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模拟卷

2017-12-14山东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5期
关键词:本题材料

山东 赵 良

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模拟卷

山东 赵 良

(原创)24.《世界小史》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认为诸侯必须首先遵守一切礼仪,要有父亲般的慈爱、关照和公平,如果他们做不到这些,臣民起来推翻他们便是正当行为。”这一思想 ( )

A.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B.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的萌发

C.将博爱上升到治国高度

D.影响后世统治者的执政理念

25.《全球通史》提到“中央政府分给每个强壮的农民大约19英亩土地,这并不是去剥夺大家族所占有的土地……然而,“均田制”的确对削弱大家族的控制、加强唐朝统治有所帮助……此外,农民们还得接受军事训练,组成一支常备军,从而加强了帝国政府的军事地位。”这段材料揭示了统治者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 ( )

A.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B.避免政治分裂局面

C.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D.壮大帝国军事实力

(原创)26.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年,政府就派人到灾区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北宋初年,军队仅有近20万人,宋仁宗时,军队总数达140万人之多。这一举措( )

A.是防止“内患”的重要手段

B.利于军队数量和战力的提升

C.开创了古代社会救济之先河

D.体现了社会经济的整体提升

(改编)27.万历年间吕坤在《去伪斋集》中指出,贫民“或给帖充斗秤牙行,或纳谷作粜籴经纪,皆投揣市井间,日求升合之利,以养妻孥,此等贫民天下不知几百万矣”。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农业的衰退加剧贫富分化

C.商品经济在深度上的拓展

D.社会传统择业观念的改变

(原创)28.1897年,张之洞曾言:“数年以来,江、浙、湖北等省陆续添设纺纱、缫丝、烘蚕各厂约30余家。……山西亦集股兴办煤铁开设商务公司。似此各省气象日新,必且愈推愈广。”当时“气象日新”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原有开放的商业氛围

B.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传统经济政策的转变

D.地方要员的有力扶持

(原创)29.下图文字摘自《民国档案史料汇编·三辑·文化》。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化政策

B.儒家思想存在的历史必然

C.政府重塑国民精神的努力

D.近代化中反封建的不彻底

(改编)30.1941年4月,中国政府向美国政府提请缔结中美平等条约,废除现有不平等条约。5月下旬,美方承诺“迅速地做到取消一切有特殊性质的权利”。7月上旬,英国亦与中国政府互换照会,表示愿根据平等互惠原则修改条约。这主要反映了 ( )

A.中国在外交领域逐渐自强

B.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压迫

C.英国在外交领域追随美国

D.二战冲击英美的国际地位

(原创)31.从1961年3月开始,我国陆续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等一系列经济工作条例,对各产业部门的所有制结构、管理模式等作了具体规定。这些工作条例有助于 ( )

A.二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经济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

C.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

D.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改编)32.亚里士多德认为伯利克里时期“法律渐渐失去了固有的尊严而平民群众遂掌握了这种政体的最高治权,所谓的雅典民主史,不过是穷人权力不断上升并压迫富人的历史”。对其观点的合理解释是 ( )

A.极端民主否定了法律应有的作用

B.激进的民主制度并非理想的政体

C.法律至上原则受到公民大会挑战

D.雅典贵族政治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原创)33.19世纪中期,有人认为“拥有像工厂和机器这样的东西,就意味着拥有了掌握他人命运的巨大权力,所以这些东西不应该属于个人,而应属于大家共同所有”。这一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近代自由平等的观念影响深远

B.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C.经济转型引发的社会问题凸显

D.科技革命冲击人们的传统观念

(原创)34.下表为英国1938年至1984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比例表。导致各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结果

B.二战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

C.政府行为对经济的客观影响

D.互联网推动经济转型的到来

(改编)35.1946年,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做了题为《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美国)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这份报告 ( )

A.标志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

B.客观上加剧了部分国家的分裂

C.与美国的杜鲁门主义针锋相对

D.加速美国“遏制战略”的出台

(原创)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它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汉王朝不断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使得丝路的畅通有了军事保障。东汉末年及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中华大陆陷于群雄纷争的局面,但维系中西交通的丝路并没有因此被隔断。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丝路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沿着丝路还传来了新品种的植物和动物。域外高僧纷纷经丝路东来,东土的求法者又沿之西去。至于中国古代的许多重要的发明,例如印刷术、火药等也都是通过这条交通线向西传播的。通过丝路输入的西方工艺品,又经中国不断东输日本。元、明以后,西方世界再无心承担中西交通中转站的重任,所以丝绸之路丧失了它在中西交通主脉的历史地位,由衰落而终于荒废。

——摘编自刘东主编《中华文明》等

材料二当中国的航海事业戛然而止的时候,西方却迎来了它的海上扩张阶段。“一场西方借以发迹的技术革命战胜了当时所有其他文明,并强行将它们联合成一个差不多是世界范围的社会。革命的西方人的发明是以‘海洋’代替‘草原’,作为全世界交往的主要媒介。西方首先以帆船,然后通过轮船利用海洋,统一了整个有人居住以及可以居住的世界,其中包括美洲大陆。”历史批判哲学家汤因比这样说。开辟新航路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掠夺,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相互隔绝状态,加强了世界各地、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世界贸易的范围空前扩大。亚洲、非洲和美洲诸多国家,从此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西方殖民者掠夺的对象。新航路的开辟也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使一些地区如美洲在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汇合。

——摘编自梅朝荣《从史前到人类的终结:人类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以及衰落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世界贸易之路的主要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原因。(12分)

(改编)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语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50余年的历程,其间,英语地位的变迁和我们对英语态度的变化,勾勒出的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在他乡的经历,还有我们自己走向世界的脚步和轮廓。“文革”前英语的命运初见起伏,见下表:

1 8 6 2年 英语开始正式进入中国 清政府成立京师同文馆,以培养翻译人员为目的,初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1 9 0 2年 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 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堂外语课以英语为主1 9 0 3年 英语进入大学教育,成为一门学科京师大学堂合并京师同文馆改为译学馆,正式招生开学,分设英、俄、法、德、日五国语言文字专科,学制五年毕业1 9 2 2年 民国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新学制参考了美国的学制系统,曾规定改学年制为学分制,英语学分在初、高中均居首位,与国文并列或超过国文

续表

从材料中选择某一历史时期,提取这一时期英语在中国地位情况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12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要围绕所提取的信息展开;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赵国始于三家分晋,国土面积不大,生存面临极大的挑战,“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正式下达“胡服令”,要求男人换掉帽子,赵王戴王冠,军官戴武冠……;变履为靴,以便于骑马和涉草地;穿胡服,骑兵上穿夹衣……几乎同一时间,赵武灵王开始组建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在军事装备上,用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的马匹作为赵国骑兵的战马。胡服的推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服饰改革。赵武灵王吸收胡服的优点,对深衣进行变革,大大强化了衣服的实用性,弱化了其身份标示功能;同时,赵武灵王开服饰交流融合之先河,为后世汉唐宋明服饰文化的对外交流做出了榜样。赵国骑兵的设立也推动了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骑战时代。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并指出其改革的主要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

(原创)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世界性国际组织是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产物。早在19世纪中后期便出现过国际电讯联盟等一些专门性的国际机构,但它们对各国政府并不具有政治上的约束力,不可能用于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一战后,巴黎和会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把它列为《凡尔赛条约》的组成内容。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国际联盟具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二是关心和处理国际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它在完成后一个任务方面,取得较大成绩,显示了存在价值。关于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方面,国联理事会在1920年到1939年期间,共受理了66件国际争端,其中有些争端得到了迅速而顺利的处理。但是对30年代涉及大国的侵略行为,国际联盟却束手无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国际联盟已名存实亡,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际联盟的历史作用。(7分)

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傅奕(555—639),相州邺(今河南安阳)人。他素不信佛,认为“石象为砖瓦之用”。武德四年(621),他上奏《请废佛法表》,请求废除佛教。他首先回顾佛教传入中国之前的情况,“耕能让畔,路不拾遗。孝子承家,忠臣满国……”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他认为主要是“当此之时,共遵李、孔之教,而无胡佛故也”。同时还上奏“益国利民”十一条,如规定青壮年僧尼不婚不嫁,以致减损户口。“请僧尼六十以下简令作丁,则兵强农劝”,有利于国计民生。……武德七年(624),再次上《请除释教疏》,主张禁断佛教,提出了“生死寿夭,由于自然”的唯物论观点。在玄武门之变前,傅奕曾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平素“虽究阴阳术数之书,而并不之信”的傅奕却诡称天意,显然在宫廷的政争中,他是倾向李世民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傅奕废佛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废佛思想的主要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傅奕的废佛思想。(6分)

【参考答案】

24.D 本题考查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影响。材料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这一思想对统治者的爱惜民力、以德治国、民本思想等影响深远。A错误,体现其落后性的为克己复礼思想;B错误,人民主权思想不符合儒家思想特点;C错误,博爱思想为墨家思想。

25.B 本题考查唐初均田制在政治方面的影响。材料主要揭示了均田制有利于削弱大家族的控制、加强政府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避免政治分裂。A,C不符合史实,D只是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且也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

26.A 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有叛民而无叛兵者”,体现了宋太祖荒年募兵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因此选A。B“战力的提升”不符合史实;C“开创先河”材料没有体现;D材料体现不出“社会经济的整体提升”。

27.C 本题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材料主要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人口职业结构或社会结构的变动,体现了商品经济在深度上的拓展。A错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农业的衰退”;D错误,社会传统择业观念并没有改变。

28.C 本题考查清末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主要原因。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897年”,知识定位“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A,B,D选项分别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29.D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抓住关键信息“1913年”,排除A;B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主要揭示的是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因此选D。

30.A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意义。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反映在外交领域就是材料中国民政府废除英美条约的努力和成果。B与史实明显不符;C,D选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

31.B 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初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材料主要体现了政府利用立法手段使经济管理走向法制化的努力。A,D选项与史实明显不符;C选项中的“国民经济结构”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材料说的是“所有制结构、管理模式”,这是不同的概念,因此要注意区分经济结构、经济成分、所有制等概念。

32.B 本题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材料体现出亚里士多德对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并不认同,对激进的民主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所以选B。A与材料不符,且不是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C,D选项明显脱离材料,可以排除。

33.C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思想诞生的历史根源。材料主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特点,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在于工业革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社会弊端日益显露,所以选C。A,D选项都不是其主要原因;材料说的是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还谈不上广泛传播。

34.C 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之第三产业壮大的原因。材料主要揭示了英国1938年至1984年第三产业迅速壮大。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以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等。二战后,英国政府在教育等领域加强干预,客观上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A,B都不是其主要原因,且与时间不符;根据时间也可以排除D选项。

35.B 本题考查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根据时间“1946年”排除C;A,D选项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材料主要体现了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抗,而美苏对抗客观上加剧了德国、朝鲜等国家的分裂,因此选B。

40.(1)特点:持续时间长,涉及区域广;以经济文化的和平交流为主;存在官方、民间等多种交流途径;受中原王朝的政局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明显,但从未中断;对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影响深远。(7分,答出四点,言之有理即可)

衰落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北方逐渐失去经济优势;海上丝绸之路的冲击;中国北方及中亚、西亚地区的政局动荡也不利于丝路的畅通;近代欧洲崛起,对外开辟新航路和进行殖民扩张等。(6分,答出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2)变化一:贸易范围扩大,由局部地区贸易发展到世界性贸易。

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变化二:贸易主导者(或贸易中心)的变化,由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为主导。

原因:汉唐时期,中国国力强大;明清以来,随着西欧的逐渐崛起,中国世界经济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变化三:贸易方式的变化,由和平之路逐渐到扩张掠夺之路。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及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欧洲人早期殖民扩张的血腥掠夺。

变化四:贸易路线的变化,由陆路到海路。

原因:生产力发展,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提高等。

变化五:贸易品种及数量的增多,从传统的手工业品为主逐渐过渡到工业制成品比重的不断增加。

原因:全球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洲际间商品交流的扩大,资本积累的需要以及工业革命的到来推动了贸易品种的增加。

变化六:贸易影响的扩大,由欧亚文明的间接碰撞到世界文明的不断汇合,整个世界逐渐开始向近现代转型。

原因:古代传统农业文明的稳定性及封闭性等造成丝绸之路的影响有限,而近代西欧的殖民扩张在造成各地发展不平衡加剧的同时,客观上使整个世界不断受到工业文明的影响。

(12分,答出三条变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一带一路为切入点,围绕古代到近代世界贸易之路的变化为主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及近代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等知识点。第(1)问通过材料中的时间、空间、交流方式及内容等信息加以概括。第(2)问的关键在于找出比较项,并加以分析,然后通过主观和客观等角度来分析原因。

41.示例1:从晚清的兴起到民国时期的备受推崇。

清政府闭关锁国之门被打破后,英语伴随着列强的侵华脚步进一步进入中国;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也有利于英语的推广;洋务运动及清末新政等促进了英语教学在中国的出现;晚清政府及民国政府的教育改革则进一步提升了英语的地位。上述因素促进了英语在中国近代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地位的不断攀升。这些现象有利于我国翻译人才、外交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知识和技术;也加强了我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联系;总之,有利于我国的近代化进程。(从晚清和民国等具体时期展开,言之有理也可)

示例2:新中国成立初期50年代,一度受到冷落。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一五”期间,苏联援建中国;围绕经济建设而进行的院系调整等诸多因素造成了俄语在中国的一枝独秀,英语则备受冷落。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学习苏联的热潮,有利于工业化的起步,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外语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外交环境的改变。

示例3:60年代中期,地位一度回升,但也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唯俄语独尊”、取消一些外语科目的负面影响自5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显现;外交局面不断改善,特别是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后,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逐渐增多,相关语种人才严重缺乏,因此一些高校的英语、德语、法语等语种相继恢复或开设;而中苏交恶后,全国俄语教育规模开始收缩,奄奄一息的英语迎来了短暂的喘息。同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也赋予了英语教学浓厚的政治特色。英语地位的回升有利于外语人才的培养,也为以后的英语教学打下了基础;而政治形势对英语地位的影响也造成了文革时期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不要局限于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热点恢复高考30周年为切入点,以近现代英语在中国地位的变化为主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外交及政治等知识。本题为开放性提炼解读信息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时代特征的角度分析英语在华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等。

44.(1)背景: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赵国生存压力大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

目的:改革服饰,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2分,强调军事)

(2)意义:弱化了服饰的身份标示功能,强化了其实用功能;推动我国古代军事领域新的兵种出现及战争形式的改变;促进了本国的封建化进程,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推进了民族融合;打击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保守思想,为后世革新思想树立典范。(9分,答出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第(1)问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来分析背景及目的。第(2)问从“强化了衣服的实用性,弱化了其身份标示功能”、“开服饰交流融合之先河”等信息提炼概括改革的历史意义。

45.(1)背景: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原有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局限性;一战的教训;有识之士的推动;巴黎和会的决定。(答出4点即可)

(2)作用:在促进世界卫生发展、协调各国经济关系及国际范围内推动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立之初,在制止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倡导民主协商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顺应和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民主化趋势;被少数大国操纵,成为其维持霸权的工具;没有阻止或延迟二战的爆发。(能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答出3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国际联盟的相关知识。第(1)问结合一战后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及材料中“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产物”“国际电讯联盟等一些专门性的国际机构”“巴黎和会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等信息加以概括即可。第(2)问从材料中国际联盟的两大任务入手,并集合所学知识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分析国际联盟的历史作用。

46.(1)背景:南北朝以来,佛教盛极一时,与社会经济发展冲突不断,影响封建国家的兵源、财源等。(3分)

特点:站在儒家、道家学说的立场上反佛(或捍卫儒家传统思想及老子道家学说);反佛思想与经国治世的政治见解相结合;带有一定的唯物色彩。(6分)

(2)评价:一方面其思想针对佛教盛行带来的危害有感而发,有着明显的历史进步性,对当时的佛教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其排佛观也对后世的排佛思想甚至唯物思想提供了借鉴。但另一方面,其把国家的兴衰治乱统统归之于佛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其站在儒家纲常名教立场上进行反佛,对佛教思想也缺乏深度的分析;受教权与皇权、皇权内部斗争等因素的影响,其思想也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解析:本题考查隋唐历史人物傅奕废佛思想的历史背景、主张特点及评价等。第(1)问结合南北朝时期佛教流行的背景即可回答;主张特点可以从材料中“当此之时,共遵李、孔之教,而无胡佛故也”“益国利民”“有利于国计民生”“生死寿夭,由于自然”的唯物论观点等信息加以概括即可。回答第(2)问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一方面针对佛教广泛流行带来的危害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结合傅奕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来分析其主张的不足。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教研中心)

猜你喜欢

本题材料
焊接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最美材料人
材料
今天是几月几日
请你算一算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