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本身就是生活的需要

2017-02-16

名师在线 2017年3期
关键词:作文生活教育

林 叶

(四川成都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46000)

作文本身就是生活的需要

林 叶

(四川成都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46000)

学生作文难、难作文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究其根本是作文不合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在作文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活,从紧扣生活的教材编排体系到学生的表达需求都需要回归生活。作文既是生活的写照,又是生活的需要。

作文;生活;需要

一、生活是作文之源

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生活的重现、反映,抒发着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没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就没有鲜活真实的作文。学生没有对生活的感悟、感动,其思维情感就不能自然流淌,所以说生活给予作文以生命的活力,离开生活的作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为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之源,必须把学生从单调的课堂上和枯燥的课本中解放出来,大力开发利用语文资源。

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成什么文字。”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滋有味,演绎成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才有声有色。许多著名作家要想完成一部好的作品,都要去体验生活,学生的写作也是如此。比如组织学生去春游踏青、野营爬山、游泳观海、闻花赏月等,使学生的“情”与大自然的“景”相互交融,陶醉其中,方能妙笔生辉,写出“小路自信地伸向远方”“冰雪消融,小溪变得更加开朗”的绝世佳句。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句子是来自自然、来自生活。

我带着“真情小队”的学生到一所聋哑学校去体验生活,让学生们与聋哑孩子一起参加联欢、一起午餐、一起劳动,感受残疾人的艰辛生活,从而珍爱自己的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熊锐同学在文中写道:“走进残疾同学的教室、亲眼目睹他们上课,我感动了,眼睛湿润了。他们听课很吃力,但他们却听得那么认真,自己与之相比,实在是惭愧啊!”谭邴元说:“看到聋哑孩子的生活让我懂得了怎样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王月回校后向全校发出呼吁:“我希望所有健全的人都关心残疾人,让他们和我们一样享受生活的快乐!

《课程准标》强调:“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生活是学生作文的底色,要抓住生活场景,如刮风下雨、柳絮飘飞、花香四溢、蝶舞蜂飞、车水马龙、闹市商街、忧伤悲愤等生活中的常态或偶发事件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资源。

二、教材编排贴近生活

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叶圣陶的“生活即教育”,他们来自不同国度的教育思想精髓无一例外都是同一指向——教育与生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了生活谈教育,教育则是空中楼阁;教育脱离生活,则是纸上谈兵。“生活作文”也成为大家的共识,现行义务教育教材的编排体系对写作的要求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编排的写作训练项目为例可窥见一斑。

第一单元:写“我们的课余生活”。要求: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你愿意写的其他事。

第二单元:写“熟悉的人”。要求:写熟悉人(既可是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名人)的一件事。

第三单元:写“秋天的图画”。要求:写写你选的或画的画;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根据别人的意见修改。

第四单元:写“观察中的发现”。要求:写最想写的观察日记;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

第五单元: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要求:将搜集到的文字、图片、实物或看到、听到的理一理;把你最想告诉大家的写成一篇习作。

第六单元:写“风景优美的地方”。要求:写出自己去过的地方;写自己想去的地方。

第七单元:写“童话故事”。要求:选几种动物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想象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事。

第八单元:写“自由创作”。要求:自由写(人、事、景、物);把想表达的意思写清楚;把不满意的地方改一改。

三年级上册八个单元的写作训练编排,几乎都是学生所经历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只有编写“童话故事”好像远离学生生活,但其实也是很贴近学生生活的,因为童话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只要每一次的习作训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能做到有事可叙、有话可说。

三、生活作文应“需”而生

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叶圣陶认为语文能力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不是一种外在的需求,须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所谓“应需”就是“应付生活”之需,就要写非写不可之事、说非说不可之话,久而久之,就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我们从学校生活来说,按照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场所。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由此可见,生活无处不在,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学生时刻都处在生活的包裹中。看到一处景物想与同学们分享、遇见一个好人想引荐给大家、心中有点想法欲与同伴交流,如此种种。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全都需要一股脑儿地喷洒出来,产生着不吐不快的冲动。比如每节课堂中发生的奇闻轶事、每个课间在教室内出现的预料之外的新鲜事,学生都需要表达出来,与人分享。学生在感动生活时,最易于激发写作欲望,使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有了需要做动力,学生就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有一次,我带着孩子们到学校实践基地去栽种蔬菜,学生感触很深,边实践边记录。

蔬菜种植园里,同学们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栽种空心菜。有的把锄头举起将平整的土地挖了一个又一个小坑;有的拿出铁铲刨土,刨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山丘;有的两目圆瞪注视着菜秧,显得十分稀奇;有的拿出笔纸开始记录,生怕错漏了某个细节。农民伯伯示范栽种,只见他把锄头倾斜放倒,往前用力一推,往怀里用力一拉,在一推一拉之间,一条小沟就刨出来了。我让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孩子们似乎明白地点点头,把空心菜秧并排放入小沟里,把原来掏出来的土往回填,用手轻轻按一按就大功告成了。

由此可见,“用文字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是生命个体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述、个性风采的展示,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生命活动和生命自身的需求”。

[1]戴自俺.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08.

[2]王寿山.作文本质[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2006(04).

林叶,1994年生,四川泸州人。就读于成都师范学院本科,所学专业为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作文生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