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学科应用探究型单元活动设计研究
2017-07-31丁雪
丁 雪
自然学科应用探究型单元活动设计研究
丁 雪
基于对《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单元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自然学科项目组设计单元核心活动,并在实践中对“应用探究型”活动设计的主要过程和基本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提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课程标准 应用探究型单元 核心活动设计
单元是基于一定的目标和内容所构成的学习模块,是整个学科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有效达成每一部分的学习目标,才能保证整体的学科学习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了达成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切实提高学校自然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意识和能力,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小学低年段自然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上海市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结合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际,制定了自然学科单元教学指南,为单元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提升学校自然教师单元教学的实施能力。
一.设计单元活动的思维支架
(一)明确单元教学目标,锁定单元核心能力
在解读课标、分析学情、研读教材,完成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和单元教学目标制定后,笔者从目标出发思考“我的身体”单元需要培养的学科核心能力是什么。通过分析,发现在探究体验方面,需要突出学生的观察、交流、表达等能力;在概念理解方面,需要突出学生整合与联系科学知识的能力;在与技术交叉融合方面,需要突出学生模型制作与创造的能力。
(二)明确单元核心活动类型
基于课标解读、在锁定单元核心能力之后,笔者为“我的身体”单元设计了四个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为“总—分—总”结构的核心活动。其中,第一个活动“独一无二的我”属于体验型活动,是整个单元的开篇,通过活动,学生知道人体主要部位的名称和了解自己与他人身体的异同,重点培养观察、交流和表达等能力;而第二个活动“谁是骨科小专家”和第三个活动“运动练练看”则属于任务型活动,通过小组探究分别发现人体骨骼、关节的外形特征和主要功能以及肌肉的作用,使学生对运动需要骨骼、肌肉和关节的协同作用有较为深刻的体会,重点培养整合与联系科学知识的能力;最后的单元评价活动“人体工程师”是针对教学重难点开展的评价活动,属于创造型活动,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制作模型,梳理人体结构的知识体系以及整合与联系所学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时的协同关系,重点培养模型制作与创造的能力。
由活动类型分析发现,“我的身体”单元活动属于应用探究型活动,即针对教学目标,学生应用科学知识与方法,去探索未知、解决问题时所用的实验、设计、制作等实践性活动。在应用探究型活动中,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相关的科学认识,发展探索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兴趣。
(三)丰富单元作业设计,融入单元评价
在核心活动设计的同时,将评价融入活动之中。所有的课堂学习单上都设计了评价表,为学生明确了活动的方向与要求,以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整个单元以“小小医学院”的情境,让学生以小研究员的角色来探究人体结构的奥秘,最后以“医学小博士”等称号来呈现评价结果,反馈学生能力的发展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部分:课时学习单。以3个与人体有关的学习内容为任务驱动,以学习单为评价载体,课堂活动评价单获得全部五角星的可以获得1枚小博士章,最多可获得3枚小博士章。
第二部分:“人体工程师”评价活动。评价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学生个体和3人小组活动。完成个人活动后,学生可以自行组队进行任务闯关。成功完成个人任务者可获得1枚小博士章,3人小组任务中成功完成手臂基本结构的小组,每人可获得1枚小博士章,能够完成拓展要求(手臂结构可以屈伸、屈伸范围合理)的小组,可每人额外获得2枚小博士章。本项活动最多可获得4枚小博士章。
本单元所有评价活动,总计7枚小博士章。获得6—7枚小博士章的学生,可获得“医学小博士”的称号;获得5枚小博士章的学生,可获得“主治医师”的称号;获得5枚以下小博士章的学生,可获得“实习医生”的称号。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能帮助教师确定一个单元活动的基本流程及具体要求,笔者绘制出 “自然学科应用探究型单元活动设计流程路径图”,如图1所示。
在依据应用探究型核心活动设计路径设计单元核心活动时,应基于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首先提炼单元核心目标以及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从而选择合适的活动类型,也可对部分活动类型作适当的调整。
二、“我的身体”单元的教学实践
明确教学目标:首先通过分析教材“我的身体”单元第一课时“独一无二的我”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有:我和伙伴有什么不同?我的身高和体重是多少?进而明确课时教学目标:A1.通过观察、讨论、表达,知道人体主要部位的名称;A2.通过测量身高、体重,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器具进行测量,并用表格、图画等形式表述测量结果;B1.通过观察、测量和比较,了解自己和他人身体的异同;B2.通过比较、交流等活动,运用证据表明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形态特征。
图1 自然学科应用探究型单元活动设计流程路径图
依据教学目标,锁定本课时的单元核心能力:通过探究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交流、表达能力。
明确核心活动类型: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本课时的核心活动为体验型活动。活动内容为,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和体重;活动性质是培养学生的测量技能和合作习惯;活动前准备人体模型、电子秤、直尺、卷尺、绳子等;活动在专用教室进行。
丰富单元作业设计,融入单元评价:基于以上分析,对本课时的核心活动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将评价表附于学习单中,旨在与学生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以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
课时活动案例
(1)子活动1:你来比画,我来猜
①操作:首先,教师展示人体模型,学生结合课本观察模型;然后,同桌2人一组,开展游戏,巩固人体主要部位的名称和位置。
②归纳:人体由头、颈、躯干和四肢组成。
(2)子活动2: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身高和体重的测量
①操作:教师分析活动内容与目标,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自己身高和体重的测量和记录。
②讨论:如何测量身高和体重?
③归纳:用卷尺测量身高,电子秤测量体重。
为促进小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可持续性地发展,切实提高学校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意识和能力,在进一步完善单元教学设计的同时,尝试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来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此外,本研究是对自然学科应用探究型活动设计的初步探究,以后还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并尝试探索其他类型单元活动的设计,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丁 雪 上海市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 20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