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探索
2017-02-16戴缓博
戴缓博
(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幼儿园,江苏海门 226100)
培养大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探索
戴缓博
(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幼儿园,江苏海门 226100)
幼儿学会分享,通过分享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幼儿懂得“有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教育幼儿要有同情心,心中有他人,愿与他人分享,为其一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发展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也有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分享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将发挥重要作用。
分享;情感;迁移;培养
引 言
汉语词典把分享解释为: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那么幼儿园孩子们的分享,应该是指孩子们在生活中,把属于自己的物品(包括食品、饮料、玩具、学具等),或自己的情感体验(喜、怒、哀、乐等),或自己取得的小成果与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分享的方式可以是给予或主动承担。分享是个体亲近他人或走向群体的一种主动积极的人际交流、交往行为,是孩子从自我走向他我的心理情感成长的关键一步,也能反映出孩子能否关心身边的人或体察别人的思想情感,是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爱他人、主动交流沟通、团结协作,进行亲近社会活动、走向社会活动的基础,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一、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1.关于幼儿分享行为初始阶段的分析
而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一般家庭“4(祖父母、外公婆)2(父母)1(孩子)”的结构为孩子的独占、独享行为奠定了“强实”的基础。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左有父辈溺爱,右有祖辈宠爱,没有参与家庭日常生活劳作的本体感,更难体会到旁人的感受;长辈在孩子的分享教育中,也是认识不足,只知道“护”,不知道“育”,忽略了幼儿时期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关键期,为孩子健康心理的养成、良好品质的形成留下了不良影响。再就孩子本身发展因素来看,幼儿期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特别强,因为认知水平的低下,没办法理解别人的想法或感受,当然,也谈不上愿不愿意去理解别人的感受了。在此基础上,也就很难说去与别人分享感受、食物或实物(玩具)和情感等。
2.幼儿分享的起始阶段的思考
当幼儿从感知父母开始,慢慢地会有一种亲和感,会对父母和经常在一起的亲人有一种感知觉、依赖,会体会到亲人的感受,或愿与父母及亲人分享,如何把这种分享迁移到其他人、其他社会成员身上呢?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是最为关键的,当我们问及孩子分享的理由一般都是:“妈妈说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吃。”“好看的,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好玩儿的东西,要一起玩儿。”“爸爸说:“男子汉要懂得谦让。”“不开心的事,可以告诉爸妈。”“奶奶说:“不要吃人家的东西,不干净。”……这些都是在分享的过程中直接取得的,或父母直接传授给予的。孩子们的认知意识不一定全面,面对身边的分享不一定能把握好,想法比较美好、单纯或不够全面。幼儿与社会成员接触也是不够全面的,所以,分享也是很稚嫩的或肤浅的[1]。
二、幼儿分享教育的原则
1.家园共同承担、协作配合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辈、祖辈都是第一任老师,同时又是保驾护航,直接关注孩子的生活、影响孩子感受的人。可喜的是较多家长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对孩子进行有意或无意的分享教育。如家里来了亲戚或朋友,家长会让小孩子给新来的大人或小朋友分发食物,得到朋友或亲戚的赞美,孩子开心,当然也受到了教育,培养了孩子主动交往的能力。这方面家长会有许多机会,也可以创造机会哦!
2.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孩子在幼儿园里,刚开始相互不太认识,随着交往的深入,相互的了解会逐渐构成较深入的朋友关系,相互有了信任,肤浅的理解也会在生活中出现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同情的道德态度和动机,有了分享的基础,才会出现发自内心的分享动机及实际行动。作为老师,要关注、引导,适时给予点拨。例如,小丽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与亲近的小红一起玩时,老师可以表扬、鼓励:看小丽与小红在一起玩,真好!把自己的东西给人家玩,也是一种快乐哦!老师再送一朵“小红花”,会让小朋友兴奋不已的[2]。给幼儿园小朋友的表扬,老师千万不要“小气”。
再如,小勇不愿意把自己的《龟兔赛跑》漫画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我们可以说:龟的胜利与其他朋友的鼓励分不开,兔子因为太骄傲,没有几个朋友,所以它失败了。与集体在一起,力量大。“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思想意识和情感,也为分享做了铺垫。一般孩子听到这么说,也会主动参与到分享中来。老师的正面引导,以典型事例榜样示范为契机,水到渠成,形成分享教育。孩子也会身临其境,深有感触,从而感悟“分享”,走到分享中去。如某孩子平时不太会主动与人交往,生性懦弱,老师在引导时,既要保护懦弱的孩子不被伤害,又要关注来分享的孩子的身心教育,保证两方共赢。如某孩子在平时生活中,不太主动与人交往,话语也不多,老师可以找一些热情、活泼的孩子,鼓励他们一起玩,让他们互相给对方分发饼干、牛奶、糖果等,鼓励他们相互交换自己的物品等。
分享教育的形式是多样性的、随机性的、适时适地的或说随遇而安的。分享教育不拘一定格式,随时随地。如某小朋友没带玩具或漫画,课上老师可以由此而提出:“哪位小朋友,能与×××一起玩?很好,做得真好。”既解决了小朋友没带玩具的难过,又发现了一件好事,为孩子们弘扬正气、正义感、同情心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带孩子来图书馆,让他们寻找雷锋叔叔的故事,做好事;走进敬老院,感受老人的关爱,帮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也可以让孩子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榜样的导向性
榜样能有效地引起孩子的分享意识。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老师应及时为幼儿树立分享方面的榜样,让老师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并且是重要的模仿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当幼儿观察助人榜样时,他们一般都会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果这个榜样是幼儿认识并且尊敬的,且和这个榜样建立了温和友好的关系,那么他们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就会更多。所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幼儿老师应做好表率作用,多与人交往,多与人分享,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享意识和行为。另外,注重培养某一个儿童的良好分享意识及行为,让其他幼儿向他学习。当其他幼儿有分享意识的时候,或者是表现出分享行为时,老师要及时做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励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结 语
我们知道:幼儿的分享行为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家校双方长期的配合引导和教育,把分享活动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各个环节,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幼儿对人和事产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并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
[1]仲园园.舞动分享的“翅膀”——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分享行为[J].中国校外教育,2012,(23):171.
[2]田晓江.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党校管理机制研究[J].成功(教育),2011,(08):207-208.
戴媛博(1994),女,江苏南通海门人,大专学历,主要从事幼儿园教学与研究,幼儿园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