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互动氛围 构建有效教学
——以“认数10”教学为例
2017-02-18程婕
程 婕
营造互动氛围 构建有效教学
——以“认数10”教学为例
程 婕
以教学片段辅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辅读学校“认数10”一课的部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主题式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活动、注重以人为本的分层形式,积极营造互动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认读数字10,理解数10的含义,使其能点数数量为10的物体,建立初步的数概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用数学 互动 有效教学
实用数学课程是上海市辅读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它是学生发展思维、补偿缺陷、培养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中重度智障学生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在数学学习中常常表现出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差等特点。而数概念的学习对智障学生而言更是个十分枯燥的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互动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活兴趣、调动注意力、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节课笔者采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策略,创设学生熟悉的“找秋天”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贯穿于课堂的操作练习、游戏活动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此外,通过启发问答的形式,有意识地教会了学生如何参与互动交流。
一、案例描述
整堂课结合秋天的季节特色,在愉快轻松的教学活动中撷取数学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与教师、多媒体课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情境主题引入,激发学习的热情
片段一:
师:转眼已经进入秋天了,秋天可是个美丽的季节。看!
(播放媒体并配音:秋天到,秋天到,小朋友们到处跑,手里拿着小相机,要给秋天拍张照。)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去找一找秋天。
有效教学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注重学生体验的,才能引起学生互动。多媒体创设的有效教学情境,使学生被精美的课件画面及充满童趣的儿歌所吸引,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引导,学生就自然地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具体场景,有助于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注入自己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反复动手操作,亲历计数的过程
片段二:
(录音:秋天到,秋天到,秋天的果实真不少。)
师: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看,什么果子成熟了?
生:橘子
师:我们一起摘一些橘子吧。
(教师和学生做摘橘子状,媒体中的橘子被“摘”走了。)
师:咦,橘子摘到哪里去了?原来都到我们的篮子里了。那就先来数一数老师的篮子里有几个橘子,可以用几来表示?
生(齐数,并认读数字。)
师:你们的篮子里有几个橘子?
生(边摆边自己数。)
师:我们找到了秋天的橘子,赶快来拍张照片吧。
(录音:大大的橘子挂树枝,甜蜜的秋天拍到了!)
师(贴):这是我们拍到的第一张照片,秋天的橘子!
片段三:
(录音:秋天到,秋天到,秋天的颜色真好看!)
师:看,秋天的树叶开始变黄,慢慢掉落下来。你们想捡些树叶做幅树叶画吗?
生:想。
生(做捡树叶状。)
师:数一数,你捡到了几片树叶?
生(点数。)
师:让我们一起来变、变、变吧。
(媒体呈现树叶变树叶画。)
师:我们看到了秋天的颜色,也来拍张照吧。
(录音:黄黄的树叶落满地,美丽的秋天拍到了!)
人、橘子、树叶……在此次数学课中,这些活生生的事物都成了学习数学的载体。生动的情境、丰富的操作活动激发了学生“动”起来的意识,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数一数,摘一摘,变一变,多种感官的联合使用,也使得学生们的参与更富热情和主动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片段四:
师:咦,调皮10怎么又躲起来了?教室里会有吗?我们一起来喊,把它喊出来吧。
生:10、10、10快出来。
师:原来躲到钟上面去了。你能找到10吗?
生(在钟面上指认“10”。)
师:呀,调皮的10怎么又躲起来了?我们再来找一找吧。
生:10、10、10快出来。
师:原来躲到我们的日历上去了。你能找到10吗?
生(在日历上指认“10”。)
师:终于找到了10,我们继续去寻找秋天吧。
片段五:
师:其实我们身上也藏着一个10,我们“伸出两只手”。
生:10个手指头。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是不是有10个?
生(面对面互相数一数。)
师:10个手指头可以用几表示?
生:用10来表示。
师:让我们看着相机,一起挥动小手,和秋天打个招呼吧!
生:秋天,你好!
(录音:秋天到,秋天到,快乐的秋天拍到了。)
智障学生的数学教学应借助他们熟悉的生活事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本节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让他们在找“10”的过程中加深对数“10”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感知自己身体部位的同时,通过点数手指数量来总结数“10”的点数及认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使学生获得了运用数学的体验。
二、案例分析
积极有效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建立在学生产生互动需求的基础上,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学生在互动中不但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加强直观、重视操作等多渠道营造互动的教学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从主题式情境教学入手,注重学生的互动感受
《上海市辅读学校实用数学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在“课程理念”中提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主动性的真实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创设了以“找秋天”为主题的教学情境,并根据情境设计了“秋天的果实”“秋天的声音”“秋天的颜色”等多个融入互动元素的教学环节。如,伸手摘一摘秋天的果实,并数一数“掉落到”自己篮子中的水果;听一听,猜一猜是什么小动物的叫声,并数一数“跳走”的蟋蟀个数。
同时,本节课在情境的创设中,有效整合了语文、美术等多种学科。如利用儿歌将学生自然带入到每一个环节中,在“数树叶”后将“捡”到的树叶变成一幅幅“树叶画”,使学生和情境之间建立起了自然的互动感受。
此外,为了使情境更直观、形象,笔者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制作课件时注重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利用课件声、像等优势,增设了给儿歌配个音、给蟋蟀加点音效、让数字消失等动画效果。教学课件与教学情境的整合使场景中的事物“活”起来,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独特体验。
主题式的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了更加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感知秋天这一季节特点的同时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了积极的数学学习效果。
(二)以多种操作活动为本,激发学生的互动体验
《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实践,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各项数学活动中,从而发展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智障儿童对数概念的理解来源于实践和经验,所以操作活动在平时的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带领着学生们寻找秋天,人数、橘子、树叶、手指等都成了学生们的计数对象,在反复的操作中体验认数的过程,并在多种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数量为10的物体的计数方法,从而理解数10的含义。
同时,由于计数活动主要经历三个步骤: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数物对应。所以在操作中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如,在“数橘子”的学具操作中主要侧重于按物点数、说出总数。在“数蟋蟀”的学具操作中则要求学生在独立完成按物点数、说出总数的基础上进行数物对应。不同的环节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机械操作的无趣感,提升了他们对活动的参与兴趣。
丰富的操作活动不仅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增加了学生与教师、媒体之间的互动机会,有效减少了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
(三)以分层教育为重,鼓励学生的互动参与
智障学生所存在的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生理缺陷,决定了他们的个体差异较大。同一教学目标,同一施教过程会让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纲要》中告诉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体现个别化教育原则,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因此,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设计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适切的分层教学,帮助每个孩子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如,计数活动对不同能力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并给予相应的辅助。在小结环节“数橘子”“数蟋蟀”“数树叶”中,A生会在一定距离外进行“橘子”的目测点数;B生会在媒体辅助手的帮助下进行“蟋蟀”的点数;C生是在媒体辅助手帮助的同时,由教师引导完成“树叶”的点数。通过教学中的分类指导,强化了师生互动,切实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而言之,只有把智障学生放在心中,并力求通过自身讲课时饱满的情绪状态、自然生动的语言去感染他们,才能使他们在平等、和谐、互动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合理选择适合他们学习的教学内容,恰当运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数学。
程 婕 上海市普陀区启星学校 2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