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史见人 论史求通 学史重法
——中学历史学科2016年度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总结

2017-02-18於以传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史学主旨教研

於以传

叙史见人 论史求通 学史重法
——中学历史学科2016年度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总结

於以传

2016年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总结了主要的经验与亮点,分析了主要的问题与不足。由此建议教师要以阅读、教研等方式持续“弃电”,加强探究与交流,提升“叙史”“论史”能力,提高史学基本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强化学史重法的指导能力,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丰富与完善,不断提升教学实效。

史学思想方法 内容主旨 模仿 迁移

2016年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于10月10—20日举行,来自全市16个区的36名中学历史教师,围绕“史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模仿和迁移”主题,基于课程标准,确立内容主旨,讲求“教有中心”;基于核心素养,关注学习方式,追求“学有方法”,经教学设计及说明、课堂教学、反思答辩三项内容的比试,最终产生一等奖8人、二等奖20人、三等奖8人。

现将评选情况总结如下:

一、经验与亮点

36位选手的课堂教学整体水平高出前几届,没有很差的课,但也没有出现使人眼前一亮的情况。总体上看,在体现上海二期课改的成果方面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落实评选主题,反映教研效果

本次教学评选活动中,中学历史学科的主题是“史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模仿与迁移”。回顾近年来历史学科的教研内容,无论是市级层面或区级层面,直到校本研修,关于史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运用,始终是教研的重点。从本次教学评选活动的过程看,基层教师比较好地贯彻了学科教研的重点,“学史重法”的意识增强,平时的教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较好地体现。

中学阶段的史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集证辨据”和“诠释评价”两大类。

(1)集证辨据的思想方法几乎体现于所有教师的教学设计之中,反映出教师重视证据观念培养的强烈意识。从“教学设计”及“说明”的文本可以看到,参选教师在“过程与方法”维度都能关注和落实“集证辨据”目标的设定,比较多地表现为史料的获取途径、分类、互证等环节。

例如,《清末新政》一课,教师抓住“典型史料的对比与归纳”,先后以“预约变法上谕”“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1906 年)”“辜鸿铭评张之洞”“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大公报”“民立报”等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史料、史论作为集证辨据的对象,通过类比分析,明晰不同史料对于“清末新政”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比较理想地落实和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2)诠释评价的思想方法融于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之中,反映出辩证、质疑、反思及多视角的特点。

核心问题或问题链的设计是达成一堂课内容主旨的主要方式,这些问题的构成,除了落实“集证辨据”外,更多是从历史要素的视角分析、归纳、比较、综合。在后一类的设计中,不少教师多能考虑将“诠释评价”的辩证性、质疑态度、反思意识和多视角、大视野等特征融入其中。

例如,《东亚、南亚文明》一课,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朝鲜、日本与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讨论并归纳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共性与不同点”,对比—讨论—诠释过程成为培养的方向与目标。《西欧封建制度》一课,教师将“认识和理解中世纪蛮族”作为思考的问题,为此把日耳曼国家的建立、蛮族定居和中世纪对蛮族概念的解读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使学生理解蛮族因素也是促成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必然原因之一。《阿拉伯帝国》一课,对于“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的关系”,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对阿拉伯帝国版图的动态变化,联系伊斯兰创教、教义和帝国建立的过程等史实,以形成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紧密相连的认识,加深了对“政教合一”这一概念的理解,等等。

(3)教师示范、指导和点拨与学生理解、模仿与迁移建立起有效途径,完善学习方式的实践落实于课堂。

本次历史学科教学评选,重点关注“学生学到(会)了什么?”“学生能用学到(会)的史学思想方法解决类似情境或新情境下的问题吗?”除了基本的史实之外,参选教师普遍重视史学思想方法的示范建模与点拨指导,学生的感悟、模仿与迁移运用,这些场景在课堂上较为常见。其中表现较多的方式就是在设定上述“核心问题”之前,教师往往会以类似问题的分析作为“模板”或“铺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分析问题的视角,以此达成预设。

例如,如何分析理解“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有教师以分解综合因素的方式,通过示范建模和模仿迁移的途径,完成学生的理解和实践过程。首先,教师将15—16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需求与扩展欲望作为“建模”的内容(包括商品货币关系的图文史料、哥伦布等的活动等材料),图文互证,指导学生归纳结论——“时代发展需求”。然后提出问题:除“时代大背景”外,还有哪些因素或动因促成新航路开辟?这里,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因此就有了对《马可·波罗行纪》、“托勒密地图”等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揭示西欧开辟新航路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最终,在对大背景、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归纳中,学生初步理解“多种时代因素的叠加,共同促成了航海家冒险行为”的结论。这个过程既是示范模仿的过程,也是感悟一果多因的过程。

(二)主旨解读独到,显现史学功底

课程内容主旨的准确把握是近年历史学科教研的重要主题,也是课堂教学“教什么”的核心。本次教学评选活动,不少参选教师在预设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都将该课的核心观点(概念)、核心内容作为重中之重。一些教师还在内容主旨的理解上,基于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以独特的视角加以诠释,拓展和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再认识。

例如,有教师从“救亡”与“启蒙”、“唤醒”与“警世”的角度来设定《维新变法》一课的内容主旨;有教师从西欧封建制度特点出发,将“实现政治重构、形成分享权力和双向契约的制度意识”作为《西欧封建社会》一课的内容主旨,等等。

基于内容主旨对课程资源的再开发也显示出较高水平,不仅能关注史家研究的新成果,而且资源类型也格外丰富,从各种文献、考古资料到文学艺术资料,从古代资料到学生身边的社会生活资料无所不包。

对课程资源更深一步的挖掘及重构,体现了参选教师的史学专业功底,也反映了教师对学情、校情的关注及了解。

(三)关注历史细节,叙事见人见物

本次教学评选的另一个亮点,表现为不少参选教师在历史叙事过程中比较关注历史的细节,尤其是历史人物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历史叙事见人见物,使历史教学更具鲜活力,充满立体感。例如,初中教师较多以人物为线索,以具体的历史画面为解读对象,给学生以身临其境或情景再现的感觉,生动而不失历史感。高中教师往往以大背景为铺垫,烘托历史场景,适时介入人物或重大事件,在宏观氛围中解读细节,层层推进而有逻辑感。

不仅如此,有参赛教师更进一步定义、完善历史的“细节”——将历史的细节不只是指向史实的细节,而是指向史料的细节,进一步指向史学思想方法的意义。这些教师认为:文献资料中的直接指向,尤其是言外之意同样也是历史细节,同样在构筑证据逻辑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于历史细节的挖掘,能够以点带面地勾勒历史发展的轨迹,同时,亦能对内容主旨的史学意义加以深化。《基督教会》一课,在这类细节的运用上,有深入的认识和堪称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重视阅读充电,显示发展潜力

从内容主旨的把握、史学思想方法目标的确定、教学流程的推进,以及反思答辩中显现出的教育机智看,不少参选教师对于本次活动非常重视。评委在与其交流中,感到这批教师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专业书籍的阅读量普遍较大,因而促使他们能对课程教学形成较为深入的认识理解,这是教师追求自身素养不断提高的结果,客观上也显示了这支队伍较为强劲的后续力。

二、问题与不足

从整个评选过程看,在内容主旨、教学目标以及史学思想方法的达成方式上仍存在问题,尤其是个别参选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落实史学思想方法“教条化”“空洞化”“拔高化”的倾向,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具体来说:

(一)如何处理史学观点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个别教师的个人史学功底较好,对历史及相关问题也有较深思考,对史学界的研究动态也有所了解,但其教学不顾学情,背离课程标准,以概念解释概念,以理论解释结论,“深度解读”课程内容。“一言堂”灌输、基本依靠演绎逻辑的情况有抬头趋势,所谓史料只是自己证明某种观点的补充,而不是让学生从中经历发现、汲取和归纳的认识过程,这在有些强势教师中尤为明显,不少教师几乎没有课程改革提倡的建构主义理念意识。

(二)如何准确把握内容主旨、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提炼和表述内容主旨与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的第一步,但一些参选教师在“教学设计”及“课后答辩”环节中,对内容主旨与教学目标存在聚焦表面化或偏离,缺乏对历史深入透视与理解的倾向。通过答辩可以看出教师缺乏的是史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力。

(三)如何贯彻史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模仿迁移

本次活动,教师普遍重视史学思想方法,但是也有一些偏差。如表面化、口号化,思想方法目标几乎成了一种空泛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脱离史实随意“质疑”或片面理解“辩证”关系,使一些基本判断失范;脱离重点地设置有关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另立中心,反而冲淡了教学重点;不顾学生实际地过难、过繁和猎奇,脱离了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认知经验特征;求多、求全、贴标签,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几乎囊括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大多数思想方法目标,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此外,还存在机械套用“理解、模仿与迁移”,使之成为固定“三段论”的倾向;过于强调教师的“示范”,实则是分析问题缺乏相应的观点碰撞;教师缺乏引导学生思维形成与发展的教学意识,最终使学生活动“变味”,变成教师武断地下结论。

三、对策与建议

鉴于上述问题与不足,建议继续深化以课程内容主旨、史学思想方法为重点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教材解读能力和学史重法的指导能力;继续加强各区教学研究的交流,进一步提升区域教研实效;继续指导教师从学情出发,制订适合基本学情的教学方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公开教学研讨活动。

於以传 上海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200041

*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听取了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历史学科8位评委的意见,尤其是聂幼犁、凤光宇两位老师的观点及提供的实例。

猜你喜欢

史学主旨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主旨演讲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史学漫画馆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
史学漫画馆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