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讲解高三历史材料题
——以2017年江苏历史高考卷第23题为例

2017-12-14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长城答题

江苏 郑 涛

如何讲解高三历史材料题
——以2017年江苏历史高考卷第23题为例

江苏 郑 涛

近来历史高考考查的内容不断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材料题不断翻新,而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却力有不逮。材料型选择题中的材料一般较单一且有选项可供参考,学生并不“惧怕”,但面对非选择题的材料组合,很多学生就会看不懂,读不透,想不清。做好材料题往往是历史高考分数拉开差距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高三教师而言,如何讲好材料题至关重要。讲解的过程其实就是处理题目、答案和方法(解题)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处理得好将有利于学生在解题中事半功倍。本文中笔者将立足于高三的教学经验,举例探讨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探讨历史材料题的有效讲解方式。求教于各位同仁,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首先把解答材料题的基本原则(方法)归纳如下:

A.审题:先看问题再看材料(要看材料出处)。先看每一个大问题包括几个小问题,然后每个小问题按照以下步骤来看:1.问题核心(问题的关键);2.答题方式(指出、列举、归纳、概括等);3.答案来源(①材料;②教材;③材料和教材)。

B.答题:做到五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提示化、多元化)写提示语;数字作序,最重要观点放左侧;回答问题要点化;看清设问指向,详略得当;答主观题多角度,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

C.表述:层次化、逻辑化。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实事求是。按照题目要求,从材料中准确提炼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科学审题是方法,规范解答得分是目的,而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在解题的实践中,划出关键字、词、句是这些原则的有形体现。方法大体如此,关键要看实践中的训练和落实。现以2017年江苏历史高考卷第23题为例,探究在历史材料题的讲解中如何处理好题目、答案和方法的关系。

【题目呈现】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7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3分)

【参考答案】

(1)差异:文艺复兴:①强调人性;②未摆脱神学观。(一点一分共2分)

启蒙运动:①强调理性;②强调科学。(一点一分共2分)

原因:①资本主义的发展;②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③自然科学的发展。(一点一分共3分)

(2)内容: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②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③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④提倡科学的人性化。(一点一分共4分)

(3)评析:①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②防止滥用科学;③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一点一分共3分)

【第一种讲解方式】

这种讲解方式是比较传统的正规的讲解方式。基本按照前面归纳的解题原则(方法)“A.审题”里面的步骤,先看题目第一问“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该题共要回答两个小问题。小问题一的核心是要回答“差异”,答题方式为“指出”,答案来源为“据材料一”;小问题二的核心是“差异的原因”,答题方式为“分析”,限定语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产生的差异”,答案来源为“结合所学知识”即教材。对第一个大问题若划出关键字词的话,大体为:(下文中“下画波浪线”表示核心问题;“倾斜加粗”表示解题方式;“下划直线”表示答案来源)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然后再看材料(题目里面涉及哪则材料就直接看那则材料),另外还要留意材料的出处,两则材料皆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在不看两则材料的前提下,大体也能判断出材料讨论的话题离不开“科技”和“思想文化”。然后阅读材料,标出材料一的关键字词: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按照第一问的审题方法,其他问题在审题中划出的关键词语为: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3分)

同样,根据问题相对应的可以标出材料中的关键词。

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只有第(3)问,要在回答前两道问题的基础上综合回答。

【第二种讲解方式】

这种讲解方法是先用PPT将题目参考答案呈现出来,但教师并不做讲解,让学生根据参考答案,对应解题的几个原则,审题、找出对应材料,划出关键字词,不明白之处向教师请教,最后学生调整解题思路。

仍以上面的题目为例,讲解第二问即“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首先,呈现参考答案:内容: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②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③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④提倡科学的人性化。(4分)

然后,让学生根据参考答案在材料中找到能够体现答案的关键字词。如:

根据这些对应关系,学生调整解题思路。

【第三种解题方式】

此种讲题方法是利用多媒体展台呈现两位学生自己书写的答案,让全班学生讨论。若答案对,对在哪里;若答案错,错在哪里。对照答题原则,由学生讨论完成,侧重点在于学生是否答题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提示化、多元化,表述是否层次化、逻辑化。

以上面题目第三问为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展示学生甲的答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以点评:

①要点不是太明确,没有标明序号,答案也没有体现出段落化;

②“都是不错的”,“有很大的帮助”太口语化,没有使用历史学科的专业语言回答;

③随意性大,未能结合材料的关键字词和课本知识作答。

展示学生乙的答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以点评:

①能够体现序号化和要点化,虽然本题分值为3分,但是学生乙写了4点。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鼓励多写;

②第2点是摘抄自原文,不能体现概括性,应当做适当的“加减”(“加”:将短句加些词语变为长句;“减”:“合并同类项”,提炼关键词语)。

因为答案来自于本班级的学生,答案相对来讲比较“亲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大部分学生都有可能犯有类似的错误。通过讨论,然后对照参考答案,学生记忆比较深刻,有利于学生厘清答题思路和反思答题是否规范。

三种历史材料题讲解方式,第一种是比较传统的讲题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侧重于解题方法中A审题的锻炼。第二种和第三种讲题方式,是以学生为主,其中第三种讲题方法,学生参与度最高,学生答案来自于学生,并动员了学生对该答案进行讨论,侧重于解题方法中B与C的锻炼。三种解题方法,各有千秋。一般而言,高三初期讲解题目应以第一种方法为宜,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的形成。随着学生做题数量的增多,可以用第二种方法来讲解,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纠错,到了临近高考冲刺的时候,可以采用第三种解题方法,学生站在批卷人的角度来审视答案,更加具有实战性,对学生解题的提升具有很大帮助。当然,讲解题目并没有固定的套路,可以提取三种讲解题目的优点灵活讲解题目,最终达到高效讲解题目的效果。

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长 城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或形式和墙体相近、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的防御建筑。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 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 000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 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以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增修。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 000~2 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长城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邀你来答题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守护长城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