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解读

2017-02-23

关键词:仁爱儒家思想论语

靳 争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论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解读

靳 争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仁爱是《论语》中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论述了《论语》中“仁爱”思想的主要内容:仁爱的内涵、达到仁的实施途径及天人合一的仁爱思想;解读了《论语》中激励青少年勤奋、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青少年要珍惜时光、励志和坦然面对困境等内容;主要从学习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了《论语》对我国思想教育理念的影响。对《论语》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解读,做到“古为今用”和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转化。

《论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解读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人说他可以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齐名,在他之后中国儒家先贤们只能望其项背、高山仰止,是不可逾越的巅峰。他的儒家思想深深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至今仍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辉,他的儒家思想不仅影响着东亚国家,也影响着世界。他的代表作《论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 《论语》中仁爱思想的内容

《论语》是西周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讲话、行为记录的汇集,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博大精深,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封建时期的科举制把《论语》作为必考的科目,成为古代文人志士的金科玉律,可见《论语》在中国封建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至今还把《论语》作为教科书,儒家的《论语》就像基督教的《圣经》一样影响着世界、具有世界意义。当然,《论语》产生于春秋时期,有些思想历久弥新,也会有些思想在当代已经不合时宜,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要用“扬弃”的科学态度,做到“古为今用”,与时俱进,赋予其时代的内涵,实现其价值的现代转化,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服务于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

1.1 仁爱思想的内涵

仁爱是《论语》中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论语》二十篇中,出现“仁”字的有109处,“仁”是儒家思想的根基,是儒家思想的“纲”。孔子思想中的政治、伦理、经济、教育、文化等观点是“仁”的延伸和补充。“仁”是做人的根本,是道德的基石。“仁”者即“爱人”,就是“泛爱众”。涉及人本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层次。即:自己做到“恭、宽、信、敏、惠”;人与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仁爱”思想追求本身的“内圣”,即成为道德榜样。

1.2 达到“仁”的实施途径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在这里孔子明确回答了成为“仁”的五条标准。

一是恭。恭则不侮。“恭”就是对世间的人与事要怀揣恭敬之心、敬重之心。对人和事要认认真真、毕恭毕敬地对待,不敷衍了事,表里如一的虔诚与敬重,人格魅力得到彰显。要想得到别人尊重,首先学会尊重别人,这样就不会被人蔑视、忽视,不会招致羞辱。

二是宽。宽则得众。儒家思想中宽以待人的思想无处不在。宽就是对人与事要宽宏大量,要有包容、理解、尊重、宽恕之心。“宽”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和”,“恕”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仁”。常有宽容之心,心灵会得到净化,心情就会愉悦,心灵获得自由、解放,就会得到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社会释放的是满满的正能量,会得到更多的朋友。宽恕的反面是怨恨,如果整天满怀仇恨之心,生活在烦恼、痛苦的黑暗中,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既伤身心,又倍感孤独,没有朋友,没有温暖,最终会一事无成。

《论语》中关于宽容的内容有很多。如: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意思是说自己能达到成功,也要促使别人达到成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即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或不愿看到的结果,也不要让别人去做。宽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自古就有和为贵、亲仁善邻的传统。中国谋求发展既不损害别人,更不威胁别人。我们始终倡导并信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继承了崇尚和平的传统思想,在国际上成为共识,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准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3]。“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4]。

三是信。信则人任焉。“信”就是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基石,也是人是否具有仁爱的标准之一。《论语》中关于“信”的内容很多,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道他还能干啥。又如:“言必信,行必果”[1],说话要言而可信,有一说一,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再如: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1]。这段话是说作为国君必须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才能使唤他们为自己服务,未取得民众的信任而使唤他们,就会被认为是虐待;要想给国君谏言必须先要取得他的信任,否则就会被认为是诽谤国君。

四是敏。敏则有功。“敏”就是敏锐、敏捷,对于任何事物都要具有敏锐的眼光、正确的判断,看待问题要有洞察力、前瞻性,抓住出现的一切机遇,勤快做事就能建功立业。《论语》有关“敏”的内容有很多,如: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这里孔子意思是:我不是生而知之,我是喜好古文化,通过自己勤奋学习获得知识的。这里的“敏”是勤奋之意。又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1]这里的“敏”是敏捷的意思。在孔子看来“敏”具有敏捷、敏锐和勤奋两层含义,说明做事不但敏捷还要勤奋,这样才能成功。

五是惠。惠则足以使人。“惠”的含义:好处、给人财务或好处、恩惠、敬辞等。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是指人要有慈惠之心,恩泽下属,在精神层面上给予鼓励、认可,物质层面上给予奖励,这样就可以使下属为己所用。“惠”还必须有度,子曰“君子惠而不费”[1]。意思是说君子施惠给人,不要太浪费,要恰到好处。

综上所述,在孔子眼里只要做到“恭、宽、信、敏、惠”,就是具有仁爱之心了,达到仁要求的道德境界了。

1.3 “天人合一”的仁爱思想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孔子应该是该观点的首创人。《周易大传》中说:“古者包牺氏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5]。在《论语》中体现尊重生命、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天人合一”的仁爱理念也很多。例如: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孔子的意思是:上天并没有说话,但是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周而复始运行,万物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上天也没说啥话。这说明孔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已经形成。

又如:孔子在渔猎时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1]意思是说,孔子钓鱼用勾不用渔网,不射击归巢休息的鸟。这包含着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怀着恻隐之心对待生命,对待自然界,不用竭泽而渔、斩尽杀绝的不仁方法来获取食物,让生命能够繁衍生息,显示出孔子对生命的关怀。孔子对动物尚且如此,对人就更是“仁”了。反映了孔子向自然界索取食物时的节制,这也是生态平衡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

再如:孔子的节俭思想。他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1]孔子对待礼节仪式的态度是不要过多而繁杂,只要俭约即可。“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1]在孔子看来,铺张浪费的奢侈行为就是不谦逊,但是过分简朴就显得寒酸,在这二者之间宁愿选择寒酸。这是孔子的处世方式、消费观念,说明他对上层社会那种奢华生活不齿,这是他的价值观。他对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1]与民同乐的德行大为赞赏。他赞赏颜回的节俭行为是君子的节操。孔子自己崇尚节俭,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1]一生践行着其倡导的节俭理念。

2 《论语》中激励青少年勤奋、自强不息的思想

在《论语》中教诲青少年珍惜时光、立志向上、坦然面对困境的思想比比皆是,虽历经几千年更显得弥足珍贵,在今天仍然可作为广大青少年的座右铭。

2.1 《论语》中珍惜时光篇

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孔子的意思是告诫人们:人的生命有限,要抓紧这稍纵即逝的时光努力学习、工作,时间就像这湍流向前的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时时刻刻在流逝,因此,要珍惜当前,更要一往无前。这段话曾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日夜兼程”的学习探究,更有无数的志士“头悬梁、锥刺股”打拼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反顾今天,有一些青少年,不懂惜时,碌碌无为,不珍惜在校学习的大好时光,迟到、早退、旷课司空见惯;课堂上不专心听讲,或沉湎于网吧通宵达旦而浑浑噩噩。这些学生忘记自己的“天职”就是学习。任凭父母、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依然我行我素,任凭这美好的青春时光流逝。今天重温先贤的教导,对照圣人的教诲,应赶快醒悟,好好学习。

2.2 《论语》中励志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这段话也是孔子人生的真实写照,他从小就定下了人生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践行自己的人生诺言,最终成为“万世之师”。孔子幼时家境破落,穷困潦倒,给人放过牛羊等。但他人穷志不短,立志苦学、探究圣贤书,确立人生每一个阶段的坐标,每个阶段要达到的境界,并且认真践行,把圣贤书的理论与自己的人生实践紧密结合,无论遭受到怎样的挫折与非议,依然坚定信念去实现理想。孔子这段话千百年来已成为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作为青少年都应该从中得到启迪,对照圣人扪心自问:是否确立好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年龄大的过来人,可以找差距、原因,“知耻者而后勇”,去弥补、完善自己。这就达到了《论语》中“见贤思齐”的境界。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意思是说三军将士可以没有帅,但作为一般人不能没有志向。青少年从小应树立雄心大志,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朝着这个方向一往无前,去攀登人生道路上的一座座高峰,实现人生的梦想。

2.3 《论语》中坦然面对困境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这是孔子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孔子每天吃着粗粮、喝着白水,头枕着自己的胳膊睡觉,也感到非常快乐。孔子的一生政治上多有失意,生活上也饱受困苦,但这丝毫没有阻挡他发愤图强的锐气,孜孜以求地探寻着修身、治家、治国的大道,并且乐在其中。孔子还提倡安贫乐道的精神,他在评价弟子颜回时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意思是说,颜回具有贤德,每天吃着一筐粗饭,喝着一瓢白水,住在非常简陋的地方,别的人不能忍受,但是颜回不但不抱怨,而且乐在求道之中。对照孔子的论述,今天的青少年应该从中受到启迪和感悟。现在的一些青少年讲究吃穿等,物质上争相攀比,这些都是虚荣心使然。一些青少年没有感恩之心,只讲享受,不讲付出和贡献。另外,孔子还倡导士人要具有安贫守道的精神,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1]。意思是说,作为士人在贫困中仍要讲究节操,守住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是那些小人受到穷困,就会无所不为了。作为青少年要知道逆境、困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人生财富,只要你心中有志向、理想,自会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的境界。历史上那些在逆境、困境中成功的士人已经诠释了这个道理。

3 丰富了我国的教育思想理念

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他一生孜孜不倦的学习,达到忘我、痴迷的境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就是对他学习态度的最好诠释。在《论语》中关于学习态度的格言很多,且极为谦逊,他关于学习的思想虽历经两千多年,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3.1 关于学习的态度

无论干啥,态度决定成败,学习尤其如此。没有正确的态度,那将事倍功半。一是要正确认识自己。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 这句话启示我们:在对待一切事物时,态度要端正,要实事求是,懂得就是懂得,切记不要不懂装懂,这才是最明智的。青少年学生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段,更应该从中得到启发。二是要向“师者”学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不是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这句话的启示是:人不可能穷尽一切知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周围的人可能在某一方面就是我们的老师,只要是我们不懂的就应该虚心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提升自我。他们身上的缺点也能起到警示自我、完善自我的作用。青少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到的知识远远不够,只是沧海之一粟,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变化,知识需要及时更新,认识需要提高。当青年学生步入社会后,就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向周围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勇于“不耻下问”[1]。这才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真谛所在。三是要“见贤思齐”。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即是说:遇到贤能、仁德的人,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长处,向他们看齐;对那些们缺少仁德的人,要警示自己,以此为鉴,克服他们身上的缺点。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往往会人云我云,随波逐流。重温孔子的这句教诲具有现实意义,青少年对待事物要有积极健康的态度,传播正能量,向英雄学习、向先进人物学习,提升、完善自己。

3.2 关于学习的方法

《论语》中谈及学习方法的警句很多,句句真知灼见。一是温故知新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人不但要广泛的饱读圣贤书,而且还要经常温习,才会有新的心得、领悟,道理才会理解透彻。因为随着岁月的推移,阅历丰富、年龄增加、认识提高、事物变化等,原来所学的知识通过不断温习就会融会贯通,会有新的收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会成为师者。孔子还告诉我们不但要广泛涉猎书籍,还要认真思考,只学不思就会产生迷茫。思考能够帮助消化所学的知识,从中悟出新的道理,提升思辨能力,对知识理解、掌握得更为透彻、准确。二是理论与践行结合法。子曰“学而时习乎,不亦说乎? ”[1]意思是说不但要认真学习,还要认真实践,这是件很高兴的事。在今天来看,孔子的这句话,同样适合当今的学习理念,理论与实践结合,两千多年后仍有指导意义,他思想的前瞻性不愧为“万世之表”。 三是学习的三种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对于学习,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学得好,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学得好。以学习为快乐是最高境界,这为青少年怎样学习指明了方向。

儒家的教育思想理念内容广博、体系完善,既有教育思想,又有教育方法等。其中的教育理念、方法虽历经几千年,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在当前仍具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1] 王财贵.《学庸论语》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之一[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2] 胡锦涛.胡锦涛在“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时的讲话[EB/OL].(2009-06-17) [2016-12-20].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6/17/content_11553224.htm.

[3] 论语·大学·中庸[M]//国学经典大字注音全本(第二辑).邓启铜,注释.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习近平.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4-06-28)[2017-12-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8/c_1111364206.htm.

[5]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ON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JIN Zheng

(SchoolofMarxism,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the classic work of Confucianism and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content of Confucianism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content of benevolence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uch as the connotation of "benevolence", the way to do "benevolence" and the "benevolence" though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secondly, it explains the uplifting spirit of encouraging the youngsters to work hard and be self-reliant, including cherishing the time, being inspired and calm in face of difficulties, etc.; thirdly, it believes tha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has enriched the educational ideology of China, including learning attitude and methods and so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to make what is ancient serve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today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interpretation

2017-02-10

靳争(1989- ),男,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673-1751(2017)03-0110-05

I206

A

猜你喜欢

仁爱儒家思想论语
如何读懂《论语》?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