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音乐学习中的个性化创造与集体性合作

2017-02-18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集体性个性化音乐

陈 源

浅议音乐学习中的个性化创造与集体性合作

陈 源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创造机会,能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集体性学习,则能培养其合作能力,在互助和讨论中提升审美实践能力。小学音乐课程应协调利用两者,基于不同教学情境,合理组织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音乐创造能力。

个性化创造 集体性合作 即兴创编 音乐表现 审美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义之一。改革学习方式并非摒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改革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学习方式”上,帮助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并重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的学科目标,努力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必将对其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以及对待知识、学习的态度变化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也将产生不同的影响课堂学习成效和教学质量。

在低年级音乐课堂中,教师比较注重丰富的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的教具和展现个性的游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玩得愉快、学得轻松。但是在高年级音乐课上,由于唱歌、欣赏、音乐基础知识技能等内容在难度上、深度上的拓展,使得教学较多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导致学生缺乏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学中客观存在教师主导为实、学生主体为虚的状态。针对这一情况,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能在音乐学习中既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开发,同时,又遵循音乐教学“注重集体性合作、体现和谐之美”的艺术法则,笔者着手探索和研究了音乐教学中的个性化创造和集体性合作以及两者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音乐学习中的个性化创造

以研究创造力而著名的学者拓弄思说过:“儿童是以创造的方式学习的,如果成人能提供儿童运用创造力的学习机会,将更能达到学习的效果。”高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是建立在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音乐要素、发挥主体能动性所进行的各种个别化的创造活动。它要求教师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不越俎代庖、包揽教学,而是要紧密围绕三维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给予他们施展个性的空间和时间,有效、合理地运用音乐要素来指导学生的个别化创造,通过个别化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首先是感受理解,以即兴创作展现个性,即教学中应遵循“听觉领先、动觉切入”的原则,在以音乐要素的巩固、运用作为铺垫的一系列音乐活动中指导学生的实践与创作,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

例如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深深的祝福”中歌曲《祝福祖国》第二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感受歌曲第8—10小节“赛罗罗哩赛”,体验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情绪,感受歌曲中速度的变化,理解各种速度及其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以及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作用。在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这些“速度”要素为歌曲即兴创作、编配不同的速度进行表演。由于学生对歌曲情感的感受、理解不同,他们所选择的速度编配、表演形式和最终效果都不尽相同。学生在活动中运用音乐要素充分感受理解音乐、发现并寻找个性化的表达形式和方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结果。

当然,学生的创作也未必合理、适切,但重要的是学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个性创造。

其次是综合展示,用成就动机激发创新精神。笔者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创造性活动的潜在本能,而且具有无穷无尽、异常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对于自己的创作感到十分自豪并乐于表现出来,希望大家观赏与分享他们的成功。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这一成就动机精心呵护、善加利用,将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音乐创作热情,能体现教师对学生个性化创造的积极指导。这种教学行为对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音乐学习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的动机和愿望。因而教师在刚引入合作学习的策略时要充分重视外部激励的促进作用:积极、正面地评定集体学习成果,将小组合作水平作为评价的必要内容,以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随着合作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从活动中体会到互助带来的乐趣和同学间的友爱,他们对合作学习过程本身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就会对合作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

其次,开展合作学习还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一些浅显易懂的学习内容,没有合作学习的价值,盲目采用合作学习会使之流于形式,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一些概念性的音乐知识、艰深繁难的音乐技能等用来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学生不宜掌握,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受到挫伤,这类知识和技能更需要精讲、精练。因此,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内容,确定哪些内容适合进行合作学习,哪些不适合,找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找到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问题,使合作学习保持一定的难度,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笔者在课堂实践与教学指导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加强审美、培养能力,唱歌中实施合作学习

唱歌教学通常是由“情感体验—歌曲学唱—难点解决—演唱处理—歌曲表演”等环节构成。教师可以在深入研读教材后,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结合歌曲中需要解决的学习重点、难点来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切入点和能力提升点。在歌曲教学过程中,必然涉及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学习、运用,教师应该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充分融合在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审美过程中,在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中运用合作、商讨、互动、互学,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从而在歌曲学习过程中音乐能力得到锻炼,形成共同学习的合力,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星光亮”中学唱歌曲《闪烁的小星》一课,经歌曲分析后,教师把“唱准do re mi”的唱名音高并能听辨三个音的组合作为歌曲教学的重难点。为避免这一知识技能的训练陷入“机械学唱、枯燥乏味”,教师把这两个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及音乐学习规律,设计了“找星座”的游戏,意在使学生在“玩玩”“练练”中掌握本领,为学唱歌曲《闪烁的小星》打下扎实的基础。课堂上,教师事先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美丽的星空,天上挂着一颗颗由do re mi字母唱名组成各种旋律组合的小星星。教师请学生找到自己最喜爱的一颗小星星,学生自由组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位学生用铝片琴把小星星身上的3个唱名按顺序敲敲、唱唱。通过这样的学习,帮助他们复习巩固do re mi的唱名音高,并记住唱名组合,以便开展后继的听辨和视唱。这样的学习内容运用合作学习,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互动、互学达到了训练音乐技能的目的,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律动激趣、引发探究,欣赏中实施合作学习

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扩音乐视野、提高音乐能力、陶冶艺术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但由于学生音乐学习经历、音乐感受能力的差异,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完成音乐欣赏任务的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在欣赏中实施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音乐学习经验、艺术学习经历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取长补短。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指出:“音乐,她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可见“动”是儿童参与音乐学习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获得愉悦的音乐审美体验,形成基础的音乐实践能力。同时,由于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在一些音乐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教师不妨充分发挥他们的好动、好奇心理,在合作学习中大胆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开心童年”中,欣赏《快速波尔卡》一课中,在学生感受音乐情绪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感受火车启动时的哨声、汽笛声和由慢到快的车轮声,并设置合作学习的任务:在小组中探究,用学过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创编节奏,并用高位置的发声来模仿这些音响效果;用体态律动来模拟火车开动时的各种速度。该任务可以培养学生运用音乐知识探究音乐音响,以及训练模声、律动的音乐基础技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多的音乐信息,教师把课中要求学生学习的两组难易不同的波尔卡舞蹈动作录制成两盘自制的示范表演录像片,借助多媒体,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一个律动动作,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跟着录像进行学习,激发他们对音乐探究和舞蹈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表演中实施合作学习

创设优美、生动的音乐情境,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音乐表演。自由、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音乐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有利于形成自信的音乐表现,更为学生提供了相互欣赏、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别人的长处,促进自身的人格完善。

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星光亮”中学唱《闪烁的小星》一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一节课中学到的本领为歌曲创设意境并进行歌曲表演。此时,教师有意识地请学生结合歌曲表演在小组中合作来描绘“美丽的小星星的家园”,并设问“小星星会和哪些好伙伴在美丽的家园中玩耍”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集思广益、互相启发,积极投入排练,他们有的扮演风姑娘,有的扮演白云,还有小组用站、跪、拉手、抱圆等方式来表现小星星的家园等等……这是学生对音乐及内心的美好情感的尽情表达,也是学生理解歌曲内容及意境的体现。交流中,教师更是找准评价点,请学生开展互评、自评,学生在互相赞扬和互相帮助的气氛中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四)把握合作时机,确立合作策略

采取适切的合作学习可以改善教学效果,解决教学难点,丰富学习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那么如何使合作学习成为有价值、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呢?这就需要教师洞察合作时机,把握合作契机,才能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和低效率,切实有效地推动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1. 出现学习困难时合作

由于学生所积累的音乐知识技能和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能时往往会遇到困难。这种情况下,其内心往往会产生最大的学习需要,也会产生强烈的询问、探索、解答的欲望,此时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最佳时机。

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草儿青青”玩玩“认识fa”一课,在认识并掌握fa的知识点时,大部分学生还未能正确建立fa的音高概念,在练习中时常出现走音、唱不准的现象。为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排座位”的游戏——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按固定节奏给mi fa sol 三个唱名排列不同顺序的活动,帮助学生在旋律创编、模唱的过程中,唱准fa和相邻的音之间的音高关系。此外,这一旋律创编和模唱的过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空间和时间保证,使得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能互相参照、互相帮助,各自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形成互动、互助的学习氛围。

2. 遇到学习分歧时合作

由于学生思维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学习中往往存在各种意见分歧,这正说明他们在积极思考,此时正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好时机。教师应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分析,运用适当的方法开展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见解。教师适时进行指引、点拨,不仅会使问题越辩越明,而且有利于学生间形成互动、互学意识,使其合作技能得到培养,确保学习的顺利进行。

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家乡好”第二课《数高楼》,在学生感受情绪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节奏“x x xx x”,运用各种方式拍击来感受乐曲所表现出的恰恰舞的节奏特点,并为后续舞蹈学习打好基础。学生的拍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说用拍手+拍肩,有的说用跺脚+拍腿,有的说用拍凳子+拍手臂……此时,教师请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每组讨论出一种既能表达音乐情绪又能表现音乐美感的拍击方法。在合作讨论时,学生将小组内提出的几组方法都尝试了一遍,然后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就同一动作,对男女生是否都适合表演、动作表现是否协调、对音乐节奏的把握程度、动作是否优美整齐等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定出最适合自己小组共同表演的方法。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分歧得到了统一,思维碰撞出了火花,也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除了要用一双敏锐的眼睛把握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外,是否掌握一定的合作学习策略,也成为合作成功与否、有效与否的关键因素。

3. 明确学习任务,加强合作指导

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应当有明确的小组任务,并根据小组任务对成员进行适当分工,使每个成员有明确的个人任务。当小组成员任务明确后,他们对合作学习才会有责任感,才会积极地互动、互助,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只有指导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以正面传授合作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技巧的指导,可以循序渐进、专门训练,也可以在教师参与合作小组的学习活动时给予随机指导。

总之,音乐的个性化创造活动使人充满着激情和幻想,而集体性合作表演的实践,激励着学生以美的音乐表现为手段,去表达更美好、更丰富的音乐情感世界。两者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提高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在审美的音乐创造与表演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

三、个性化创造和集体性合作的结合

(一)用审美心理统一音乐表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音乐集体性表演活动中,追求具有和谐统一美感的音乐表演效果,是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客观需要。因此,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审美心理来正确处理好课堂中“个性化创造的多样性”与“集体性合作表演的统一性”的相互关系,就能较好地协调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指导学生进行集体性合作表演,培养他们从小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例如,笔者在平时的综合练习课中,常引导学生根据对音乐的意境、情景的不同感受、理解,编创各种“速度”对歌曲进行再次创作表演。此时,通过学生积极的个性化创作活动,会产生各种丰富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最后的小组表演中,又必须将各种速度合理统一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集体性表演效果。这时,笔者就指导各组运用小指挥、加入伴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等方法,请这些乐感与表现力良好的学生用自己的创作“引导”其他人的表演效果趋向统一。为了成为美妙和谐的音乐表演中的一分子,学生们努力协调、互相配合,通过不断调整和积极合作,最终统一了小组的创作,取得了良好的表演效果。

这样的合作“水到渠成”。但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某一位学生的歌曲创作效果很好,无意中会得到组内学生的认同,学生出于对歌曲优美情景的理解和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会产生自觉自愿的行为、意识上的妥协与合作。这时,教师的指导并非主要,而是潜移默化的音乐审美心理在起作用。

(二)实现个性化与集体性的“互动—互补”

即兴创作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而合作表演又必然是一种群体活动。这时,小组的组建确保了个体活动的形式和空间。组内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创造、自我表现,形成了互动式的学习气氛。而个体间认识、经验、能力水平的不同和对事物理解的差异,在学习中形成了互补式的合作氛围。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的创作更为全面、合作更为融洽,个性化与集体性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美丽农村”欣赏《保尔的母鸡》一课中,全曲一共四句旋律,但其主要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反复出现三次。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请学生在感受、理解旋律的“重复和模仿”在乐曲中的典型表现和对衬托音乐形象的鲜明作用以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运用旋律的“重复和模仿”为乐曲创作伴奏。这个问题,需要一定的技能、经验以及足够的操练才能较圆满地完成。学生们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各尽所能、各显才华,充分发表见解,又利用音乐实践的技能、经验的互补和比较合理的分工合作,集体创作了多种旋律“重复和模仿”的表现方法,如:重复乐句节奏,模仿创编新的曲调;重复节奏,用打击乐器伴奏;模仿创作新的节奏,用打击乐器伴奏等等。其表现形式多样、伴奏方法多变、表演效果丰富,完全出乎教师的意料,这就是学生充分展现个性化创造和运用集体性合作之后的必然结果。

陈 源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 200136

猜你喜欢

集体性个性化音乐
表演式落实、集体性沉默 “失真干部”的六种表现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信息化教学在中职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音乐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同桌宝贝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