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诗词中互文、对偶、用典的教学

2017-02-18黄建荣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牵牛星互文用典

黄建荣

浅谈古诗词中互文、对偶、用典的教学

黄建荣

在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到的常用表现手法有对偶、用典、互文等。笔者从教学、教研实践角度,浅谈对以上三种常用表现手法的认识,介绍其定义、特征和分类,旨在为教师们提供合适的教学路径。

古诗词 表现手法 教学路径

2017版《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到:“在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到的常用表现手法有对偶、用典、互文等。”这三种表现手法在现行小学、初中教材的古诗词中多次出现,它们是阅读古诗词(包括古诗文)时无法回避的,它们对读懂句子意思、理解作品含义、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起着关键作用。我国古代启蒙学教育在基本完成识字阶段后,就开始进入积累典故、练习对偶的阶段,其中《龙文鞭影》和《声律启蒙》就是这方面的著名读本。

下面笔者从教学、教研实践角度,浅谈对以上三种常用表现手法的认识。

一、互文

(一)互文的特征

《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互文,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中的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②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二)互文的类型

1.同句互文

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很显然: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上船,否则“添酒回灯重开宴”一句就无法解释。

这类例子不少,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秦时明月汉时关”等。

2.邻句互文

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是互文最常见的形式。例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

以上这两句诗的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既不是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不是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可见“迢迢”“皎皎”是共同修饰牵牛星和织女星的。

3.隔句互文

隔句互文即前后构成互文的两个句子之间隔着一个句子。例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在以上这四句诗中,“日月”与“星汉”为互文,互相补充,中间隔了一句“若出其中”,其中“中”与“里”也为互文。中间又隔了一句“星汉灿烂”,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通过上述举例,可以了解互文的不同类型,只有掌握了它的构成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如果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反而会作出有悖事实或常理的解释。教学中如何辨别句子中有没有用到互文呢?不妨先直译句子,联系前后语句,进而产生疑问,再通过调整句序,得出合乎情理的解释,达到读懂句子的目的。

二、对偶

(一)对偶的特征

《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词性与声调高低相对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对偶句结构整齐、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这从形式和内容上将对偶的特征表述得十分明确。

(二)对偶中的“流水对”和“移柱对”

教材中近体诗较多,在教学中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流水对”和“移柱对”(又叫“偷春对”)。

所谓流水对,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像流水一样,得流下去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它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求形式上的严格工整,注重情感思绪的自然贯通,两句连贯而下如行云流水,所以叫作流水对。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常常存在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为表承接关系的流水对。这类形式的名句还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必须对偶,但少量五律首联、颈联用对偶,颔联却不用对偶,首联对偶,这种现象古人称之为“偷春对”,也叫“移柱对”。初中语文教材中《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一个实例。

三、用典

(一)用典的定义

《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用典就是使用典故,这里的‘典故’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用典”,前人称作“用事”。《辞源》《辞海》都未收录“用典”,只收录“用事”。现将有关辞书中“用事”“典故”的相关义项罗列如下。

1.《辞源》

用事:引用典故。

典故:①事例、典制和掌故;②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2.《辞海》

用事:(第四条义项)写作时引用典故。

典故:①典制和掌故;②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3.《现代汉语词典》

用事:(第三条义项)〈书〉引用典故。

典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综合上述义项,典故的范围不仅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还应该包括有来历出处的词句。

(二)用典的分类

用典有多种分类方法,从典面分,可分明典、暗典;从时间分,可分古典、今典;从来源分,分为借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习俗、寓言)、历史故事和引用前人语句等。

现从使用角度,大致可归纳为袭用、借用、化用这三种方式。

1.袭用现成语句

用现成的语句,为我所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晏几道《临江仙》中的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袭用五代翁宏五律《春残》的颔联。词人把它融入词中,点铁成金,与全词凄艳绝伦的意境浑然天成。

2.借用传说、史实

用历史人物故事入诗文,表达作者的相同或相反的心志,这种用典方式在古典诗词中是最为常见的。如陆游《诉衷情》中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尘暗旧貂裘”,前者用班超投笔从戎事,表达诗人早年奔赴万里外的疆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后者用苏秦游说秦王事,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的境遇。

3.化用前人意境

如“凭栏袖拂杨花雪”(《四块玉·别情》)一句,仅从字面看,“杨花雪”点明季节是暮春(杨花如雪),此时节容易动人离思;从用典的角度看,它还隐含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那种暗示别时情景的意境。

使用典故的作用,在于把难以明说的事说得让读者可以意会。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强诗词表现力,增加词令之美,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用典常常借古喻今,寄托情感。但是用典故也有两面性,它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今人的阅读带来了障碍。阅读古诗词,要能够识别典故的内涵,进而透过本意理解作者借用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用典的化境是把典故融入作品里,几乎看不出是用典,就像把盐融化在水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即是范例。

四、互文、对偶、用典的教学路径

互文的教学文中已涉及,在此不再赘述。教材中近体诗较多,对偶、用典常常同时出现,下面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学片段,试图呈现“对偶”“用典”教学的基本路径。

师:这联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

生1:对偶。

师:看看注释,有补充的吗?

生1:还有用典。

师:说得好。谁说说“翻”的解释?是动词吗?

生2:书上对“翻似”的解释是:倒好像。

“翻”……

师:不急,联系上下句,大家查查词典,“翻”在此作何解释。

生3:老师,我知道了。

师:请你告诉大家。

生3:词典上“翻”有五个解释:①鸟飞;②翻腾;③翻转;④副词,反而;⑤翻译。我认为这里的“翻”是“反而”的意思。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空吟”的“空”是“白白地”的意思,根据上下句式对偶,那么“翻”只能选义项④。

师:说得不错。你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说一下吗?

生4:……

师:请读读“闻笛赋”“烂柯人”的注释。

生4:(略作思考)怀念旧友我空自吟诵向秀的《思旧赋》,(因久别)回到故乡我反倒成了一个像王质那样没人认识的人。

师:说得真好。

从以上教学片段中,读者似乎可以看到一条教学路径:①通过形式,结合特征,来确定“对偶”;②可以推断相关字词(或句子的结构)的意思;③基本知道句子的意思;④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典故的意思;⑤结合作品,理解作者的用意(思想感情)。

黄建荣 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 200092

猜你喜欢

牵牛星互文用典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牵牛星”,俄最大无人机亮相
习近平用典
漫谈诗词“用典”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