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四个讲清楚”视野下传统文化创新的哲学研究
2017-02-23钱东晓张书霞
钱东晓,张书霞
(1.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2.中州大学 德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4)
习近平“四个讲清楚”视野下传统文化创新的哲学研究
钱东晓1,张书霞2
(1.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2.中州大学 德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4)
习近平在论述“四个讲清楚”时指出,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厚滋养,是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基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传统文化重构的直接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是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当代西方文化哲学理论和文化传播学说是传统文化思想重构的当代哲学基础。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对待传统文化,以充分的哲学理论做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习近平的“四个讲清楚”的核心要求,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探讨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的创新发展,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文化自觉,也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方法和步骤。
“四个讲清楚”;传统文化;辩证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和处理外交事务中,善于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历史智慧,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成新的民族力量。习近平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实践中自觉运用,还在理论上系统地阐释,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进行科学的“超越式传承”,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
习近平提出的“四个讲清楚”,为我们讨论传统文化价值重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积淀、历史传统、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讲清楚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积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反映中国人民意愿、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
习近平提出的“四个讲清楚”,科学地概括和总结了我们应该传承和创新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和价值,为我们运用和思考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并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营养[2]。 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四个讲清楚”视野下,对于传统文化价值当代重构的哲学基础,为更好地运用中华民族的精神给养提供更为充分的哲学思考。
1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传统文化重构的主要依据。我们不仅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找到传统文化重构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还可以在进一步思考文化重构的内容、方法、步骤等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帮助。
在理解人类社会的文化上,马克思更注重文化的社会属性,把文化与人类的进程密切联系进行考察。马克思将文化看成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统一。前者强调“人对自然的实践和改造”,后者强调“化自然力为人力”的过程和结果。从这个辩证统一的过程来看,马克思的“文化”观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人的文化;其次,社会进程;再次,精神文化。贯穿三者之中的一根主线是:人及人类劳动。把文化置于人的实践活动,置于社会历史进程来考察。因此,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性质上,马克思的文化观是人学观,是人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这也为论述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做好了理论准备。
对于文化的理解,马克思改变了之前把文化与自然相对立的看法。一方面,认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自然人化的过程,是化自然力为人力的过程,是通过劳动体现人是自然主人的过程。另一方面,人们能够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文化进步,这就是人的自然化的过程。这其中,文化本身也就成为马克思理论中“自然”的组成部分。
“文化是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统一”的理论价值在于,强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劳动的结果,文化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性的对象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对人和社会都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对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的科学考察。1859年1月,马克思在伦敦撰写《政治经济学序言》的过程中,将历史文化分成三个层次:一是社会生产中产生的生产关系;二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三是上层建筑及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三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统一于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化历史分层理论的意义在于:用唯物主义观点论证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文化意识的关系;论述了物质文化制约着制度文化,而后者又制约着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反过来发挥其反作用。在辩证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是基础和主线,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文化对反观人性、确证和实现人性,都具重要意义。马克思对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考察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文化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类文化的理想目标是共产主义文化。马克思认为,以新文化取代旧文化,建设共产主义文化,能够克服人性的变异,推进共产主义的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文化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之上的文化,所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文化的基础。同时,社会制度的改进,历史文化的 “扬弃”,人的修养的不断提高都是必要条件。
马克思的文化观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密切关联。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传统文化重构和推动文化进步的正确方法,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乃至实现共产主义的巨大推动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持久的凝聚力、深厚的亲和力和极大的融合力展现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3]。
在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重构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三个特点需要重点关注。首先,文化植根于社会生活,这是文化的革命性;其次,文化植根于人民,是人民本位的文化观,是人文和人性的文化观;再次,文化植根于实践。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文化与时俱进,不断进步,永葆青春而不会被历史所淘汰。
2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传统文化,并有重要研究成果。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学习历史遗产并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吸收民主性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1944年,中共中央明确要求“把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加以发扬。” 在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十分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构,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价值重构。
毛泽东曾用两个观点表达对文化历史的看法:一是文化历史的发展趋势总是进步的;二是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发展的脉络。毛泽东把文化归结为政治和经济的观念形态,是政治和经济的直接反映;同时,文化又给政治和经济以伟大的影响和反作用。在三者的关系中,经济是基础,政治和文化是经济的反映,文化又是政治的反映。这种唯物主义的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毛泽东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进行剖析,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和现代价值。他特别注重对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的运用和理解,认为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进与退、成与败、虚与实、真与假、强与弱、得与失、福与祸,等等,都是富于智慧和价值的精神遗产。传统文化的辩证法思想是毛泽东运用的较多的,论述的较多的哲学思想。毛泽东特别强调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发动群众是我们的任务[4]。
总体上看,毛泽东善于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如何找到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加工和表述,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是毛泽东重构传统文化过程中重要的着力点。
周恩来曾指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的成果必定优于昨天。但是,过去总是有一些好的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这其中要有“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作为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一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表过重要的论述。他认为,炎黄祖先所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时常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创新,号召人们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周恩来在提醒人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结合当下时代变迁进行创新和发展
周恩来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要观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周恩来对“仁学”的理解十分深厚。这不但体现在其日常生活的交往中,更体现在其对革命工作的态度和方法中。周恩来在治国理政中体现“仁治天下”的胸怀;对外事务中的互谅互让思想体现“仁学”理念;政党建设中体现了“仁爱”思想;号召我们加强“仁”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其次,周恩来用毕生的心血来诠释“和”的思想。周恩来在革命工作的各个历史时期,无论是党内工作还是统一战线工作,处处体现了“和”的思想;在外交中事务中,更是以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名扬天下,留下世界外交史上以“和”为贵广交五湖四海朋友的佳话。再次,周恩来对传统文化“权变”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从治理党内事务的“实事求是”原则到治国理念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再到外交活动中的灵活变通都体现了周恩来对权变思想的理解和发扬。最后,周恩来对“中庸”思想的理解,体现在其外交活动中遵循的求同存异与“对立统一”原则;体现在治国理念中的“执两用中主张”;体现在政党思想中的“允中”主张。
刘少奇作为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对传统文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刘少奇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教育,革命生涯中能够很好地驾驭中国传统文化于实际工作中。和毛泽东、周恩来等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刘少奇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过程中,让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伟大作用。刘少奇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根基深厚,每一个中国人都接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只要运用好辩证的方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刘少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集中体现在刘少奇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道德品格建设理论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是刘少奇再谈传统文化价值时强调最多的内容,并结合各个历史时期,赋予爱国主义以不同的内容。第二,传统文化中“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如何处理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刘少奇多次引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理论,说明文明国家应该处理好与人民大众的关系。第三,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和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刘少奇反对不切实际的夸夸其谈,主张调查研究,主张从实际出发。第四,传统文化“克己”“内省”“修身”“慎独” 的道德修养观,提倡全体共产党员都应修身养性,树立科学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为这种信念而不断努力。
刘少奇对中国传统文化糟粕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批判专制主义,提倡民主思想;批判摧残妇女的封建礼教,提倡妇女解放思想;批判轻商思想,重视商品经济。
邓小平也十分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他曾阐述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和科学原则,并具体分析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构与创新,邓小平认为要继承,更要创新。他对于传统文化如何进行价值重构的观点,可概括成8个字:继承、纠正、批判、发展。继承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世性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邓小平多次论述传统文化中有关爱国主义的观点和主张,认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中国人民以热爱祖国、贡献力量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为最大耻辱。再比如,艰苦奋斗。邓小平多次论述了传统文化中的艰苦奋斗美德,并一再告诫我们,不论现在状况如何,对于艰苦创业,要埋头苦干[5], 要有清醒的认识。概括邓小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的要求,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前文提到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都集中体现了几千年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审美方式和价值观念。
当然,邓小平也对传统文化中很多迂腐的观点和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变革。比如,纠正了“重义轻利”。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中对于义利关系的处理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重义轻利思想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重要道德思想。邓小平纠正了将“义”“利”关系对立起来的观念。在肯定了其合理成分之后,论述了物质与精神辩证统一的义利观。为新时期的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事实上,邓小平理论本身与中国传统文化就密不可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邓小平理论的思维方法有很多都是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中的很多内容,比如上文提到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本身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构。
3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自觉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解决实际问题,用实际行动表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提倡的态度。同时,习近平从理论上系统论述了对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对传统文化论述得最多的时期。习近平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阐述,既以史为鉴,又立足现实,形成了有鲜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点和明确马克思主义线索的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再一次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和哲学原则等思想精华,构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和谐、包容、义礼、信孝等思想精华;主体性、稳定性、连续性、开放性等文化特质;公平公正、民本人文等精神原则;报国情怀、浩然正气、献身精神等现代价值,等等,都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重点。习近平提出的“四个讲清楚”,为我们讨论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积淀、历史传统、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讲清楚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积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反映中国人民意愿、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习近平提出的“四个讲清楚”,科学地概括和总结了我们应该传承和创新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和价值,为我们运用和思考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和外交事务中,习近平自觉和习惯地运用和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从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四个思想维度和理论视域,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形成了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高度统一的全新文化理念。习近平在关于传统文化的系统论述之外,还在很多治国理政理念上体现了传统文化观,主要有关于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观;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系统论述;关于“两座山论”的绿色文化观;关于“四个讲清楚”的论述。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理论新进展和新实践;是文化哲学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独立性与融通性的统一。
4 当代西方哲学和人类学最新成果
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自有的要求,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再造性和先进性的重要原因。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讨论传统文化重构的哲学基础时,应当积极吸收当前人类文明的一切最新成果。当代西方文化哲学理论、文化传播理论等可以作为我们讨论传统文化重构时的重要理论参考。文化资本理论等最新文化哲学思想以及民俗学、传播学等的最新成果,为我们今天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以及从内容上重构传统文化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
当代西方的文化哲学流派,虽各有其偏颇,但不乏科学的思想成分并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思想相呼应。本部分评析具代表性的西方文化哲学流派,作为传统文化重构的外围哲学关照。
首先,文化资本论。①理论脉络。布迪厄是法国当代对文化再构研究较多的学者,他在讨论文化继承问题时提出“文化资本”“资本再生产”“文化资本转换”等与政治、经济、哲学交叉的概念,运用哲学的方法对概念进行讨论。布迪厄尝试从关系主义的视角切入,提出文化分层的理论逻辑,引入惯习、场域和资本的概念,将资本重新分类且尤其重视文化资本的重要性,认为依靠教育实践可以实现文化资本再生产并最终实现社会分层,由此提出了文化分层理论,并利用“品味”惯习对社会阶层进行划分。②简评。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是一种单维度的分层概念,体现了西方文化哲学研究中注重工具性分析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西方广泛流行的文化社会学的知识追求与文化关怀的本质,是社会现实与西方前沿理论、思想场域之间的反思与互动。③关联。习近平在论述“四个讲清楚”时指出,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厚滋养;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文化沃土,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其次,文化生态论。①理论脉络。“文化生态学”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图尔德提出“文化生态”概念后逐渐形成的文化哲学流派。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各种文化吐故纳新、交流互动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文化链。具有自身价值的每一文化群落作为人类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的完整性发挥着独特作用。②简评。文化生态学采用生态学方法,以文化学作为研究对象,遵循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等原则,将生态学的系统方法引进文化研究,是生态学渗透到社会科学领域后对所有文化问题的总关照。文化生态学研究的着力点在于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生态平衡。③关联。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和外交事务的很多重大场合,高频使用“命运共同体”概念,论述稳定和谐的文化生态中诸文化各自稳定发展的重要性。2016年11月APEC利马会议期间,“命运共同体”再次成为习近平论述国际问题的高频词。人民日报曾经对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做过深入阐述: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间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的命运共同体概念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家,超越了意识形态。这是当代中国人的胸怀和愿望,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方略,是习近平的生态哲学观在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上的体现。
再次,文化模因论。①理论脉络。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来解释文化传承规律的一种理论假设,其核心概念是“模因”,通过模仿和复制信息单位(文化基因)实现文化传承。②简评。模因论为研究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视角。基于模因论的文化传播遵循着文化进化的规律,经历着选择、变异和适应的动态进化过程。符合历史发展的文化,其模因的适应与变异能够促进文化复制与传播。③关联。习近平论述传统文化时多次使用文化基因概念,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民族基因中汲取丰富营养。
5 结论
习近平的“四个讲清楚”要求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今天和将来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和再生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沃土。强化价值引领,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6]。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对待传统文化,借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运用和创新发展弘扬民族本色,是早日实现中国梦,努力建设我们的精神生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把弘扬传统文化当作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方法和步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N].人民日报, 2017-01-26(6).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刘旭娜,宋春苗.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及其应用[J].鄂州大学学报,2015(8):5-7.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刘云山.中央文明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 2017-01-21(1).
PHILOSOPHICAL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I JINPING’S FOUR “SPEAKING CLEARLY ”
QIAN Dongxiao1, ZHANG Shuxia2
(1.SchoolofManagement,ZhengzhouInstituteofAppliedTechnology,Zhengzhou451100,China; 2.DepartmentofMoralEducation,Zho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44,China)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four "speak clearly" , Xi Jinping points out that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are the deepest spiritual pursuit and richest nourish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s also the country's most profound cultural soft power. Marxist philosophy, especially Marxist cultural view,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ies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and Xi Jinping's though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the direct theoretical sources of reconstruc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thought;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cultural philosophy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are the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thought. It is not only the core of Xi Jinping's four "speak clearly" but also the need for carrying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ing national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o look 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an attitude of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and transform and develop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a creatively wa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historical tradi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fate of the country'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an important method and step to hand on the torch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four “speak clearly”; traditional culture;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2016-12-30
2016年河南省社科联项目 :习近平“四个讲清楚”思想研究(2016-SKL-2112)
钱东晓(1994-),男,河南平舆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工作。
1673-1751(2017)03-0121-06
G1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