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几点看法
2017-02-18方笑一
方笑一
关于中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几点看法
方笑一*
中国古典诗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古诗词教学历来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同其他专业领域一样,中小学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并不是一回事。作为一名古典文学研究者,在这里,我想就中小学生日常的古诗词学习谈一点看法。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来说属于古代精英阶层的文化创造。与传统文化的其他领域相比,古诗词主要具备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是丰富的情感表达,第二是精致的语言形式,第三是深厚的人文内涵,第四是多样的文人意趣。
古典诗词虽然不全是抒情性的,却以抒情性为主,即使是叙事性的作品,其中也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感情。这也是古诗词更容易引起当代人共鸣的原因。在语言形式上,无论是古体诗、近体诗还是词,都拥有精致的艺术形式。以近体诗为例,律诗和绝句在格律上有严格的规定,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且以对仗工切者为佳,诗的押韵也必须按照韵部来押。词的形式更复杂,虽然看起来是长短句,但其实每一首词必须严格按照特定的词调来创作。古诗词的所有这些语言形式的规定,是古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为后人所普遍遵守的。正因为古诗词的语言形式十分精致,我们诵读起来才会觉得朗朗上口,获得一种独特的美的享受。古诗词虽然是文学作品,但与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连成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民俗、思想和文化,都包含和体现于古诗词之中。假如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作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那么古诗词堪称是这个体系的一个“缩微样本”,从中几乎可以找到传统文化里的所有精华。除此以外,古诗词里还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人意趣。文人士大夫对于大自然、生活的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如喝茶、饮酒、朋友聚会等,以及书法、绘画、音乐等兴趣爱好,都会生动地反映在古诗词之中。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一窥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文人意趣是古诗词吸引当代读者的重要原因。
然而,正因为古诗词拥有以上四大特点,而要真正了解其中每一个特点,都需要花费巨大的功夫,所以就带来一个问题:初学者,尤其是广大中小学生,究竟应该从哪里入手来学习古诗词呢?我认为,学习古诗词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从背诵到体悟。背诵是体悟的基础,体悟是背诵的最终目的,以下我想分几个问题来说明为什么古诗词学习要采取从背诵到体悟的方法。
一、古诗词的学习应先从背诵开始
关于中小学生应不应该背诵古诗词,社会上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古诗词的学习必须从背诵开始。只有先背熟一定量的诗词,才谈得上进一步的理解和体悟。假如一个人从来不背古诗词,从来不注重对古诗词文本的记诵,他是不可能学好古诗词的。有一些著名学者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古典文学学者俞平伯先生,出生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诗书之家,其曾祖父是晚清经学大师俞樾,父亲是近代著名诗人、学者俞陛云。俞平伯晚年是这样回忆自己的学古诗经历的:“记诵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因为读书是要解决问题的;但这并不是说不要背诗。好诗是一定要背的。我当初念书没念过《唐诗三百首》,不过好诗我总是背下来,反反复复地吟味。诗与文章不同,好文章也是要背的,讲诗则是非背不可。仅仅念诗是不成的,念出的诗还是平面的;翻来覆去地背,诗就变得立体了,其中的味道也就体会出来了。”[1]
对于俞先生的经验之谈,我们不妨作这样的理解:背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古诗,只有让古诗的字句真正在你头脑里生根,对古诗的理解才可能是多层次和全方位的,也就是说,古诗中的每一个“点”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立体图景。
其实,现代著名的文史学者,大多像俞先生那样,都有背诵诗词的“童子功”,这种功夫使他们在以后的读书治学中终身受益。可是,中国的古诗词浩如烟海,而有家学渊源的青少年毕竟是少数,对于当代普通的中小学生而言,背诵古诗词,首先遇到的是背什么、如何背、什么时候开始背这样三个问题。
(一)背什么
关于背什么,我建议从《唐诗三百首》中的一部分诗开始背。《唐诗三百首》可以说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唐诗选本。不少人喜欢古诗词,都是从《唐诗三百首》开始的。比如以博览群书著称的钱钟书先生,他在给自己的诗集《槐聚诗存》所写的序言中回忆起儿童时代读书的情景:“余童时从先伯父与先君读书,经、史、‘古文’而外,有《唐诗三百首》,心焉好之。独索冥行,渐解声律对偶。”[2]由此可见,《唐诗三百首》一书是钱钟书先生少年时代喜欢上古诗的启蒙读物。《唐诗三百首》里有不少篇幅很长的诗,如《长恨歌》等,其实并不适合初读古诗者背诵,但其中大部分诗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可以说,背熟了这些诗,对唐诗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除了《唐诗三百首》之外,还可以背《千家诗》。今天通行本《千家诗》中除了唐诗以外,还有不少宋诗和极少数明代诗,背诵《千家诗》主要是借以了解宋诗中的名篇。在词的选本方面,虽然朱孝臧所编《宋词三百首》比较著名,但在选词方面有明显的个人偏好,婉约词尤其是个别词人的词作数量非常多,豪放词的数量相对较少,因此,我建议可以背胡云翼先生选注的《唐宋词一百首》,接着再背龙榆生先生的《唐宋名家词选》。有了唐宋诗词作基础,好比大厦有了地基,以后上可溯至先秦汉魏六朝,下可延至元明清,掌握起古诗词来就要省力得多了。
(二)如何背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背诵古诗词。大多数人背诵古诗词肯定是从最简单、短小的作品开始背起的。比如骆宾王的《咏鹅》、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些诗,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李清照的《如梦令》等词中的一些小令,大概是青少年时代最先背诵的诗词。其实,就了解古典诗词的语言形式而言,我认为诗不妨先背七律,而词则应当先背有上下片的作品。这里以七律为例。因为七律的形式在近体诗中最为完备,中间两联又需要对仗,字数又较五律为多,所以背诵七律,可以较快熟悉近体诗的形式特征。背诵了一定数量的七律,再背五律,就不在话下了。一般背诗,总是从头一句开始背起,其实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相对而言,我认为应该先背诵七律中间对仗的两联。七律的第二、第三联称为颔联和颈联,这两联对仗是出于格律的规定,假如不对仗,这首诗就不能称为七律,也就不是格律诗了。这两联往往是整首七律的精华所在,对仗工切,语言优美。事实上,古人写七律也未必都是从首联开始写起的,常常是先构思了中间的两联,再配出首联和尾联,成为一整首七律。而绝句虽然只有四句,但很多情况下没有一联是对仗的,像杜甫的《绝句》这一首两联全部对仗的情况,相当少见。所以,通过背诵七律中间两联,初学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格律诗的形式特征,体味其语言上的美感。如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王禹偁的《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晏殊的《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这些都是七律中描写景物的名联,极富形象性。通过背诵这些诗句,可以让初学者明白对仗的基本规律,相同词性的字词相对,而且最好是两个相同性质的事物相对,比如“梨花”对“柳絮”是植物对植物,“院落”对“池塘”是地点对地点,而“溶溶”对“淡淡”是状态对状态。背出七律的中间两联后,再接着背诵首联和尾联,这样就容易对诗留下较深的印象,经久不忘。背诵词作的时候,尽量也先背词中的对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名句,这样就加深了对于对仗这样一种艺术形式的认识。
(三)什么时候开始背
中小学生什么时候开始背古诗词比较合适?或者说,少年儿童应该什么时候开始背古诗词?这是人们经常议论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背诵古诗词也不宜过早,比如两三岁的孩子还太小,就不必去背诵,背诵了也难以记住。大约在上小学之前的一两年,也就是四五岁的时候,家长可以开始让孩子背一些古诗词了。这时候,孩子虽然不识字,但记忆力却极好,通过语音就可以记住古诗词,等到上小学识字之后,自然会逐渐理解这些诗词的含义。这时候,再逐渐增加背诵作品的数量和难度,使背诵成为积累古诗词的一种习惯,长此以往,对中小学生日常的阅读和写作均会大有助益。
关于中小学生古诗词的背诵,还需要强调两点。一是不应单纯追求数量。有些家长要求孩子一定要背熟多少篇诗词,丝毫不顾及孩子的兴趣,这是很不可取的。二是不能光背诵名篇,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篇目。比如山水诗和边塞诗是唐诗中两种不同的类型,内容和风格都不一样,假如孩子喜欢其中一种而不喜欢另一种,就不应该强迫孩子平均使用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同样适用于古诗词背诵。
二、古诗词的学习还应着眼于体悟
背诵古诗词,只是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基础。背诵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真正体悟古诗词。这里所说的“体悟”,不同于古诗词作品的理解和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而是指体会古诗词语言形式的美感,进而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蕴含的意境。如王国维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3]为什么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读起来感觉特别凄厉呢?这和音律有一定的关系。“可堪孤馆”四个字读起来是不是感觉特别局促、阻涩?在背诵的基础上,通过发音的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体悟秦观写这两句词时因党争被贬谪的凄凉心境。同样,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开头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起来是不是感觉特别凄凉无助?清代词论家周济一语道出其中奥秘:“如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4]这六个字通过对双声、叠韵的应用,将主人公极端孤寂清冷的处境形象地刻画出来。要真正体会这些词句表达的情感和蕴含的意境,首先要熟悉其语言形式的特点,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除熟读成诵之外别无他法。
要体会诗词的意境,需要准确地记忆诗词的文本,而准确的记忆同样要依靠背诵。假如背不熟,不准确,只要错一两个字,可能诗词中最美妙的东西就被忽略过去了。比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景的佳构,但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新”字用得特别好,把诗人在行旅中那种突然而起的乡愁写得含蓄又淋漓尽致。这种“客愁”是在日暮时分在内心骤然涌起的,所以用“新”字来描绘,背熟全诗,分毫不差地记住这个字,才能准确理解绝美的写景笔墨背后深蕴的情感。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一词,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其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用得特别好,把红杏怒放的姿态生动描绘出来,殊不知,这个“闹”字,只有和上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的“轻”字对读,才能读出其妙处。有了“晓寒轻”的清淡,才更能体现“春意闹”的浓重,背熟这两句之后,每每念及,脑海中总能出现充满色彩的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
相关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重在体悟,要善于将自己放在诗人词家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尽量用自己的心去贴近古人,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古诗词的妙处。先将喜欢的古诗词背熟,大胆体悟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待自身知识积累之后,再逐步了解其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不必纠缠于知识本身,忽略了对文本的熟悉和对语言美感的体会,这是我给想要学习古诗词的中小学生和教授他们古诗词的老师们的一些建议。
[1] 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第2卷[M]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813-814.
[2] 钱钟书.槐聚诗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
[3]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204.
[4]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5.
* 方笑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