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渗透学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7-02-18罗佳莉
罗佳莉 吴 筠
“问题驱动,渗透学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运用
罗佳莉 吴 筠
以《统筹方法》一课的教学案例为载体,基于课标,探讨如何关注学情,结合说明文阅读方法,开展六年级说明文课堂教学。尝试带领学生了解并实践说明文的基本阅读方法,逐步读懂文章。关注学生的“学”,教师教方法,学生用方法,在用方法的过程中学方法。
说明文教学 信息处理能力 问题链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体;而说明是一种把事物的形态、性质、特征、成因、关系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依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初中说明文的阅读在于了解说明的事物或者事理,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培养提取、筛选、整合信息处理的能力,梳理行文思路,提升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六年级作为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材中的说明文,在读懂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呢?笔者以《统筹方法》为例,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研究学情,调整教学内容
《统筹方法》的说明对象是一种数学方法,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运用泡茶的事例说明,浅显易懂。因此初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设想从泡茶的事例入手,分析清楚,学生对统筹方法就能了解。另外,本文还采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设想引导学生学习图文结合阅读方式,通过关联词梳理段落关系,提高说明文阅读能力。基于以上的理解初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文图结合的阅读方式,尝试读懂蕴含的信息。
(2)学习借助关联词、指示代词“这”,梳理课文的内容,初步体会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经过试讲,笔者认识到六年级学生对于提取、筛选、整理信息的意识是模糊的,要引导学生意识到阅读文章需要运用信息处理的能力,并在课堂上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此把教学目标改为通过梳理分句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逐步完成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此过程中,初定的教学目标(1)也能够得到实现。同时还能达到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习惯,训练逻辑思维的目标。
二、问题驱动,渗透学法
原定的教学内容以涉及泡茶事例的段落为主,并没有涵盖全文内容的理解。说明文条理清晰,段落之间相互关联,课堂教学若只停留在一段或者几段,对于统筹方法的理解都是不完整的。调整后的教学问题只有一个:什么是统筹方法。学生能看懂文字,能够读懂泡茶这个事例,但并不代表他们真正了解作者介绍的统筹方法。
(一)问题链设计
首先用“什么是统筹方法”的问题作为诱导,引发学生的兴趣,读懂文章的第1段。第1段对统筹方法有一个定义,但它是否对统筹方法表述完整了呢?学生很快能够发现并不完整,因为第1段还有一句话。于是引导学生概括第二句话的意思。学生靠语感能把句意概括为“统筹方法的实用范围广泛”。概括非常迅速,这对学生来说没有难度。但是这个时候笔者继续追问学生:“抓住了第二句话的前一个分句,而把后面的分句省略了,这是为什么?”这一问,把有些学生难住了,通过追问,让学生重新回到文本,仔细读第二句话,然后发现第二个分句是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范围是极为广泛的。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如何提炼关键信息的,判断谁是主要的,谁是次要的,谁是为谁服务的。通过对第1段的提问,既补充了统筹方法的定义,又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深究文本,有意识地提取关键信息以及实践方法。
接着运用学习第1段的阅读的方式,用“什么是统筹方法”这一问题继续学习课文第9段以及第10段和中间的图1-1,然后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筛选出重要的信息。结合文图,第9段说明“统筹方法是一种理清关系的方法”。第10段能够找到关键句,“如果要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应当主要抓烧开水这个环节。”这个时候,笔者引导学生意识到泡茶只是统筹方法使用的一个小事例,并不是全部,所以第10段可以概括为“统筹方法是一种抓住关键环节的方法”。分析两段之间的先后关系,得出“统筹方法是一种先理清关系再抓关键环节的方法”。
最后学生借助“什么是统筹方法”这一问题,运用之前学习寻找、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自主学习第11—16段,对统筹方法进行新的补充。学习方法的了解并掌握与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小组合作这个部分,既是学生对于之前说明文阅读方法的一次实践,同时也可以借这一环节暴露学生还有哪些困惑,有的可以通过同伴互助解决,有的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二)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整堂课一气呵成,由一个问题“什么是统筹方法”引领,课堂教学围绕对统筹方法内容补充这一主线,教师通过追问,让学生发现疑惑,进行思考,既而细读文本,在阅读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语段,可以直接摘录一句话作为该语段的中心句,而有的语段必须从几句句子中筛选信息并稍加组合才能完整作答,有些甚至需要再抽象概括。有些回答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需要通过分析、推导才能得出答案。
通过读语段、标句号、筛选重要信息,读懂每一句的意思,继而明白段落意思。通过读懂每一段的意思,研究段落间的相互关系,继而读懂若干段落的大意。在提炼段落的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并加以整合。教师教方法,带领学生逐步读懂“统筹方法”;学生学方法,逐步了解并实践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与评价
听课教师们评价课上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关注学生的“学”。教师教过程,让学生用方法,在用方法的过程中去学方法。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教师从学法的基本教授到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再到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经过这一节研究课,从备课、试讲到教学内容调整以及课上学生的参与反应,课后练习反馈等方面,都让笔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反馈
在《统筹方法》试讲中,对于学生已经读懂的泡茶事例一再追问,不仅让学生在这堂课中收效甚微,更消磨了他们对于语文的兴趣。而之后调整过的教学设计,以一个问题引领一节课,不断地通过阅读文本补充统筹方法的内涵,成功地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起初学生觉得能读懂文章,但是通过教师的提问、追问,让他们不得不重新更细致地沉浸文本,思考字、词、句以及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一次次补充的回答中,学生不仅真正弄懂了什么是统筹方法,也培养并在课堂上实践了寻找、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对学生的学情,大部分教师是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进行判断的。但从实际而言,两者差距比较大。这节课学生反馈更多的是来源于试讲的情况以及试讲之后和学生的交流。试讲之后,笔者认为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情,还应该关注课前和课后。课前可以进行预习,以学生的疑惑、思考作为教学的起点,调整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生信息处理的阅读方法,从而得出自己的阅读理解。课后的作业也是反映学情的重要方面。试讲之后,布置了用统筹方法合理安排一些任务作为回家作业。因为教学时间大部分停留在对于泡茶事例的梳理,因而学生脑中都是泡茶,而统筹方法是什么,除了第1段的定义,其他一概没有印象。所以作业的文字表述和列图表呈现都不尽如人意。而调整后的教学内容更加简明扼要,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什么是统筹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并在过程中学会读图表,虽然在作业中用图表表示说明的事物对他们是一个挑战,但台阶已经铺就,学生乐于尝试,有的还发现了两种可能的表达。
(二)设计“问题—活动—方法”为导向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是教师,但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
1.围绕一个问题
本节课始终围绕一个问题“什么是统筹方法”展开,首先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学生初读课文之后都能对统筹方法做出自己的理解,似乎并没有疑问之处,但是细读下来发现理解并不完整,这恰恰正是需要教师引导之处。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对于统筹方法的理解,教学生寻找、筛选、整合信息的阅读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从内容的角度提问题,引导思维方式,同时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慢慢读懂文章,在读懂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一种阅读的方法。
教师每提问一次,就在之前的回答上进行补充,借用“统筹方法是一种……的数学方法”的句式,并始终用同一种句式,使内容完整的同时,不断让学生加深印象,学完之后,相信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都会牢记在心。
2.变“教”为“导”
本节课主要有三大环节,由教师带领学生读懂一段话,教师和学生一起读懂两段话,学生自主读懂若干段落组成。三个环节都围绕一个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读一个段落,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意识到对一段话的内容理解可以通过寻找、筛选,合并成更完整的理解。读懂两个段落,通过对图表结合文字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两段之间的关系。阅读不再停留在表面,学生能够结合图文以及信息处理,读懂隐藏的信息,获得了成就感。读懂若干个段落,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的阅读方法,尝试读懂若干段落,并结合同伴互助一起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感到阅读有方法,从阅读中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
3.注重文本解读
设计的前提是教师对于文本的正确解读。在备课之初,由于对文本解读的不全面,把一些需要关注的部分自行回避。比如第11段,任务多了,关系多了,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没有抓住关键,耽误了时间;另一种情况是抓的不是关键,所以耽误时间。强调了抓关键的重要性。在备课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发现文本的解读是如此的关键,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所得,那么教师一定要注重文本的解读:首先,作为读者,用心阅读文章,尊重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其次,作为研究者,对于文章要有自己的分析,可以从文章的文体特点、文章结构、语言等入手;最后,作为语文教师,明确了解学生阅读的困难点,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三)返璞归真,方法引领
六年级学生虽然接触说明文不多,但是教师如果以每一篇为抓手,把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落实到每一堂课中,把《统筹方法》作为材料,教会学生通过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阅读说明文。
1.提取、筛选信息
首先读语段,标句号,确定这一部分一共有几句话。再通过分析词、词与词的关系、句子、句与句的关系,提取、筛选信息。第1段对于统筹方法的定义可以直接提取。第二句话,首先确定有两个分句。第一个分句中的“实用范围”可以涵盖“企业管理、基本建设以及科研项目”,因此可以确定第二个分句是具体说明第一个分句的“实用范围广泛”,那么它就是第二句话筛选出的关键信息了。
2.整合信息
(1)通过句式进行整合。
第1段提取的关键信息为:“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统筹方法的实用范围广泛”。教师要求用一句话完整表述第1段的内容:“什么是统筹方法?”,但在合并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学生习惯用一些连词来表达,于是教师建议用“……的”形式更简洁,在定义的基础上,把补充的信息作为修饰短语,从而完成了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述。
(2)结合图表明晰语段内容。
第9段提取出了两个“前提”以及“图表表示相互关系和时间”,每一句话的内容清楚,但是要概括这一段讲了什么又说不清了。这个时候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学生意识到,相互关系就是前提,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明确“统筹方法是一种理清关系的说明方法。”
(3)借助关联词进行段落梳理。
第9段和第10段的段落内容分别是“理清关系”“抓关键”,那么这两个段落关系怎么判断呢?笔者想到了采用关联词填写的方式,直观让学生理清它们的关系。因为“理清关系”“抓关键”这两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先后关系,理清关系是抓住关键环节的前提,所以学生能够把握这一点,用“先……再……”的句式进行连接。
先提取相关语句,再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辨析、推导,甚至调动文本之外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加以验证,才能整合出完整的回答。如果这一阅读方法学生开始在六年级就慢慢接触,课上巩固,平时练习的话,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习惯,直至成为一种能力,相信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都是不无裨益的。
《统筹方法》带来的不仅是教学理念的变化——说明文教学要从关注教学内容到关注学生的方法学习,更启示教师要借助教学内容教说明文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用方法,在用方法的过程中学方法。教育教学的改变基础是一堂堂扎实的课,围绕着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解读、关注学生学习经历的创新教学思维,都是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罗佳莉 吴 筠 上海市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 20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