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交流之美 实现有效学习
2017-02-16柏丽
柏 丽
(江苏省盐城市腾飞路实验学校,江苏盐城 224001)
体验交流之美 实现有效学习
柏 丽
(江苏省盐城市腾飞路实验学校,江苏盐城 224001)
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在思维与思维的交流中,实现智慧的碰撞。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让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
小学数学;交流;学生
引 言
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之一。然而,传统数学课堂上的交流有效性不是很佳,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学生只是走过场,没有交流的重点,以简单应答取代深入的思考,阻碍着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一、关注交流兴趣点,激发学习欲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能否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的思绪顺利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是这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教学《年月日》时,在新课伊始,教师展示了东东10岁生日时的场景,一家人都围坐在东东的周围。生日蜡烛已经点燃,在家人唱着欢快的生日歌中,东东吹灭了蜡烛。学生们看到这样的情景,顿时来了兴致。教师趁机说:“同学们,东东今年10岁,他已经过了10个生日。他的妈妈今年35岁,她只过了8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教师刚说完,学生们便开始交流起来了。有学生说:“这怎么可能呢,妈妈35岁了,怎么会才过8个生日呢?”其他学生也附和说:“每一年都会过一次生日,妈妈应该过了35个生日才对。”教师微笑着说:“通常情况下,人一年中都会过一次生日,妈妈过的生日反而比东东少,说明什么?”很快有学生说妈妈的生日时间很特殊,有些年妈妈没有过生日。“那妈妈究竟是哪一天过生日呢?”学生们带着这样的期待,进入到了新知的探索中。
二、寻找交流争论点,把握知识本质
有效的课堂交流应该建立在渠道多样化的基础上展开,数学教师要做有心人,要能够立足课堂教学中学生认知的分歧处,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活动,帮助学生把握知识本质,完成知识建构。
教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8厘米、5厘米、3厘米这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题目一出示,立即有学生说肯定可以,因为8+5>3,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有学生站起来说8+3>5,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认为也可以。也有学生进行了质疑:5+3=8,不能大于8,怎么能围成三角形呢?这时,学生们开始争执起来。教师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微笑着说:“那大家认为在什么情况下,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1:三条边中,只要有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
生2:我认为生1的意见不正确,应该是三条边中,任意两条边的长度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才可以。
生3:生2那样做太麻烦,只要考虑最短的两条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便可,如果两条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那么长边与一个短边也必定会大于另一条短边。
在学生交流出现争论时,教师没有急于打断,而是帮助学生指出正确的交流方向,让学生把握了知识的本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捕捉交流生成点,培养求异思维
课堂教学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预设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有极强的教育机智和处理技术,精心捕捉生成的交流议题,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倾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问道:“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那能否将圆柱也转化成学过的形体,计算它的体积呢?”学生们非常兴奋,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等分的圆柱),动手探索。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1:所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生2:所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应该是底面积×高。
正当教师准备总结圆柱体积的一般算法时,突然有学生站起来说:“还有不同的算法。”其他学生都静了下来,面面相觑。教师没有置之不理,立即调整了预设,追问:“能不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
生3:将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由原先的竖放变成横放,此时长方体的底面积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高等于圆柱的底面半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也可以用圆柱侧面积的一半×底面半径。
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捕捉交流点,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结 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交流这种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在交流中实现感悟的传达、体验的分享,促进全面发展!
[1]吴娟.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0(57).
柏丽,1985年生,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从事小学数学、科学教学研究,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