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唐宋文学的民族精神

2017-02-23王燕萍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李清照时期中华民族

王燕萍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 公共课部,海南 海口 571126)

浅析唐宋文学的民族精神

王燕萍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 公共课部,海南 海口 571126)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共同精神内核的伟大民族精神。唐宋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实力雄踞世界巅峰,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唐宋文学自然成为当时世界文学的翘楚。因此,以唐宋文学为研究范畴,解析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但具有民族学意义,人类学价值,更对复兴当代中华文化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唐宋文学;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文化复兴

一、问题的提起

和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有所依托一样,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彰显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浸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中,体现在数亿的中华儿女身上。所以要想深刻地研究中华民族精神,就必须全面深刻地分析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之中,唐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第一个具有全球化意义的高峰时期。唐朝时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高度发达,经济高度繁荣,在世界尚且处于十分闭塞的时代,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就远达欧洲和非洲,这是同时期任何一个民族所不曾达到的发展水平。唐王朝以开放自信的姿态参与国际交流,不仅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国的文明精髓,更将唐文化传遍世界。宋朝时中国的社会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影响力也进一步提升。因此汉唐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高峰的时期,同时唐宋时期对于中华民族后世发展的影响也非常深远,时至今日“唐”依旧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名片。

唐宋时期是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登上世界巅峰的辉煌年代,其开阔的历史包容性与波澜起伏的历史进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唐宋时期社会动荡、内忧外患的艰辛岁月里,既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也有惨烈的冲突与纷争,整个唐宋时期的历史起伏和巨变是之前任何一个时期所未曾经历的,正是这种起伏巨变使唐宋时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关键时期。以唐诗为代表的唐代文学和以宋词为代表的宋代文学至今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唐宋文学无疑是整个唐宋时期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唐宋文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一)民族精神引领文学创作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起到引领作用。这种民族精神深深熔铸于民族血脉之中,是每一位优秀中华儿女的精神共识,是持久为文学创作注入原生活力的,因此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自然对唐宋文学的创作形成了一种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在唐宋文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唐宋文学自觉将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精神、爱好和平精神、勤劳勇敢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作为自己的歌颂主题,并且许多作品中都有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大好河山的由衷歌颂,及对作为中华儿女深深自豪之情的热情抒发。

(二)文学熔铸民族精神

文学创作熔铸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渗透于本民族文学创作的各个时期,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内核和灵魂。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时期中,很多作家自觉地承担起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既用文学作品歌颂民族精神,又通过文学作品继承和传承着民族精神,并且在文学和文化的长期积淀过程中,把民族精神创造性地熔铸为更有力量的新的民族精神。这种熔铸作用在唐宋文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唐宋文学影响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提升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境界。

三、研究唐宋文学民族精神的意义

(一)是揭示唐宋文学价值的必要途径

字词虽然是文学作品的筋骨与质料,但是文学的真正价值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性和精神实质,任何一个时期优秀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精神内核都必然与该时期的时代精神产生共振。所以,对文学民族性最重要的研究就是对其民族精神内核的研究,而研究民族精神更是为了揭示文学所蕴含的文学价值。以唐宋文学为代表的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感性记录,要想更好的把握唐宋文学的精神价值,就必须对唐宋文学所展现出的精神价值及整个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精神取向,即民族精神进行全面、详细、深刻的相关性和对比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触及文学作品的核心,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民族发展的脉搏。

(二)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参照

唐宋时期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首次全面登上世界巅峰,形成一个具有强大世界影响力的时代。首先,唐宋时期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丰碑,是我们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其次,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民族复兴”时期,“中国梦”的实质内核就在于全方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唐宋所处历史巅峰时期的经验和教训,无疑都会对我们今日的民族复兴具有非常深刻的启发意义;最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含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提升中华理念的全球影响力。而唐宋作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其文化的繁荣和文化精髓中必然有许多可供现代人借鉴和参考的内容。

(三)是真正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确显现了很多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美德,但也必须承认,世界上其他很多优秀的民族也拥有同样的这些美德。这就是说,有些美德并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本性,而是人类文明的共有属性,甚至可以说是普遍人性,即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但是中华民族精神立足于中国本土,受教于传统的或者外来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儒释道精神,又使得这种精神包含了很多中国人独特的智慧,具有了不同于西方民族甚至是东方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精神特质。

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融是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必然趋势,中华民族精神和世界民族精神也必然会存在同化和优化的趋势,真正的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必然,而是要面向世界、发扬传统。一方面,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揭示出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不同的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种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新的民族精神。以代表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时期的唐宋文学探究中华民族精神,既是探究世界民族精神共性的重要途径,更是真正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四、唐宋文学中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唐宋文学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例子随处可见。首先,盛唐时期,文人墨客曾经书写过大量表现中华民族壮美河山的诗篇,表现出和平繁荣时期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大地的深深热爱。其中以李白的诗篇最具有代表性,无论是《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描写,还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山河绝景,都无疑体现出诗人浓厚的爱国情怀。其次,这种爱国情怀还体现在唐宋文人创作了无数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文学作品,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精神本就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杜甫在《望岳》中的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国家命运危亡的年代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带有悲壮色彩,杜甫在代表作“三吏”“三别”中所展现的动荡岁月及对祖国人民的深深怜悯就是其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以生命铸就的民族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既是其光辉一生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有力彰显。

爱国主义精神之外,唐宋文学中还有着十分明确的民族团结统一精神。无数仁人志士以维护民族团结统一为己任,甚至不惜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不论是唐朝时期的边塞诗人,还是宋朝时期的抗金名将,都把民族团结统一作为自己作品的重要表现内容。唐朝以边塞诗人为代表,创作了无数边关将士为捍卫祖国统一艰苦戍边,顽强作战却充满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诗篇,“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佘正松:《高适诗文注评,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2页。宋代的岳飞更是写下了“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邓碧清:《文天祥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的千古名篇,表现自己维护国家统一的壮志豪情。

唐宋文学中有着许多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精神的作品,但是中国人的这种爱国精神绝不是一种穷兵黩武的好战精神,恰恰相反,是一种爱好和平的精神,一种反战精神。唐宋文学中有许多表现对战争进行反思和对人民疾苦深表同情的作品,李商隐的诗作就有写到“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6页。。以一位忧心戍边丈夫的妇人视角,表现出了普通百姓对于战争的厌倦,以及对于和平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唐宋文学中很多作品都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两个维度,即中华民族从来不惧怕战争的民族气节,及中华民族向来不崇尚战争的和平精神。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发展从来都是依托于自己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汉唐文学作品中就有大量歌颂普通劳动人民的诗篇。白居易的许多诗篇就反映了对劳动人民的关心、歌颂和同情,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就是对这种勤劳精神的直接歌颂。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身上便可窥见一斑,李清照“别是一家”的创作道路可以概括为高扬了词的女性柔情与坚强之美。相比苏轼将词向诗的靠拢,李清照选择了一条更为勇敢的道路,李清照直接提出词具有诗所不具备的独特艺术魅力。词作为一种抒情文体,相比诗歌对音乐性和节奏感的掌握有更独特的要求。词就是词,词的魅力来自于自身,而不需要借助于向诗的靠拢,李清照认为词不仅不能向诗靠拢,还要保持自身独有的文体特性,展示自己的独特之美。李清照的这种思想将天时与人和融合在一起,天时方面,“词”经过北宋诸多大家的肯定和发展,无论是豪放派的苏轼还是婉约派的周邦彦、晏殊,人们已经看到词区别于诗所独有的艺术魅力,李清照只不过是及时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其次,李清照的词是自身生命与文学的结合,她的词不只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柔情,更让我们看到了女性柔情之下的坚韧。面对爱情的挫折,国破家亡的命运,李清照虽无力逆转,也心有伤悲,但是却不曾放弃,这种柔情下的坚韧是男性文学所不具备的,甚至比男性文学更具有精神的震撼力。越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独与痛苦,越让我们看到其在命运大潮捉弄之下的女性坚韧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清照的创作道路更为伟大,既彰显了词的灵魂,更蕴含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名族精神。

五、总 结

文学和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唐宋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引领了唐宋文学创作,唐宋文学又极大地丰富、熔铸了中华民族精神。探析唐宋文学的中华民族精神,既是揭示唐宋文学价值的必要途径,又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参照,更是真正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以唐宋文学为研究范畴,解析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但具有民族学意义,人类学价值,更对复兴当代中华文化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1] 王玉宝.学者的人间情怀——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冷”与“热”[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 彭晓芸.寻找知识分子丢失了的人格力量——访《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作者林贤治[J].新文学史料,2009(3)

[3] 钱志熙.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4] 江守义.“艺术一人生”的传记批评──论李长之的批评实践[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责任编辑:张玉秀)

The Analysis on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ang and Song Literature

WANG Yan-ping

(Department of Public Course,Hai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ikou 571126,China)

The Chinese nation has long been centered on patriotism, and formed with the great national spirit of unity, peace-loving, industrious and brave, self-reliance as the core.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lied in the peak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cultural strength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ang and Song literature represented by the poem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verse in Song dynasty has become the champions of world literature at that time.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n chinese nation spirit which is contained in tang and song literature, has the meaning of ethnology and the value of anthropology , what 's more, It has a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for the Reinaissenc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Tang and Song literature;national spirit;patriotism;cultural renaissance

2016-09-12 作者简介:王燕萍,女,汉族,山西临汾人。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公共课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I206.2

A

1009-9743(2017)01-0029-04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7.01.006

猜你喜欢

李清照时期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点绛唇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如梦令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清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