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应重视其“文学性”
2017-02-18殷秀德
殷秀德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重视其“文学性”
殷秀德
编者按: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初中语文学科历时两年完成了《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修订工作。本次的修订工作重点之一是调整初中阶段古诗文教学内容与要求,提出初中阶段古诗文阅读的学习路径,提供相关的评价示例。本次修订指出,初中阶段的古诗文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顺、读通浅易的文言诗文,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形成语言积累,了解文学文化常识;掌握古诗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形成阅读古诗文的语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如何将《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提出的目标、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在2017年3月2日开展了全市初中语文教研活动,主题为“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学习策略的指导”。这次活动中,曹行中学张莹老师执教了《白洋潮》,以授课的形式诠释了教学基本要求提出的学习古诗文的理念;殷秀德、缪亚男、黄建荣三位教研员分别从文言文教学的特征、如何进行字词教学的设计、如何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等角度向与会教师做了相关指导。本期刊登三位教研员的论述文章。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重视其“文学性”是由文言文的本身属性所决定的,应通过关注题目及抒情、议论的语句,品味“辞法”,把摸“句法”和洞悉表现手法这四种教学路径,并根据文言文的辞章特点展开教学,以真正落实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文言文教学 文学性 路径 表现手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因诸多原因,侧重于字词理解、轻“文学性”的现象由来已久。如果想改变现状,教师需认识为何要重视其“文学性”,那么该寻找什么样的教学路径呢?
一、教材中的文言文多为经典文学作品
对现在的初中文言文,教师往往喜欢逐字逐句将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加以讲解,并贯穿上下文疏通文意。这是学习文言文的路径之一,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但在字词的疏通过程中,将字词句的解释、翻译、练习作为唯一目的,限于琐碎而遗落篇章大意,仅仅局限于对字词句的显性内涵的把握,淡化甚至无视对其丰富的文学性特征的把握与开掘,不能让学生获得深层的体会、领悟和精神的陶冶。这一教学方式的力度显然是不够的。
我国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文言文又称为语体文。也就是说,文言文首先应该是文学作品。
我国现代以来的语文教材,选文向来主张“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经历一代又一代时间的冲刷之后,能被广为流传的作品,多是精华。正如我国著名学者张中行所说:“富有精华,这是文言的另一种积极价值。”[1]又经过多年语文教学的反复“试金”,形成了很多已有定评的典范作品。这些“精华”与“积极价值”是文言文教学不能忽视的,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显然不能过于注重词语解释而忽略了文学美的赏读,不能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不能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教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经典文言作品的文学性不仅事实存在,而且学生要依靠经典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审美趣味、民族智慧和理想人格,吸取各种文化营养,完成自身人格的自由发展和精神生活的建构。
二、文言文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落实需要重视“文学性”
古人的文言文写作,往往具有明确的实用功能,或“载道”,或“言志”。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会认识这些文章所言之志、所载之道。因此,从教学目标来看,文言文的教学始终有两方面目标:一是从文本中了解和继承先人的思想精华;二是从文本中感受和欣赏古代语言文化。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教学中重视其“文学性”。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作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该包含具体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2]。
(1)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通读全文,知其大意;
(2)把握关键句概括段意,梳理语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3)提炼出文本的要点;
(4)了解文章涉及的相关知识,如文体、作者概况、历史背景等。
文言文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落实,即这些文章所言之志、所载之道的学习是不是通过教师一句句的翻译就能实现呢?宋金时代文学家王若虚认为“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3]。“只有充分把握并打开文言文的文体、章法与字句等辞章考究处,才有可能把握住文言文所承载的‘志’与‘道’,也才能真正实现文言文的文化价值。”[4]“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也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5]真正的文言文学习目标是需要通过“文体的选用”“语言的锤炼”“章法的考究”等方面的学习来达到的。
三、重视文言文“文学性”教学的路径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即文言文的辞章讲究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与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所以,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学习重点,这样才能理解文言文的“文道统一”,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那么,教师怎样抓住“关节点”与“精髓处”进行教学呢?
(一)关注题目及抒情、议论的语句
文言文的题目常常表明写作对象以及文体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辨析题目常常能洞察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陋室铭》题目中的“铭”是一种文体,用来警戒自己、称颂功德的文字。作者借陋室言君子之德,表现了他志向高洁、傲岸不俗的品格,也反映了他安贫乐道、不追求奢靡享乐的思想。
还要注意捕捉写人记事、状物写景类文言文中抒情和议论的语句。这类语句往往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肯定或否定。如《爱莲说》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等句,以花喻人,从莲花的诸多特点一一对应写出君子应有的高尚情操,表现了作者不贪慕虚荣、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品味“辞法”
宋人陈骙在《文则》中指出:“辞以意为主,故文辞有缓,有急,有轻,有重,皆生乎意也。”[6]关注辞法,才能解意。辞法包括实词、虚词的运用和理解等。
1.关注关键实词
如《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笔者阐述对于“植”的理解,“植”是“竖立”之意,而“直”则与“曲”相对。《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以物喻人。如果说前几句更多地描绘“莲”的自然特征,那么“亭亭净植”一句则更多地赋予人文情怀。“亭亭净植”是由“莲”到“君子”的转换。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的“转折”与“委婉”,隐射出文章终究“以物喻人”的意图,最终完成了由“物”及“人”的委婉过渡。
2.关注关键虚词
由虚词常常能读出情感。如《爱莲说》: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噫”为平声,在段之中独立成句,使文章结构有了顿挫,情感有了波澜,悲伤之情更为突出;“矣”为上声,音调曲折绵长,与对当时社会弊端针砭与警示的复杂情感正相呼应。此与“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也相吻合。
“夫”“盖”“呜呼”等句首虚词是能体现作者思路的显性语言标志。由此可以判断词句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能分析文章各部分内容是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的。
如《岳阳楼记》第三段的“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第四段的“至若”领起,描写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这两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景与情相呼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第五段以“嗟夫”开启抒情和议论。从词句、段落的组合来看:第一段主要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段概括、总写巴陵胜景。“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一句总写巴陵郡最优美的景色在整个洞庭湖上,“巴陵”一词也呼应了首段首句。第三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前两句的小结,“大观”呼应首句的“胜状”,“前人之述”照应首段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接着第四句转折:“然则北通巫峡……得无异乎?”“异”这个文眼,直接引出下文两个具体描述“悲”与“喜”的段落。第三段,分写悲凉情。第四段,分写触景生喜悦。第五段,在前两段淋漓尽致地描写和抒情之后,将上述内容收束到深刻的立意上来。
(三)把摸“句法”
《爱莲说》有鲜明的句式特征:整齐中有差异,差异中见意图。这一特征体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第1组是《爱莲说》的原文,上下句式不整齐,将“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放在句末;第2组是上下整齐的句式,一一对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放在句末。第1组更注重对“竞名逐利的世态人情的批判”,是伤心、失望与警示;而第2组则注重“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的表明”,是知音难遇的伤感。第1组直指社会弊端;第2组则是抒发个人情感。显而易见,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清楚了。
(四)洞悉表现手法
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中,象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指作者赋予所描摹的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以特定意义,将这一事物的某一特征与所要表现的事物或事理建立联系,由此来表达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例如,《爱莲说》以莲花象征君子,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的美德: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阿谀奉承权贵的品格;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来象征君子的端正严肃,令人敬重。而结尾处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抒写了作者不愿受世俗污染、不愿随波逐流、不愿趋炎附势的操守和气节。
还有“一字立骨”[7],确立核心概念,形成情感脉络,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作者以此来组织安排内容,并用以叙事述志。这种立意谋篇的写法,既能突出文章的主旨,又能使所阐述的道理步步深入,耐人寻味。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便以“德”为核心词来表达志向。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应重视其“文学性”是由文言文的本身属性所决定的,要根据文言文的辞章特点展开教学,以真正落实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1] 张中行.文言与白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曹刚.初中语文学科基本要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 转引自张寿康.古代文章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4] 童志斌.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5] 章熊.中国当代阅读与写作测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6] 陈骙.文则注译[M]. 刘彦成,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7]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M].长沙:岳麓书社,1984.
殷秀德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2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