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周邦彦对柳永词的继承和发展
——以《浪淘沙慢·晓阴重》与《雨霖铃》为中心
2017-02-23宋莹莹
宋莹莹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再论周邦彦对柳永词的继承和发展
——以《浪淘沙慢·晓阴重》与《雨霖铃》为中心
宋莹莹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浪淘沙慢·晓阴重》与《雨霖铃》都是表达作者愁苦伤怀之作,虽然词牌不同,但二者在开篇之处,词语、词意的运用,意象的选取等方面十分相似,只是周词倒叙描摹,而柳词平铺直叙。周邦彦在学习柳永词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手法的创新与变奏,因而形成了更具含蓄浑厚的艺术风格。
柳永;雨霖铃;周邦彦;浪淘沙慢
蒋兆兰在《词说》中提到:“词家正轨,自以婉约为宗。欧晏张贺,时多小令,慢词寥寥,传作较少,逮于秦柳,始极慢词之能事。其后清真崛起,功力既深,才调尤高。”[1](P4632)作为慢词的创作者,柳永对周邦彦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清代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指出:“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是不可及。”[1](P1651)黄炳辉、刘奇彬《周邦彦对柳永词的继承与发展》一文指出:“周邦彦的艳情和羁愁词是对柳永词的直接继承。”[2]但是周邦彦在柳词的基础上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词的形式美,是对柳永词法的创新。该文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周词对柳词的继承和发展,但没有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而本文将以《雨霖铃》与《浪淘沙慢·晓阴重》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这两首词的异同,从中可以看出柳词对周邦彦的重大影响。
一、开篇皆书离别之情
《雨霖铃》乃唐教坊曲子名,后作为词牌名,首见于《乐章集》。它是柳永最为出名的羁旅行役之作。《浪淘沙慢·晓阴重》则是清真词中比较伤感的怀人之作。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这两篇词虽然词牌、格律大不相同,但词中开篇所描写的离愁别绪却是如出一辙。二首词作如下: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3](P19)
《浪淘沙慢·晓阴重》: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惟是轻别。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消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馀满地梨花雪。[4](P300-301)
《雨霖铃》起首三句,点明送别时间、地点。“寒蝉”点明秋令;“长亭”是作者启行之地;“骤雨初歇”道出风雨才止,词人就要远行,为下文渲染别离之绪。次三句,“留恋处”却是“兰舟催发”,一个“催”字正写出词人面对离别时心中无限烦闷。以下“执手相看泪眼”,因为这到来的分别“竟无语凝噎”。下面“念去去”处,在词人与情人凝望无语时想到别后不知相见在何年。“烟波”之上,“暮霭沉沉”,一片迷蒙,广阔辽远的哀愁网住了作者的当下以及未来。词人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这份难舍难分的情感。
《浪淘沙慢·晓阴重》开头也是如此。首先“晓阴重”点出时间是阴云密布的早晨;“霜凋岸草,雾隐城堞”也是营造了一种忧郁凝重的氛围。下面“脂车”已经准备好出发,“掩红泪”“玉手亲折”也是写出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那依依不舍的情形。作者怕“汉浦离鸿”一去就了无音讯,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离别的哀愁。
《雨霖铃》与《浪淘沙慢·晓阴重》除了篇幅长短不同,还有在描写季节上:一个是深秋,一个是春日;在时间上:一个是傍晚,一个是清晨;在远行工具上:一个走水路,一个乘马车等不同外,开篇皆是表达的相同主题。“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与“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正拂面垂杨堪揽结”,分别道出了两位词人在面对离别时的无可奈何。无论是“兰舟”还是“脂车”,都是催促词人远行的意象,面对不得不分别的渡口或路口,满心不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两首词的开端都是在描述词人与情人分别的场景,表达无限眷恋、无可奈何的情感。
二、词语、词意的袭用与相似
张炎在《词源》中说:“美成词只当看他浑成处,于软媚中有气魄。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惜乎意趣却不高远。”[1](P266)的确,周邦彦这首《浪淘沙慢·晓阴重》在选词造句方面,从柳永《雨霖铃》中化用之处颇多,甚至有些直接拿来引用,诸如“门外帐饮”等处。不仅如此,《浪淘沙慢·晓阴重》还袭用了柳永其他篇章的词语和词义,将其杂糅之后转化为自己的新作。如“可作为《雨霖铃》之副歌目之”[3](P24-25)的《倾杯乐》:
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道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 惨黛蛾、盈盈无绪。 共黯然销魂,重携素手,话别临行,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频耳畔低语。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从今尽把凭鳞羽。[3](P23-24)
另外《倾杯乐·金风淡荡》的下片:
最苦碧云信断,仙乡路杳,归雁难倩。每高歌、强遣离怀,奈惨咽、翻成心耿耿。漏残露冷。空赢得、悄悄无言,愁绪终难整。又是立尽,梧桐碎影。[3](P34)
将这几首词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词意、词句的相似之处。如“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与“嗟万事难忘,惟是轻别”的叹息;“从今尽把凭鳞羽”与“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等传递相思的媒介;“向露冷”三句,与其说“此三句化用柳永《二郎神》词:‘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极目处,乱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4](P303),倒不如说周邦彦化用柳永《倾杯乐·金风淡荡》中“每高歌、强遣离怀,奈惨咽、翻成心耿耿。漏残露冷”的词句;“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馀满地梨花雪”与“空赢得、悄悄无言,愁绪终难整。又是立尽,梧桐碎影”的意境十分相似,都是空寂、落寞之情的描摹。
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概》论柳词:“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1](P3689)柳永词胜人之处在于其语言自然、意境悠长。而刘熙载论述周邦彦词却是:“周美成词,或称其无美不备。余谓论词莫先于品,美成词信富艳精工,只是当不得个贞字。”[1](P3692)大抵也是说周邦彦词在思想内容方面太过造作。虽然周词化用别人诗词的技巧十分高妙,但为文造情终究比不过真情自然流露。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美成词多作态,故不是大家气象。若同叔、永叔,虽不作态,而一笑百媚生矣。此天才与人力之别也。”[1](P4273)
三、结构方式的殊途同归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提到:“耆卿词,善于铺叙,羁旅行役,尤属善长。”[1](P3783)平铺直叙是柳词的基本特征。《雨霖铃》上阙主要写景,如讲说故事之人,先描摹周围种种渲染离别氛围,再直笔而下表达别离之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想象离别之后的种种。“此去经年”以下,更是直写离人别后日复一日的孤单寥落,所谓的良辰佳节,因为没有人可以与之分享,再好的景色也如同虚设了。词人以今日之别离想象未来寥落之景,虚实结合,情真意切。《雨霖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将词人对其爱人的情感表达得十分深刻。
清人蔡嵩云《柯亭词论》:“柳词胜处,在气骨,不在字面。其写景处,远胜其抒情处。而章法大开大合,为后起清真、梦窗诸家所取法,信为创调名家。”[1](P4911)因而周邦彦《浪淘沙慢·晓阴重》在结构设置上有意采用曲折回环之法,将本该直陈之事以一种倒叙的艺术方式将当年离别之场景再现。虽是倒叙的笔法,但词中表达的对过去美好的怀念情感却与柳词无异。“他成功地创造出一种侧重叙事性、描写性的章法,用一整套以曲折多变之笔传达深沉、细致、复杂之情的抒情技巧。”[5]词人在时间线索上慢慢推移,让读者跟随他的视角从过去到现在,体会当年的离别之感以及当下的空茫与怨恨之情。由此可见,周邦彦从现实之境遇追溯往昔之美好,再从忆旧转入当前,今昔对比更加凸显今日之落寞、凄苦。这样更能深化情绪以增强感染。
无论直陈铺叙还是倒叙描摹,皆是殊途同归。这两首词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笔法表达羁旅行人的离愁别绪,都是词人当时的真实写照。由此,也可以看出柳词对周词在创作结构上的影响。
四、意象选取的高度相似
王国维《人间词话》:“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惟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1](P4246)周邦彦的《浪淘沙慢·晓阴重》的确学习了柳永《雨霖铃》的诸多之处,尤其是在意象选取上。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发源于内心并借助于外象来表达,“象”其实是心意的寄托物。作者将主观情思借助外在事物表达出来,即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分析这两篇词作,发现两位词人都选取了诸如“长亭”“城堞” “都门” “东门”等具有象征离别的地点名称;“帐饮”“兰舟”“脂车”等具有饯别远行意义的物象;“泪眼”“红泪”“执手”“玉手”等代表女性特征的意象;“杨柳”“垂杨”等蕴含送别之意的自然景物;“酒醒” “翠尊”“琼壶”等具有借酒浇愁的意味;“烟波”“暮霭”“断云”“晓风”“露冷”“残月”等表达词人寂寞相思之情。这些意象是作者精心选取出来,或直写、或象征、或借代、或用典,都是以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经过上述对比后则发现,这两首词在意象选取上十分相似。有些地方还会共用同一种意象来表达情感。《柯亭词论》中:“周词渊源,全自柳出,其写情用赋笔,纯是屯田家法。特清真有时意较含蓄,辞较精工耳。细绎《片玉集》,慢词学柳而脱去痕迹自成家数者,十居七八。字面虽殊格调未变者,十居二三。陈袌碧有言:‘能见耆卿之骨,始能通清真之神。’”[1](P4912)这就表明周邦彦在学习柳词的过程中沿袭并化用了柳永的诸多佳篇。
五、《浪淘沙慢·晓阴重》的艺术变化与拓展
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说:“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句勾勒提掇,有千钧之力。”[1](P1651)而对周邦彦词的评论则是:“清真浑厚,正于勾勒处见。他人一勾勒便刻削,清真愈勾勒愈浑厚。”[1](P1463)
柳永写词,一定是要倾泻所有真情,使其直白流露出来,不能扼制,不能掩藏,亦不能委曲道来,《雨霖铃》即是。而周邦彦《浪淘沙慢·晓阴重》则是在柳永铺叙直陈之处戛然而止,再将情意回环往复地编织在篇中,不肯一吐而尽,而是愈积愈深,愈深愈厚。比如在面对分别的情人时,柳词所展现出来的是“留恋处”,充分显现了词人对自己爱人的深情眷恋。而周邦彦则不同,他是婉转的、凝重的,用“正拂面杨柳堪揽结”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恋恋不舍,相比之下柳词情感则明快许多。再如柳永与情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丝毫无所顾忌地将自己的深沉爱恋、依依不舍表达得淋漓尽致。正如清代黄氏《蓼园词评》评论《雨霖铃》云:“送别词,清和朗畅,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自尔稳惬。”[1](P3086)其用语自然,不事雕琢,明白如叙述家常,将自己与情人之间的离别痛苦直接呈现给读者,千百年来人们为之涕下。而周词“掩红泪、玉手亲折”虽不减柳词之力,但终究是含蓄婉转,娓娓道出了与情人之间那绵绵爱意,这里的“红泪”化用王嘉《拾遗记》中的典故:“文帝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灵芸闻别父母,嘘唏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4](P303)由此可见,周邦彦化用典故曲折表达与情人之间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这种暗含的浓烈情感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才可真正体会。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即景生情,把心中郁结的离愁别恨倾泻而出,不留一丝不快,使人读之酣畅。而周词虽然也表达了“情切”,但又提笔收住,转而描写远处之景,继而通过描绘“露冷风清”的萧瑟寂寞以及“耿耿寒漏”的呜咽之后才慢慢地发出了“嗟万事难忘,惟是轻别”的哀叹。
接着柳永对“虚设”之美景一笔带过,并未描绘是何种美景。而周词则不然,他不仅详细地描写了琐碎之事:情人送给自己的罗带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旧日的香气也随着情人远去,而且还说自己因为相思而一边唱歌一边敲打着琼壶,结果壶的边缘都被敲坏了。周邦彦用他那悠远绵长的歌声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比起柳永直言更有不尽之意。
刘熙载《艺概·词概》中认为:“大抵起句非渐引即顿入,其妙在笔未到,而气已吞。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1](P3698)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说:“美成词,操纵处有出人意表者。如《浪淘沙慢》一阕,上二叠写别离之苦,如‘掩红泪、玉手亲折’等句,故作琐碎之笔。至末段云:(词略)蓄势在后,骤雨飘风,不可遏抑。歌至曲终,觉万汇哀鸣,天地变色。老杜所谓‘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也。”[1](P3789)充分表明了周邦彦在学习柳永词的基础上能够进行艺术手法的创新与变奏。
六、结语
通过对《雨霖铃》与《浪淘沙慢·晓阴重》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后者对前者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柳永采用宋玉赋的写法开创了宋代慢词上景下情的结构,把赋的手法与意境创造结合起来,使得词中意境成熟,同时避免了前期慢词过于媚俗的毛病,做到雅不避俗,俗不伤雅,以雅为主,注重词的韵味,对士大夫式的慢词的发展起到开拓作用。”[6]而周邦彦擅长“融合秦观、贺铸变革柳永俚俗词风的艺术成就,以典丽语言救柳词之鄙俗,以缜密回环的章法救柳词之平直发越,形成其沉郁顿挫、典雅浑成的词风,同时也开启了传统词派内部浓丽质实的创作倾向”。[7]周邦彦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能够自出机杼,将赋的表现力更加扩大,而且作为大晟乐府待制,更是能够将词发展为一种文人雅言,从而推动了词的发展。
[1]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黄炳辉,刘奇彬.论周邦彦对柳永词的继承和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86.
[3]柳永.乐章集校注(增订本)[M].薛瑞生,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4]周邦彦.清真集校注[M].孙虹,薛瑞生,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5]刘扬忠.清真词的艺术成就及其特征[J].文学遗产,1982(3):89.
[6]孙维城.宋韵——宋词人文精神与审美形态探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96.
[7]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155.
Re-discussion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Zhou Bang-yan to Liu Yong’s Poetry ——Focusing onSlowTunesofWavesWashingtheSandandBellsintheRain
SONG Ying-y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
SlowTunesofWavesWashingtheSandandBellsintheRainare both poems expressing the poets’ grief and sorrow. Although they are works in different tune titles, they share many other mor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starting lines, the use of words and lexical meaning, the selection of images. Zhou’s poem traces emotions by using flashbacks while Liu’s goes straightforward. Zhou Bang-yan takes the artistic approach of innovation and variation based on learning Liu Yong’s poetry, thus forming a more implicit and vigorous artistic style.
Liu Yong;BellsintheRain; Zhou Bang-yan;SlowTunesofWavesWashingtheSand
2017-06-22
宋莹莹(1989-),女,河南濮阳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I207.23
A
1008-469X(2017)04-0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