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起始年级说明文教研活动的实践与反思

2017-02-18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课例说明文教研

刘 侠

初中起始年级说明文教研活动的实践与反思

刘 侠

“基于标准·关注经历”是近两年上海市徐汇区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的主题。初中语文教研力图引导教师围绕课程标准,重点研究从“怎么教”转为“怎么学”,以关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为切入口,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基于具体课例进行实践反思,探讨初中起始年级说明文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进要点。

初中语文 起始年级 说明文教学 主题教研活动

区域主题教研活动是在区域内以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教研活动主题化、课程化已成为上海市教研活动的发展趋势,对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徐汇区初中语文在“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经历”(以下简称“基于标准·关注经历”)主题下,结合具体课例对初中起始年级说明文教学进行了初步研讨。

一、教研活动选题:大主题下的小切口

“基于标准·关注经历”是近两年徐汇区初中语文教研的活动主题,前者力图引导教师围绕课程标准进行校本下位分解,实现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案,后者期待教师的教学出发点由“怎么教”转为“怎么学”,以关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为切入口,提高教学有效性。

2016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初中六年级语文教研活动在“基于标准·关注经历”的主题下进一步聚焦于初中起始年级说明文教学的研究,原因是在调研听课中发现说明文教学在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区分度不大,尤其是在六、七年级就完整灌输说明文语体知识的“踏等超前”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刚刚从小学升入中学的学生陷入“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特征”“说明语言准确性”等概念的泥淖中,由于学习经历被机械记忆结论所取代,学生对说明文阅读产生畏惧心理,在说明文表达方式的理解能力的提高方面收效甚微。

如果不教术语,初中起始年级的说明文阅读教学该教什么?该怎么教?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才能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经历中获得有用的说明文语言知识,提高说明文阅读的语言敏感性?针对这些具体的困惑,徐汇区初中语文“基于标准·关注经历”起始年级说明文教学主题教研活动开始了系列的实践与研究。

二、教研活动过程:聚焦课例的实践与再实践

2016学年第二学期伊始,教研员在区域教研活动中做了关于“以学为中心”的微讲座,推动教师进一步对“基于标准·关注经历”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思考,随后确定了以六年级下册的《中国石拱桥》和《统筹方法》两篇课文的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以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和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两所生源情况中等的学校的教研组为先行研究小组。两所学校的教研组长随后组织执教教师和组内其他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磨课、试讲。

在《中国石拱桥》的磨课过程中,教师的研究焦点集中于教学内容的“多”与“少”上。根据试讲结果,执教教师放弃了“求全求深”的想法,将主要精力仅仅集中在课文前三段的理解,关注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关系,从文章开头三段,揣度作者的思路走向,让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阅读习惯,培养 “无疑处生疑”的思维品质。虽然本次课例研究团队也有顾虑:一节课只上三段文字,听课教师们会怎么想?这样的公开课会不会太冒险?但最终执教者抛开各种杂念,把研究课的真实结果呈现在听课教师面前。

公开研究课后,听课教师在“基于标准·关注经历”的思考维度下,结合这节课例,对初中起始年级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了研讨,普遍认为该课例在“慢读”“细读”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认为这种“淡化术语概念、沉入文本语言”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也很实在,对具体教学细节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基于《中国石拱桥》一课的听课思考,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的教师开始了《统筹方法》的磨课。教师依然尝试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梳理作为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泡茶”的例子和说明对象“统筹方法”的关系,没想到一试讲就陷入了僵局,学生完全不理会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是直接跳到课文后半部分的解读中,课后学生还向教师抱怨上课节奏太慢,这促使教师反思该如何尊重学生的“学”。教师重新调整教案后,将通过句子之间、段落之间关系提取、整合信息的学习经历内隐在对“统筹方法”概念的不断深入、全面的理解过程中,以更富有挑战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

公开课后的研讨,听课教师除了对该课例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大加赞赏外,还对《统筹方法》的文本理解进行了再探讨,发现教师对这篇教过多次的经典课文的理解还有进一步深入的余地,“于无疑处生疑”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教师备课和自我成长的必由之路。

三、反思总结:对研究内容的再认识

两次教研活动后,课例研究团队和区域内六年级语文教师继续对这两节课例进行反思,形成了一些对于初中起始年级说明文教学更深入的认识。

(一)说明文阅读要从语言入手,把握核心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文本表征结构理论认为,阅读理解是读者建构有关文本的多层次的心理表征的过程。文本表征可依次划分为字词水平的表层编码、语义水平的课文基础表征和语篇水平的情境模型。文本表征是通过某种结构以概念相互联系的整合网络。该结构主要受到读者背景知识结构与文本信息结构的影响。记叙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往往和读者的社会生活有关,而说明文主要向读者传播新知,内容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不同,因而说明文阅读的难度比记叙文的更大,学生阅读说明文时一方面无法建立文本信息与自身背景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在不断输入的文本信息与先前文本信息的关系决策上困难重重。从文本表征的结构来看,说明文的文本表征以逻辑关联作为结构框架,以概念或命题为节点,节点之间按照两者的逻辑关系相互连接而构成多层次的知识表征。说明文的阅读关键点是找到文中的主要概念或命题,并梳理其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知识表征。

基于以上特点,说明文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具体词句入手,抓住文章的核心概念或命题,关注概念或命题间的关系,建立文本信息的结构框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这个过程也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

以此次研究的第一个课例《统筹方法》为例,六年级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常常仅被泡茶的例子所吸引,对行文思路及语言表述的准确缺乏敏感性,教师有必要去引导学生关注概念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统筹方法》的首段内容共两句:①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②它的实用范围极广泛,在企业管理和基本建设中,以及关系复杂的科研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中,都可以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先分析出第二句中的“它”就是指第一句中的“统筹方法”,于是可以明确两句话的核心概念是一致的。进而分析两句的表意差异及其关系,第一句是说明了“统筹方法”的性质,第二句是从适用范围的角度,补充其特点。所以将两句话的信息提取并合并,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统筹方法是一种实用范围极广泛的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但是原文为什么不用一句话而用两句话来表述呢?可以看到原文的表述在“实用范围”这个概念的诠释上更加清楚准确:“在企业管理和基本建设,以及关系复杂的科研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中可以应用”,可见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提示读者“统筹方法”并不是用于泡茶之类的生活小事上的,本文只是用泡茶为例来解析原理。

这就是张大文老师所主张的“语言—思想—语言”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在从语言中获取信息后,再进一步思考语言信息是以怎样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从而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一学习思路适用于很多文体,而本次教研活动着重在说明文的教学上加以尝试,并验证了其有效性。

(二)说明文阅读教学应淡化术语,随文积累有用的语言知识

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一方面重复陷入文体知识概念(如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准确性等)的认知和分析中,另一方面对于影响学生建构文本表征的基本知识概念(如词义范围,词、句、句群间逻辑关系等)避而不谈,导致学生养成脱离语言架空分析文本的阅读习惯,往往只能在考卷上堆砌出一大套格式化的分析语言,但却无法真正理解文本。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的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把学生从繁琐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概念中解放出来,教师应指导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起始年级的说明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沉入词句,梳理概念和命题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建立文本理解的知识表征。例如《中国石拱桥》课例中教师让学生用“连连看”的游戏,将“中国”“石” “拱”“桥”四个概念随意配对相连,辨析词义内涵和外延的差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明确了说明对象的概念集合的关系,初步探寻作者的说明思路。这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三)说明文教学应追求“以少胜多”,培养学生“咬文嚼字”“无疑处生疑”的阅读和思维习惯

初中起始年级的阅读和思维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急于灌输大量的教学内容,要舍得放弃,让学生在看似少量的语言信息中进行大量的思维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经历中,咬文嚼字,继而在原本没有疑问的地方产生疑问。如《中国石拱桥》的课例中,学生对开头三段的阅读往往一带而过。在学生自以为读懂的情况下,教师让学生给每一句话标上序号,思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思考为什么要用三句话来表达,学生发现原来完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没那么简单。在《统筹方法》的课例中,一个教学问题贯穿始终:什么是统筹方法?学生最初以为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能解答,继而发现,文章的所有内容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这种“咬文嚼字”“无疑处生疑”的阅读和思维习惯对学生的影响将非常长远。

(四)说明文教学应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内隐阅读方法

与高年级不同,初中起始年级的阅读方法的学习应该是隐含在阅读过程中的,理想的教学过程是:一边让学生面对阅读的挑战,获得阅读的成果,另一边引导学生慢慢思考和总结阅读的方法,进而从感性认识进入理性总结,并尝试运用自己总结出的阅读方法去完成新的阅读任务,发现新的问题。《统筹方法》课例在“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统筹方法”的任务驱动下,首先梳理第一段句子内部的关系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再梳理第2—7段内容,在梳理句子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思考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加以信息处理,最后是运用所学方法,提取和处理第11—16段的信息。当学生在整合归纳全篇信息并最终用一句话完整诠释统筹方法时,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才发现一以贯之的阅读方法是信息提取和归并。

[1] 刘达. 例谈对初中数学主题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 .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6(11):19-28.

[2] 伍丽梅,莫雷. 说明文阅读中因果序列的表征[J]. 心理学报,2012,44(1):63-75.

刘 侠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 200032

猜你喜欢

课例说明文教研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课例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