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一”理论视域下“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之海外认同构建研究
——以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为例

2017-02-23郑嘉禹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乌听话者乌兹别克斯坦

张 瑶,郑嘉禹

(西北民族大学 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同一”理论视域下“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之海外认同构建研究
——以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为例

张 瑶,郑嘉禹

(西北民族大学 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以来,如何构建沿线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同已成为发展多边合作关系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肯尼斯·伯克“同一”理论出发,运用同情认同、对立认同、误同等修辞策略剖析习近平主席日前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时所做的演讲,进一步探讨国家领导人所做的构建对“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海外认同的努力。

习近平演讲;“同一”理论;一带一路;海外认同构建

一、伯克的“同一”理论

伯克的“同一”理论是指,“人们透过诸如价值观,种族等本质来形成自我,认同自我。”[1]也就是说,人是由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本质观念构成思想认同的。如果两个人或者两个集体拥有某些共同的本质,就可以说,这两个人或者集体得到了同一,也就是构建了一种认同。“同一”在伯克的新修辞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对修辞学定义的主要延伸,也显示了其与古典修辞学理论的重要区别[2]。

在伯克的《修辞学:新与旧》中,他对“同一理论”是这样评价的,“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旧修辞学与新修辞学之间的差别,我将归纳为:旧修辞学的关键词是‘规劝’,强调‘有意’的设计;新修辞学的关键词是‘同一’,其中包括部分的‘无意识的’因素。”[3]由此可见,伯克提出的新修辞理论不同于以往只研究说话者有意识的规劝行为的古典修辞学,新修辞理论还顾及到了无意识行为。“同一”这一概念透露出:说话者和听话者并非是压迫和顺从的对抗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相互认同的合作关系。说话者对听话者进行认同构建,听话者不是被迫的单方面接受,而是参与到构建中来,从而在完成认同构建的同时达到一种共赢目的。

伯克的“同一”理论主要包括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误同三个方式。

第一,同情认同。同情认同是通过说话者和听话者产生共同的情感认知这一途径去建立起一种彼此的认同关系。说话者和听话者都拥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诉求,从而达到共同的认知;第二,对立认同。对立认同是指双方因为拥有共同的对立面而形成的认同。本来双方可能是对立关系,又或者毫不相干,原本各自有着各自的发展路线,但正因为共同的对立面这一要素,原本陌生疏远的双方,超越了分歧,走在一起共谋团结,共同发展,从而达到一种认同构建;第三,误同。误同是通过使用包括听话者在内的特定词句,使他们在潜意识中产生一种认同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误同可谓是伯克修辞理论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深奥最有哲理有别于古典修辞学理论的观点。它强调对话双方具有某一共同特质,拥有共同的观点,从而拉近了说话者与听话者的距离,在听话者无意识的情况下与之取得了同一,更易于接受说话者的观点。其中,最简洁也是最常用的误同形式是“我们”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我们”这个词含义模糊,会让听话者产生自己与说话者拥有共同利益的判断,把自己处在说话者的立场上,认同说话者的价值诉求,从而产生共鸣和支持,达到构建认同的目的。

二、“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海外认同构建实例

2016年6月22日,习近平主席对乌兹别克斯坦展开正式国事访问,并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以“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为主题发表外交演讲,进一步阐释了与乌方共创“一带一路”的目标与任务。

在本次外交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多次运用中乌两国谚语,旨在拉近两国人民距离,希望两国人民对彼此的文化产生认同。习近平主席利用语言学的修辞手段去帮助其顺利完成演讲,使得演讲在表达和形式上活泼生动,语言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具有极高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一)同情认同在乌外交演讲中的运用

同情认同,希望强调共同的情感来与听众建立亲近关系。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虽然拥有各自不同的国情,各自的文化背景、利益取向,但是中国自古就和乌兹别克斯坦有着官方和民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往。寻找出在两国历史文化方面,国家利益,民族发展的共同点,就能充分利用同情认同来激发乌国民众内心的共鸣。

1.同情认同可以带来观念上的认同

由于政治词汇的晦涩难懂,再加上语言思维逻辑不同,使得中国政策在海外认同中遇到了挑战。针对此类问题,在外交演讲中可以通过引用外国耳闻能详的谚语俗语来解决。例如,习近平主席引用乌国诗人纳沃伊的名言“没有比生活在友谊之中更美好的事情”来称赞乌国人民真诚善良,热情好客,后来又以乌国谚语“空口袋立不起来”引出中国已经取得的“一带一路”建设成就,表达中国“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细作,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的现阶段目标。两句乌国名人名言的引用在让原本枯燥的建设规划和布局变得通俗易懂的同时,也激发起了乌国民众内心的共鸣。在阐述发展中乌两国关系和深化互利合作时,习近平主席更是直言不讳地说:“中乌两国人民勤劳勇敢,诚实守诺,重情重义,对家国天下有着相似的理解。”一方面说明我们有合作基础,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告诉乌国人民:“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乌兹别克斯坦,同时乌兹别克斯坦也会因为共同发展“一带一路”而深深受益。这样一来,不仅从情感上拉近了彼此距离,又从客观实际上明确了两国休戚与共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宣传“一带一路”战略给沿线国家带来的发展契机,帮助乌国民众切身体会到“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利益,从而达到观念认同。

2.同情认同可以带来心理上的认同

为获得同情认同效果,可以采用赞扬对方历史文化、历史名人、历史成就方式,让对方感受到对他的认可,增强其自信心,从而拉近两国的距离。例如,在演讲中,习近平提到了乌国优秀的发明和历史名人,他提到了布哈里的《圣训实录》;花拉子米的《代数学》;伊本·西拿的医学著作《医典》和哲学著作《治疗论》;兀鲁伯天文台和天文表;纳沃伊的经典诗篇等。习近平认为,这些优秀的人才,著作和发明不仅仅是乌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人民享之不尽的人类瑰宝。演讲一开始,习近平就用真挚的情感、两国共同创造出来的丝绸之路文化来巧打感情牌,拉近与乌国民众的距离,消除人民的疑虑。在历史上,塔什干、布哈拉以及撒马尔罕这三大城市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城市,也是贸易繁荣,交往频繁之地。其中布哈拉更是被誉为“中亚城市博物馆”和“丝绸之路上的活化石”。习近平多次拜访过塔什干、布哈拉以及撒马尔罕这三大城市,并称赞这三座城市,“就像散布在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串接起东西方友好往来,互学互鉴的历史记忆,也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乌国人民心目中,一直以自己悠久的丝路文化而骄傲,习近平主席借称赞这三座丝路城市让乌国人民回忆起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并意识到自己一直与丝绸之路存在着休戚与共的关系,进而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产生心理上的认同。

3.同情认同可以带来利益上的认同

利用现实的利益与交往,也可以达到同情认同目的。习近平主席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期间,正值上海合作组织在塔什干召开,而今年乌兹别克斯坦是轮值主席国。两国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对地区发展有着共同的责任,拥有共同的利益追求,都“积极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促进地区稳定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这些共同的责任与目标,使乌国民众感到与中国达成“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从而带来利益上的认同。

(二)对立认同在乌外交演讲中的运用

“对立认同是指原本对立的双方由于共同的对立面形成联合,从而超越分歧,谋求团结。”其实,在中乌两国交往中,并不存在旗帜鲜明的对立。这里所说的对立认同可以表现为拥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即拥有共同的“对立面”。在两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一些方面都面临着共同的困难,共同的挑战。也正是这些共同的对立面,使中乌两国走到了一起,共同携手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

共同维护和平安定的局面。和平安定的环境是“一带一路”构想得以实施的前提。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威胁下,国内政局会出现不安定因素,这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发展过程中都需预防的危险。因此,习近平主席指出,“中乌两国要继续在领土,主权,安全等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加大互相支持,坚定支持对方选择的发展道路,共同维护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

共同承担风险与挑战。风险与挑战就是两国在进行“一带一路”建设时共同拥有的对立面。习近平主席运用中国谚语提出“中方愿同乌兹别克斯坦在内的各方一道把握历史机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更高水平,更广空间迈进。”拥有共同的风险挑战,使乌国民众更加认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关于“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四点畅想,而这四点畅想的主旨都是要发展经济,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经济发展落后和国内存在贫困现象都是两国需要应对的问题,也就是共同的对立面。

共建特色“丝绸之路”。在畅想共同携手打造特色丝绸之路时,习近平主席更是多次使用了对立认同策略。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两国都不约而同地面对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要加强环保合作,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在国家公共卫生方面,传染病传播和医疗系统不完善都是两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深化医疗卫生合作,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在国土安全方面,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和大国霸权主义也一直都是两国面临的难题,所以要进行安保合作,携手打造“和平丝绸之路”。

拥有如此多共同的“敌人”,乌国民众更能体会到乌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离不开中国的帮助,而“一带一路”能够有效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所以,通过习近平主席在乌的演讲,乌国民众能够发自内心地赞同“一带一路”建设。

(三)误同在乌外交演讲中的运用

在误同中,“我们”一词是最简洁的表达手法。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也很巧妙地使用了“我们”一词,从而使乌国民众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关于携手建设“一带一路”的构想。

在这篇外交演讲中,“我们”一词一共出现了九次,其中有九次是特指中国人民对“一带一路”建设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剩下的6次都是巧妙地使用了“我们”一词,暗示中乌两国处于同一阵线,拥有共同的利益,从而能加深刻地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从内心深处接受“一带一路”建设,并认可和拥护“一带一路”建设的所有畅想。

1.使用“我们”一词,可以加深两国人民建设“一带一路”的使命感

习近平主席在谈论到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时说到,“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由此阐明了建设“一带一路”是中乌两国共同的使命这一思想,告诉乌国人民“一带一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中国受到古丝绸之路的启发所提出的畅想,而这条古丝绸之路上,有中国,也有乌兹别克斯坦。在进行四点具有特色的丝绸之路构想时,习近平主席更是在开头就用了“我们”这个词语,暗示要完成这四点构想,是需要中乌双方共同奋斗的。这也增强了乌国民众建设“一带一路”的使命感。

2.使用“我们”这个词可以起到深化两国战略伙伴关系作用

习近平在演讲中提到,“悠久的交往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发展两国关系和深化互利合作的不竭动力源泉。”这暗示着中乌自古以来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伙伴,有着在发展建设中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传统。所以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时,乌国也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共同发展的重任。中方和乌方经商议后决定将中乌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有着对未来的美好畅想,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要进一步开拓思路,深挖合作潜力,创新合作模式,丰富合作内涵,携手构建多层级,宽领域,全方位的互利合作新格局,推动中乌友好合作写下新的历史篇章。”习近平主席使用“我们”充分体现出两国关系的亲密,要一起发展经济,一起使国家富强,这样友好亲密的关系也会让乌国民众增加对中国的好感度,从而去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3.使用“我们”一词,可以帮助加深对演讲的认同感

在演讲最后,习近平主席引用了乌国诗人纳沃伊“但愿我们的人民生活得幸福富有。”这一句诗总结出两国共同的奋斗目标可谓是准确到位。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希望自己国家的人民生活美满,幸福安康。纳沃伊诗中的“我们”原指乌兹别克斯坦的民众们,但被习近平主席借用过来,同时也表达了希望两国人民都幸福富有的美好心愿,这也同时是向乌国民众释放出美好祝愿的讯号,加深乌国民众对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认同,以至于延伸到对他所倡导的“一带一路”的认同。习近平主席还表示,中国人民希望和乌兹别克斯坦人民一起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而努力,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永恒的追求。”习近平主席用“我们”一词将中国人民的任务增加为中乌两国人民的任务,让乌国人民意识到,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共同承担责任,共同经历风雨,这样的友谊才会天长地久,这样才可以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

三、结 语

本次演讲达到了乌兹别克斯坦民众对“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认可并完成了“一带一路”的海外认同构建。习近平主席使用了一定的修辞策略,展示中国友好的大国形象,传达了中乌是平等互利、安危与共、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从而成功构建了乌兹别克斯坦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同。习近平主席结合了当今国际形势和“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美好前景,在内容表达上生动灵活地使用了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误同等修辞策略。在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同时,构建了乌兹别克斯坦民众对“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认同和支持,进而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创造了前提。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其作用在于消除隔阂,构建认同。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在外交演讲中使用修辞是必须的。运用语言学中的“同一”修辞理论去研究我国领导人的讲话,是修辞学中政治修辞的一个研究方向。运用“同一”修辞理论进行分析,有助于阐明国家内政外交,完善对民众的认同构建。

[1] 袁秀丽,张建军.肯尼斯·伯克同一理论及其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2(12).

[2] 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 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第二版)[M].刘海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Burke. K. Rhetoric—Old and New[A].In Martin Steinmann, Jr.(eds) .New Rhetorics[C].New York: ScRibner’s Sons,1967.

(责任编辑:张玉秀)

Study on Overseas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Based on Identification Theory ——A Case Study of Xi Jinping’s speech in the Legislative Chamber in Uzbekistan

ZHENG Jia-yu, ZHANG Yao

(Couege of uygur Language and Culture,College of Marxism,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Lanzhou 730030,China)

President Xi had a state visit to Uzbekistan, gave an important speech and expounded our economy strategic conception several days ago. This article depends on Kenneth Burke’s Identification Theory, uses rhetorical strategies, such as identification by sympathy, identification by antithesis and identification by unconscious and so on, to analyst Xi’s speech and make a further discussion of construction identification of “One Road and One Belt ”to Uzbekistan people.

Xi Jinping’s speech; burke’s identification theory; one road and one belt; overseas identification construction

2016-06-04 作者简介:张瑶,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郑嘉禹,男,汉族,甘肃天水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F125

A

1009-9743(2017)01-0060-05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7.01.011

猜你喜欢

中乌听话者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2021年猕猴桃进口量翻倍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浅谈中乌两国钢琴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
有些话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谁之误
乌兹别克斯坦矿石原料基地与合作机遇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合作前景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合作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