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说新解

2017-02-17广东范宗宝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农经济岳麓鸦片战争

广东 范宗宝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说新解

广东 范宗宝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第46页认为“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Ⅱ第40页也认为“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Ⅱ第30页则认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三者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人民版教材的表述更加精确,本文我拟以岳麓版教材为例,尝试对这一问题作深入的分析。

一、“小农经济”概念的界定

小农经济概念的界定是讨论小农经济解体问题的前提,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第5页认为“自耕农经济,或称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勉强自给自足,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我们可以将上述文字表述为,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私有土地+家庭生产+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我们首先将目光聚焦于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变迁。唐长孺认为“从东汉以来,土地制度的历史倾向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进入东晋南北朝以后,这一总的历史倾向继续得到加强”。高敏也认为“到了西汉与东汉时期,由于封建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小家族制又有向大家族制发展的新趋向。特别是到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年代,聚族而居、以宗族组织为外观的地主田庄便应运而生了。”汉代以来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自耕农经济的不断破产。唐长孺同时认为,“这一总的历史倾向虽然继续得到加强,但在南方和北方却经历了很不相同的发展过程。”唐长孺所说的南北差异其实就是教材介绍的北魏至唐初的均田制,均田制是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的一种形态,严格来说也不符合自耕农经济的定义。宋代以来,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第9页认为“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虽然有的学者判断略有不同,如《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第五章第五、六小节标题为“在广大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租佃制关系及其基本特征”“两浙等路封建租佃制关系的高度发展”,但都认为租佃制在宋代获得了巨大发展。不管是两汉魏晋南北朝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抑或是宋代以来租佃制经营的日趋普遍,都表明自耕农经济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按照教材定义也就意味着小农经济的不断解体。

其实,有的学者在土地所有制关系层面上对小农经济的定义要宽泛得多,如《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经济卷》认为“小农或小农经济有种种类型。它的典型形式,是以小块土地个体所有制为基础,从事小规模经营和个体劳动的自耕农经济。”“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农或小农经济,主要是从其经营规模和个体劳动而言,不限于以自由小块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自耕农。换句话说,无论耕者是一个自由农民还是一个隶属农民、是小块土地所有者还是小块土地的占有者或使用者,凡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完全或主要依靠耕作者及其家人的劳动,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及其家人的消费需要者,均属小农和小农经济。具体地说,小农或小农经济包括:私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占有小块土地的农奴或其他隶属农民;租种小块土地的佃农;土地国有制及村社土地所有制下分种小块土地的农民。”如果我们采用这种宽泛的定义来理解小农经济,则能够化解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到均田制再到租佃关系普遍化带来的阐述困境。

二、商品经济冲击之下的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另外一个核心特征是自给自足,即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形式。从这个角度,我们来分析教材所列小农经济解体的史料依据。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第46页引述1846年包世臣《答族子孟开书》,“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包世臣没有说明“吾村纺织”的具体生产方式,徐新吾认为,“(松江)纺织也仍然是与耕种相结合,并非独立手工业。”李伯重也认为“在明清江南,棉纺织基本上是农家妇女的工作。”则松太地区的棉布生产者仍然以家庭生产为主,并且没有放弃种植业,这符合小农经济的定义。

但是,从包世臣引文中可以看出“吾村纺织”的主要目的并非是满足家庭的消费需求,而是获利,并且纺织业的收入远远超过了种植业的收入,从而吸引农家专以纺织为业,并在松、太地区形成了专门的布市,这显然已经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了。包世臣所论也符合学者对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观察,如李伯重认为“在棉纺织业最为集中的松江、太仓、苏州等地,农妇所从事的棉纺织生产已不能说是副业生产。棉布总产量的增加,导致了以棉纺织为主业的农村妇女人数的大量增加。”王家范认为“明中叶起,丝、棉市场大开,且能为他们(江南农民)赢得较粮食生产更高的收益,于是家家栽桑养蚕缫丝,户户植棉纺纱织布,机杼声日夜响彻乡间,甚至连镇上、县城里的居民家庭也参与进来。正是这种极其广泛的家庭手工业浪潮创造了‘衣被天下’、‘湖丝遍天下’、收不尽松江布、买不完嘉湖绸的‘乡村经济奇迹’。”

其实,教材包世臣引文有关鸦片战争之前的论述实质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对小农经济冲击的一个具体案例,即大陆学界俗称的“资本主义萌芽”。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呈倒马鞍形的发展趋势,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低谷期之后,唐宋元明清时期,整体趋势日趋繁荣,并在明清达到了一个高峰,教材从农业的商品化、手工业、商业、城市、外贸、资本主义萌芽等各个角度都有所阐发,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更是聚焦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并誉之为“新经济因素”,包世臣所论“吾村纺织为业”不过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至于教材包世臣引文关于鸦片战争之后的变化,则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所产土布在与洋布的竞争中逐渐落败,洋布逐渐占领了土布开拓的市场,如果没有中国自身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洋布销量是不可能短期内获得巨大进步的。笔者认为,洋布取代土布的过程实质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过程,在土布存量市场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小农经济并不存在进一步解体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粹的小农经济,即使我们采用较宽泛的小农经济定义,两千年中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之下,小农经济也一直处于不断解体之中,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只是将这一进程大大提速而已。综上笔者认为,教材的结论还可以更加精确,史料依据还欠斟酌。

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

猜你喜欢

小农经济岳麓鸦片战争
宋拓岳麓寺碑册
THE DRUG WAR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小农经济完全过时了吗?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纬度对比研究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历史叙事与能力培养——以岳麓版、人教版“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