论单向度的社会
2017-02-23高敏
高 敏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论单向度的社会
高 敏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理论后,马尔库塞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沦,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中论述了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压制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如何使社会成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基于马尔库塞的理论准备,发达工业社会的单向度性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思想三个层面。马尔库塞对整个当代工业文明新时期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反思,对思考我们当下社会发展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异化;单向度;大众文化;批判性
在当今以科技发展为背景和以技术理性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统治体制的世界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异化和物化的形式。它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自我折磨、自我牺牲”的生存方式,而是人们积极主动的并且带有享乐色彩的物质生活活动。工厂工人被“整合”或者“一体化”到现有的体制当中,而不再作为社会的反抗力量而存在;人成了一种失去超越维度和批判维度的“单向度的人”。
一、单向度和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指人在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对立面、成为异己的力量而反对人自身的思想。马克思通过对这种异化思想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私有制是产生人异化的根源,而要消除人的这种异化必须废除私有制而实行共产主义,这就是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然而,在120年后的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中以一种新型的视角重新解释了那一时期的异化现象。
与马克思提出的异化理论不同的是,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导致人异化的根源不再是私有制,而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不断革新,“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1]3。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使得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正是因为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异化,才使得人因此产生了全方面的改变即异化,这也就是“单向度的人”的产生由来。
马克思认为,异化的根源可以归结为私有制的产生,但是发达的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这种异化的根源是什么呢?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指出,正是由于科技的进步蒙蔽了人们看清现实的双眼,人们沉溺在科技所带来的虚幻的满足感中不可自拔,完全忽略了自身正在遭受着的种种苦难,就像温水煮青蛙的效应一样,长此以往,人们不仅乐于接受这种被赋予的生活状态,甚至会主动迎合这种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人们不仅慢慢丧失了对现实的批判,就连对生活状态的判断也逐渐失去了。如果说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产生在资本家对劳动者的不断剥削、不断奴役时期,那么此时这种发达工业社会的单向度则是人们乐于接受并喜闻乐见的。因为他们不仅没有意识到危机,反而乐在其中。
那么为何科技的进步会带来如此可怕的影响呢?因为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无时无刻不被信息包围着,而我们所接受的信息都是来自于信息生产者和制造者提供给我们的。这就好像一个生产工厂一样,信息生产者和制造者利用技术的便利大批量有规模地生产着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他们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生产,然后我们就被动地接受这些加工过的“产品”。与马克思提出的异化不同的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是主动的,劳动者只能被迫地接受,这完全根源于资本家的贪婪欲望。而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这种单向度的根源是由于科技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为了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科技不得不提升、不得不发展。而人们对科技的创新又反作用到人类自身上,这种创新所带来的后果必须由人类自身来承担。可以说,这种发达工业社会的单向度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人类进步的一种体现。
在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通过采取各种先进的手段来满足人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要,让人们沉溺于虚构的现实世界中而不再去寻求真理,从而失去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并逐渐沦为了“在发达工业社会背景下的奴隶”。所以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发达工业社会产生的单向度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下单向度的表现层面
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人们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是因为此时的社会中,各个层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无论是政治层面、思想层面、文化层面和语言层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这直接导致了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单向度,使人彻底发生了变化。
(一)政治单向度
政治领域的异化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的弱化和各个阶层的生活变化。这是一个与以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因为它不仅消除了曾经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政治派别,还将曾经与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对立的社会主义包容进来,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工人阶级貌似与资产阶级享受着同等的社会条件,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虚假的现象,这种同化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悲惨的历史命运,工人阶级反而被奴役得更加彻底。工人阶级之所以不反抗、不斗争,只是因为他们完全沉溺在技术进步而带来的虚假的满足感中,甘愿使自己沦为社会生产的工具而已。那么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造成劳动者如此重大转变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劳动者劳动的人数和强度。这与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在马克思看来,即使劳动者利用机器来工作,但他一定会把体力花费在劳动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为了购买和占有劳动者的体力才发生了剥削。这是马克思所认识的雇佣劳动和异化状态的劳动。但是现在,虽然剥削依然存在,但是机械化的劳动却改变了劳动者的地位和他们的劳动态度。这种机械化的劳动不仅缩短了劳动时间,而且使劳动者的劳动方式发生着转变,更多的劳动者渐渐从体力劳动转变为脑力劳动。
其次,职业层次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这种同化的趋势。在很多复杂的工业集团里,越来越多的“蓝领”朝着“白领”的方向转变,这些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在整个工业体系中,无形中增加了许多非生产性的劳动者,他们凭借劳动方式的革新和发展,改变了自己的劳动方式和方法。在工业社会里,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非生产性的工作岗位和人才需求。这些非生产性工人数量的增加都反映了技术发展带给劳动者的影响。
再次,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逐渐被劳动的特点和生产工具的变化所影响。劳动者不再陷入体力劳动的深渊中,机械化的劳动使他们认为他们的生存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这种劳动方式对劳动者的要求也更高,劳动者需要付出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劳动者逐渐屈从于这种更现代化的劳动方式,渐渐失去了反抗的意识。劳动者越来越顺从于科技发展带给他们劳动上的便利,甘愿沦为工业社会下的奴隶。
最后,新的劳动方式的产生使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发生了重大转变,新的劳动方式的产生不仅剥夺了这种否定地位,反而使工人阶级看上去与资本主义社会融合得更加紧密。工业文明社会中的奴役是更加高级的奴役,被奴役者感受到了地位的提升,但他们被奴役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但劳动方式的转变却使工人阶级甘愿被奴役,并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感到满足,不再产生反抗意识和变革精神,从而彻底沦为工业背景下的奴隶。这就是政治上的单向度,工人阶级失去了反抗意识,认可现实社会和制度。
(二)文化单向度
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开始,艺术(文化)也是一种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那时的艺术是和人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但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开始脱离了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成为一个单独的领域。关于这个过程,卢卡奇曾指出:“如果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一条长河,那么由这条长河中分流出了科学和艺术这两种对现实更高的感受形式和再现形势。”[2]而艺术一旦独立,就超越了人的日常琐事和社会运动,就能够在艺术创作中展现人的创造才能。总而言之,这时候的艺术具有了自由和超越的特性。
在发达的工业时期的大众文化中,我们首先需要厘清“肯定文化”和“文化工业”的概念。通过分析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大众文化的内涵。“肯定文化”是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虚假的精神世界而让人产生虚假的满足感、使人沉溺在这种幻想的精神世界中来美化现存的社会状况,从而为现有的社会辩护的一种文化样态。相比较于“肯定文化”而言,“文化工业”则与大众文化的范畴更加接近。“文化工业”是一种工业体系,它主要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大众传媒技术来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的一种大规模的体系。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这种工业体系的作用就愈加明显。而此时对于大众文化的概念,我们就已经很好理解了。所谓的大众文化不过是借助于大众传播的媒介(如广播、电影、杂志等)而流行于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但这种通俗文化却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异化,以其消极影响作用于整个社会之中。
首先,大众文化逐渐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使其丧失了本真的文化所具有的创造性。比如今天的电影,就完全失去了自身的创造性,成为一种商品,完全受市场和票房的控制。人们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已经完全异化为对电影票房的追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廉价的系列产品,再加上普遍进行欺诈,所以艺术本身更加具有商品性质了。”[3]
其次,由于大众文化的齐一性使得它不再具有个性和特性。大众文化对文化产品的大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复制,使得大众文化越来越趋于同一化,失去了原来本真文化的特性。这样无论是流行于市场中的还是被动接受的大众文化都是千篇一律,万变不离其宗。
再次,大众文化使人们沉溺在虚假的满足中而失去了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比如电影,电影往往将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某些场景放在电影中去呈现,或者描绘了许多过于美好的社会现象,这样人们在欣赏电影的时候往往就会失去了自己的判断,长时间如此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电影里的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就会对现实产生一种错误的满足感而丧失了人自身就具有的批判性。
最后,大众文化具有操控人和统治人的功能。虽然大众文化的强制性不像表面上看去那么严重,但实际上它对于人的控制和操控却是潜移默化、无所不在的。它对人的操控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来看都比其他形式来得更加彻底。
正是在这种大众文化的氛围下,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无能为力感”才形象地说明了人的异化。不仅权力和金钱统治着人,就连文化也开始作为权力统治的帮凶统治着人。文化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它一旦发生了异化,那么就成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属于深层次的异化。
(三)思想单向度
单向度的思想对“单向度的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整个单向度的根源和出发点,对整个人的单向度乃至整个社会的单向度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思想的单向度是贯穿整个单向度发展的隐线。
在思想领域中,主要有两大派系,分别是实证主义学派和语言分析学派。但在马尔库塞看来,这两大派系都属于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因为他们为了服从社会的需要,把原本多向度的语言变为单向度的语言,而没有经过批判之后运用。这种经过处理过后的单向度语言本身就有它的局限性,我们无法去深入地探讨社会问题,也就不得不对这个社会采取顺从的态度。
在发达工业社会的思想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思想全部是受到了操控的单向度的思想。无论是统治者还是信息传播的传递者都对这个社会中的思想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和影响。他们传递出来的思想充满着自我生效的预设,这些被他们控制的思想经过不断地传播、传递,逐渐变成了浑浑噩噩的命令和定义。这种被操控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动,从而对人进行着全面的控制,使人逐渐失去了内心的自由和对现存制度和秩序的批判。而这种被控制的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发具有强制性。统治者和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可以借助更加多样和更加高端的媒介来潜移默化地操控人,无线电、广播、广告、电视、电影等都是可以被用来操控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工具。他们通过这些方式来对人进行教育和欺骗,压制人们内心深处的真正欲望,给人们建立了一个新的他们期盼的思想观念,并以此作为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准则,成为人们新的单向度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这种单向度的模式标志着人们内心的真正自由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不断被灌输的强加给人的思想。人们逐渐把这种实际上是被人操控的生活当作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正生活看待,把社会强加给我们的当成我们自由选择的,把这种被压抑被扭曲的社会需要当成我们自己的个人需要。马尔库塞把这种单向度的思想看成是发达工业社会发展的客观的社会过程,而不是道德层面或精神层面的缺失造成的结果。
这种单向度的思想直接决定了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政治、文化、生活都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异化。但同时,人们却乐在其中,完全不想摆脱,这就大大体现了这种单向度的欺骗性是如何的强烈以及那个时期的人们是如何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转变而完成人的自我转变。
三、结 语
通过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的各个层面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作者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态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都在飞速地发展中,但在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我们日益增强的科技实力。一方面,科技的发展虽然会带给我们许多便利,但同时也会给我们引起许多麻烦,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人发展好了才会更好地去发展经济。人的水平决定着科技的水平,所以要想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成果,首先应该提升自己的水平,提高自身素质。
在社会进步的同时,我们要密切地关注社会与人的关系,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决策和工作核心都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他们生存在民主进程之外;他们的生活就是对结束无法容忍的生活条件和体制的最直接、最现实的要求”[1]202,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现实生活的写照。但在我国,社会与人并不是相互脱节的,反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依然不够先进,各种非公有制的发展使得剥削不仅没有消除反且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所以,在当前,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使人能够得到自由而又全方面的发展;同时,决策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1]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 乔治·卢卡奇.审美特性:第1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2.
[3] 马克斯·霍克海默, 特奥多·威·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48.
[责任编辑 位雪燕]
Analysis of the one-dimensional society
GAO Min
(SchoolofPhilosophy,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150080,Heilongjiang,China)
InEconomicandPhilosophicalManuscriptsof1844, Marx proposed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and Marcuse expounded the alienation phenomenon of industrial society inOneDimensionalMan, in which the developed industrial society suppressed the man’s negation and criticism and changed the society into a one-dimensional one. Based on Marcuse’s theor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one-dimensional industrial society on the political,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level, and reflects on the ideology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hich may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alienation;one-dimension;popular culture;criticism
2016-11-15
黑龙江省社科青年项目(15ZXC01)。
高敏(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E-mail:893740699@qq.com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1.006
B0-0
A
1673-9779(2017)01-0032-04
高敏 .论单向度的社会[J].2017,18(1):03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