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素养的养成与课堂中的有效注意
——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例
2017-02-16陈俊
陈 俊
(江苏省扬州市甘泉中学,江苏扬州 225009)
“史料实证”素养的养成与课堂中的有效注意
——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例
陈 俊
(江苏省扬州市甘泉中学,江苏扬州 225009)
核心素养是结合目前的教育发展方向所提出的新要求。“史料实证”不仅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主要方法,还应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对历史人物、现象及事件做客观评析的主要表现。史料实证素养是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之一,教师应依据教学实情充分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史料加以辨析并掌握重现历史真实,提升教学效果。
史料实证;素养养成;历史课堂教学
引 言
史料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依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教师就应基于求真、求实的出发点。依据史料进行辨析,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正确、理性地认识历史,更能够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把握。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有效注意的吸引,逐步促进学生学会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筛选、辨析,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形成历史的结论。这对于青年学生而言,绝对是一个探幽解密的有趣过程。教师科学的教学安排需更多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形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注意。
一、运用新鲜的史料,引起学生对史料分析处理的注意
加涅对引起学习注意所提出的要求是“变换刺激”。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多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基本的途径是利用刺激物的变化,人们对新鲜的、变化多样的信息比较容易感兴趣。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所选择的史料应尽量体现多元化和极具吸引力,尽可能让学生能够发生兴趣。新授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来突出内容的关键信息,如笔者在教授长征内容时为便于学生进入学习内容会展示一些当时流行甚广的长征歌曲,引导学生欣赏当时毛泽东所写的著名诗词。气势磅礴且蕴含历史厚重的歌曲和诗词展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为增强学生注意力,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等途径搜集相关的纪录片、影视剧片段等通过多媒体设备做展示,学生自然更愿意集中注意参与学习。另外,设计作业时也要留意历史资料的选择,最好与课堂有所区别,借此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新鲜感下维持必要的有效注意[1]。
二、有效的提问,吸引学生注意以对史料有效解读
提问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最重要的手段。从心理学原理看,当生命个体遇到需要他们着手解决的新问题且出现认知的冲突时,他们的注意力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集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可立足于让学生产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在这种情境下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新问题[2]。教师在给出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问题的梯度适当,太简单或是太困难均难以让学生有探索的需要,一旦学生失去兴趣则课堂就会极为沉闷;教师所提供的史料应尽可能做一些调整,基于史料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插入一些较为新颖的成分,减少资料本身的陈旧所带来的关注减弱现象,促使学生的有效注意可以持续、持久。因为认知心理学提出若生命个体在面对和自己已有知识结构略有超越且设问中的元素有新的信息,能够促使他们的探索好奇时,生命个体的注意力就会迅速递增到峰值,此时的学习效果也就达到了最大化。
例如:讲授抗日战争胜利原因,我们可以从美国、苏联、日本、中国等不同学者的论著中选择不同的史料,然后这样给学生设问:在伟大的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后,所获得的胜利到底属于谁?中国?美国?苏联?请大家结合史实,思考战胜日本的原因。当然也可以这样问:有人说中国抗战并没有胜利,是美国苏联战胜了日本,请你谈谈你的看法并说出理由。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好奇感,进而思考,那么我们设问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半,接着得出答案就水到渠成了。
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史料搜集、整理与分析,有效地维持注意
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师的讲授占据主要部分,学生只需要记笔记,课后死记即可,极为被动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学生对课堂失去关注的基本动力。若教师改换教学方式,将与课堂学习内容有关的各种史料的获得、分析和探究的任务分发给各个研究小组,通过不同层级的活动安排要求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倾听、思考和感悟。在组长的分工下,每一位成员均有事做,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在教师的时间和效率要求下专注起来。例如,在新课程历史教学课堂中,针对抗日战争,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抗日纪念馆、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去搜集相关资料,整理资料,然后组织学生分组研究其中的某个议题。通过学生的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将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这样就会集思广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
又如讲授古希腊民主政治一课,完全可以将提问权交给学生,当然前提是学生已做好了相关史料的阅读预习的准备。事实也证明,当学生完全投入进去后,他们的智慧火花就闪个不停。仅希腊公民一节,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很多,如“什么是公民”“公民的地位”“公民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公民的权利”“希腊公民的特点是什么”等等,这么多问题就基本涵盖了这一节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全程参与,人人参与,注意力谈何松懈!
四、利用新史料的生成功能,活跃学生的注意
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直接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利,缺乏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自然难以有新的生成。如何利用历史课堂天生的优势——历史史料的丰富性,充分地引入新的史料,让学生亲自去阅读这些史料,亲近史料,满足于新鲜史料带给他们对新知识的新奇感、冲击感,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研究史料的过程中形成全新的认知。
在新课程历史课堂中,如讲解新航路开辟,针对哥伦布的评价。我们可以尝试全球史观下的材料选择,也可尝试社会史观的材料,当然也可尝试革命史观的材料等等,哥伦布是英雄,还是魔鬼,为什么美洲人厌恶哥伦布,又为什么说哥伦布为美洲的进步做出了贡献,等等。譬如此类的问题探究。
五、对史料解读,让兴趣激发注意力
在讲授宗法制的过程中,在介绍完宗法制的概念,学生基本了解大宗小宗关系及宗法等级后,我们可以讲一个事例,如:“周王有一嫡妻,三十而无子;周王纳一妃,妃为王生一长子;其后,嫡妻也生一男。请问周王死后,谁将继承王位?”答案是嫡妻所生子,即嫡长子。这就是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在听故事中领悟历史学科学习内容,学习成了一种独特的心旅。
结 语
“史料实证”的素养养成要求和历史学科的研究理念呼应。学生们在教师的科学合理教学安排下,对教师所呈现的各种史料做辨别、选择和反思,使用这些经过教师和学生加工转化的史料去对历史结论进行解读与验证。这种学习过程可有效帮助学生在集中有效注意的前提下对历史知识的本真形成全新的认识,学生对史料的处理能力同步得到了完善,学生还可以因此具备正确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探究精神。教师在关注核心素养养成中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注意使得历史课堂生成性强,学生也会形成稳定、持久的学科学习兴趣与热情。
[1]沈贤贤.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课堂组织与教学联想——以“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6):21-23.
[2]蔡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以探究课《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7,(02):54-57.
[3]周敏.小议建设历史有效课堂要注意的两个问题[J].中学教学参考,2011,(36):72.
陈俊(1976),男,江苏扬州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