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文化自信*
2017-02-18贾炜
贾 炜
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文化自信*
贾 炜
“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实践”项目主要是从2014年开始。应该说活动开始以来,我们全市的教育系统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实践活动。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你的知行、思辨行动中去。接下来我从几个方面来理解我们做这个项目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教育领域着重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基于我们国家正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提出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受百余年的屈辱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失去了物质,更有精神层面的,也就是在文化方面的自信缺乏。可喜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国际地位与日俱增。我们从世界的边缘,走向世界的中心,参与多项全球规则的制定。中共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的时代到了这样的发展阶段。刚刚短片的数字故事中提出要贡献中国智慧,讲的是中国精神,唱的是中国价值。现在我们听到更多的是要讲述中国,传播中华文化。这背后是文化自信,而且这种文化自信也为打造新的文化秩序发挥作用。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后,他是在筑墙,美国与墨西哥边界筑墙。我们是在通路,要建“一带一路”。这就是两种不同文化背后的治国理政的策略,参与国际治理格局的不同方式。我们不秀气中,我们讲气场;我们不讲强力,我们讲究借力打力;我们讲究高在水下,绵里藏针,这就是中国智慧。因此我们的文明可以延绵五千年而不断,这就是中华文化为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在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化自信尤为重要。
其次,上海在实践中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十年前我们提出《中华民族精神纲要》,十年来我们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尤其在去年年底的诗词大会上,百人团里10%是上海学生。三位上海女同学在这次比赛中表现惊艳。所以,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上海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成果显著。今年家长在给孩子挑书的时候,大部分都要去买古诗词方面的书。书店里古诗词书的销售也比往日更红火,说明我们上海的经济、生活达到这样一个水平,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也在实践中努力地得到逐步体现。正是有了这样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教学成果,接下来在课程当中必须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素。要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课标,进入课程方案,进入我们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也要进入我们的评价,使得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能融入传统文化。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在润物细无声中,让我们的孩子自觉地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最后,不断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境界。文化的浸润不仅是在认知上有所了解,也要培养学生对传统的情感。在思维方式上有所引导,在行动和价值观上有明确的倡导方向。比如,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仔细地去研读和研究的话,就会发现它处处体现中国人的智慧。比如,如何学习?古人就告诉我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样才能把学问学好。怎么与人相处?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何做事?老子曾说过:“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人告诉我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要素。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一颗中国心,同时要有世界眼光。中国心就是中国文化的自信,也就是中国的智慧,中国的情感,中国的价值。借此机会我再次向在座的各位呼吁,让我们肩负起历史、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让我们的孩子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 本文根据贾炜同志在“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