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问题和对策

2017-02-18邓存娟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消极品味语境

邓存娟

论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问题和对策

邓存娟

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对语言知识实施纯粹技术化训练的倾向;品味语言脱离语境,断章取义;品味语言只看到积极修辞,忽略了消极修辞。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三种对策:品味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语义、要以语境为前提、应重视消极修辞,只有深入语言背后深意,才能顺利展开阅读。

语义 语境 积极修辞 消极修辞

语言是文本主题、意义、思想、情感的载体。离开了这个载体,文本的意义无所依托。因此,阅读文本,不能绕过语言这个载体而直达目的地。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们都知道阅读离不开品味语言,尤其是对于散文、诗歌这样的文体。但却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在试图通过品味语言这个手段探入文本深处时,久久徘徊在文本的表层,难以深入。问题主要表现在品味语言时脱离语境,品味语言的方式单一,品味语言的目的有偏差。而教师唯有对这几个问题深究一番,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成功地进行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问题

(一)品味语言的目的有偏差

在学习品味语言方面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认为学习品味语言就是学习语言知识,以课文为例子来总结、论证语言学的知识,将语言进行与人的精神无涉的形式训练,语言知识化、技术化。如学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让学生造一个比喻的句子,并说出修辞的作用,让学生记住这个修辞手法;如学了贾平凹《风雨》中的侧面描写,就根据其要求写一个侧面描写的片段;如学了某种说明方法,就要求用这种说明方法来说明某一种事物等。这种看似强调对知识的运用,其实则是利用这些语文知识来依葫芦画瓢,无视人的精神存在,无视人文内涵,无视人文积淀之于语文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把语文教育降低为纯粹语言形式的技术操作手段,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一般教师品味语言的目的是好词好句的“精彩”——给它们贴上准确、生动、形象、传神等标签,是语言知识本身,是僵硬的语言、没有生命活力的语言、概念化的语言。这样的品,必定是进入不了文本深处的。

(二)品味语言偏离语境

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形,教师将一堂课的重点内容单独提取出来教学、背诵或者摘抄,这是无可厚非的。只是更多的教师在单独提取出来时就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全篇这个整体,孤立地品味、断章取义导致过度解析文本。如教《背影》的时候,教师撇开全文重点品析“父亲走过月台,穿过铁道……”,导致出现部分教师将其解读成文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这样的怪现象。而这样的怪现象在教学中还不是少数,尤其体现在散文教学中。写景的散文教学更突出,不联系作者的实际、文章的背景和时代以及全文来品味语言,只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大自然之景,浮在语言的表层,深入不了作者具有个性情感的景。

(三)品味语言的方式单一

在上朱自清《春》一课时,学生大都选择了春花图那部分语言进行品味赏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理由是,这些句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时节花开得繁多和旺盛的特点。这样的答案近乎称得上标准,通过几次的训练,学生可以成功地转化成应试的模板:“这句话运用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技巧一旦娴熟,学生遇到这种语言品味或是诗歌鉴赏题,就像使用数学公式一样那么容易,套进去则百发百中。这种修辞格训练得多了,学生也习惯地认为品味语言就是要品味那些有修辞的地方。更关键的是他们所认为的修辞就是怎样比喻、借代、夸张、排比等有辞藻的修辞,认为文章写得好就是多用辞藻,把修辞看成是辞藻的问题。实际上,修辞不单单包括有辞藻的积极修辞,还包括消极修辞。大多数文章或是一篇文章的大部分语言都是使用了消极修辞。忽略了消极修辞,仅从积极修辞处入手品味语言,这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平常语言背后的精彩处都无从得知。

二、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对策

(一)品味语言的目的是语义

语言是一种交流交际的工具,是个人发表见解、思想情感的载体。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目的是利用语言这个载体、工具,挖掘出作品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意味,而不是学习语言知识本身。学习语言知识本身是寻找语言规律,是纯理论的,是汉语这门课程的专职。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知识是用来作为分析语言现象的手段,而不是作为考究的对象,不是要知道“这是什么”,以获得某些概念为目的,而是要善于总结运用语言之人的经验,了解和思考“为什么它是这样”,提高吸收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借助语言顺利发掘作品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意味,注重实用。叶圣陶先生在1934年写的《〈开明国文讲义〉编辑例言》提到:“文法和修辞教材编排和教学要注重理解和实用,竭力避免机械的术语和过细的分析。务使读者修习之后,对语言文字的规律具有扼要的概念,并且养成正确地、精当地发表的习惯。”他这句话说明了教学时对语言文字知识有必要了解,但这不是目的,目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在生活上的运用,并且能将这些语言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养成表达的习惯。语言只是一种表现方法和表达工具,学习它,不是为了掌握这些修辞知识,而是为了在平常的说话、写文章时运用它,通过它把自己的正确思想和健康的情感清楚、确切、生动有力地传达出来。认清了这一点,读者就能明白以往教师对语言知识的僵硬把握,对语句的肢解分析的原因了;也明白了教学语言时,应该以运用为主,运用它来帮助学生表达思想和内容。而不是辨别这是什么修辞,这种修辞有什么特点,然后仿写一下这种修辞就可以了,这样的品味如同嚼蜡。为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重新认识品味语言的目的,认识到其实质是发掘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意味。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文中一句“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用了句内排比的修辞,三个“了”之间层层递进。这里不单单要知道这是排比修辞及其作用,还要清楚这里为什么要用排比来强调,而且此处是强调或渲染什么。此处用了三个短句,用排比的句子表现出来,短句读起来给人感觉急促、快速、铿锵有力,并且连用三个短句,且一句比一句力度重,第一个“发狠了”是指锤的力度大,第二个“忘情了”是指除了力度,还说明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第三个“没命了”是强调了打腰鼓的人使用豁出去了的全部力量集中在打鼓上,语言的气势更强。它们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雄壮的气势,打鼓人的全身心投入,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二)品味语言以语境为前提

语义分为语表意义和语里意义。语表意义是句子字面意义,是句子本身的含义,不依赖句子以外的因素而自有的。语里意义是句子字面意义以外的意义,它依赖于句子以外的因素而又包蕴在该句子里,也称为语言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隐含在哪里呢?隐含在语言所在的上下文以及语言出现的作者个性、时代背景、交际对象等因素中。这些上下文和作者身份、时代背景、交际对象等因素,笔者称之为语言的环境,即语境。语境为每一语句的表达都提供了一个“场”,这个场为语言的隐含意义的生成形成了一个场效应。它是检验语言运用得好不好的标准,也是深入体会作者文章思想、情趣、见解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点。离开了语境,语言只有语表意义,没有语里意义。没有语里意义,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个性意义就无法获得。因此,学生有必要将语言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理解、感受、比较分析,探寻出语句的隐含意义,以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笔者教学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修辞的表达效果。这首诗部分节选如下: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几句诗写得好不好,并说出好在哪里。答题技巧娴熟的学生肯定会答好,好在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风大且寒冷的特点。若是教师停留于此,不再指导下去,只能是从语表意义把握这种修辞格,并没有真正挖掘出诗句语言具体好在哪里,没体会到修辞在整首诗的妙处,没有深入语言的隐含意义。

那么再仿写一个比喻句,让学生辨别一下,是不是仅仅因为用了比喻的修辞而被认为写得好,修改如下:

风,

像一个疯狂的暴君,

扬着他威严的权杖,

声嘶力竭地,

发号施令。

比较上文前后两小节诗,同样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前面一节诗将风比作一个老妇,在诗中这个老妇是一个乞丐的形象;后面一节诗中的风是一个暴君的形象。究竟哪个比喻更好呢?这就需要回归到整首诗看,这首诗是写艾青对处在战乱中的农民、失去男人保护的少妇、老母亲、土地的垦殖者等这些平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怀的,那么这个风所比喻成的形象,自然就应该是乞丐的形象,与整首诗同一色彩的人物,而不是发号施令的暴君形象,这样全文的语句才能统一。同样是运用了比喻,这样一对比学生就能意识到,原来并不是所有比喻的运用都能达到效果。效果好不好,只有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为主题思想和题旨服务。通过这样一引导,学生自然能明白修辞运用得好不好,不是单独提取出来分析的,而是要联系上下文的。下次再找喜欢的句子时,学生不会张口就说一些概念化的套式,会更深入地思考其究竟好在哪里,作者为何会这么用。这才是解读文本时对修辞的把握关键,也是探寻出语言隐含意义的关键。

(三)品味语言应重视消极修辞

当前品味语言时注重积极修辞,忽略消极修辞的情况是一种普遍现象。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将修辞分了两类,一种是消极修辞,即怎样使文章不坏,一切文章的毛病,除了文法的缺点外,几乎都可用消极的修辞来医治。使用消极的修辞是为了达到准确、明白、通顺的效果。另一种是积极修辞,即怎样使文章更好,它通常使用的手段和方式是运用辞藻,达到生动、形象、鲜明的效果。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于使文章或谈话更好,更符合情境,更有利于读者阅读。相同的意思,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但它更倾向于用辞格,使语言更加优美。例如“他是伟人”,可以写作“他像黑夜星空闪烁的明星,照耀着前行的路”。而消极修辞是以意义明确、语句通顺、平匀、隐密为标准的修辞方法,主要运用于科学语体、公文语体、诠释性文字和平时的商谈,以便把事理述说得清楚、明白。事实上,消极修辞不只概念性文字所专用,也适用于一切语言。无论什么语言文字,首先都必须是准确的,然后才能谈及形象、生动等。因此可以说,消极修辞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辞方法,是积极修辞的基础,而且大多数文章或是一篇文章的大部分以消极修辞为主,忽略了消极修辞,会错过许多深层的语义。如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这句话没有修辞格,没有超常的表现手法,语句通顺、准确,极其普通、平常的一句话,但对祥林嫂的刺激和影响却非常巨大,使祥林嫂失魂落魄、胆小害怕,精神完全崩溃了,身体也遭受巨大的摧残,是导致她最后死去的直接原因。在这篇文章里,这句话用了消极修辞,却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处。因此,在品味语言时,不仅仅要看到积极修辞带来的表达效果,也要重视消极修辞,推敲其标点、语音、字词、句子和段落,才不会忽视许多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

品味语言是阅读教学的必经之路,如果不深入思考品味语言的几个关键点,便会停在语言的表层。品味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语义,而所品重点是语境中的语言,脱离语境来品味语言无法评判优劣。品味语言既要注重积极修辞,又不能忽略消极修辞,抓住文本的细微处,品出文章的精彩。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夏丐尊,叶圣陶. 国文百八课(第一、二、三、四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邓存娟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524048

猜你喜欢

消极品味语境
品味年画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让自己发光
跟踪导练(三)2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