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信息技术之“锐器”助推初中美术教学
2017-02-16朱小晖
朱小晖
(江苏省如皋市吴窑初级中学,江苏南通 226532)
借信息技术之“锐器”助推初中美术教学
朱小晖
(江苏省如皋市吴窑初级中学,江苏南通 226532)
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运用信息技术展开辅助教学是初中美术教学的应然选择。在美术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生活到美术的无缝对接,实现感性到知性的无痕提升,实现模糊到清晰的无形突破,实现知识到素养的无声生长。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彰显美术的学科本质,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美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之道;技术之器
引 言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先的时代,各种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初中美术教学中是 “互联网+”时代的应有理性。美术是一门培育学生“视觉思维”(鲁道夫·阿恩海姆语)的学科,美术视觉艺术形象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美术鉴赏和创造。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美术艺术作品呈现的良好的工具载体,对于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形成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之中,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常态。妙用、善用信息技术,能够为美术教学增翼添效。
一、激趣:实现生活到美术的无缝对接
生活是初中美术教学的源头活水。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与美术技能的培养,忽视甚至隔断了美术与学生生活的关联,致使学生的美术学习比较单调、乏味,缺失鲜活感。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十分注重美术与学生生活的关联,鼓励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打量生活,用审美的创造装扮、美化生活。
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中有许多直接表现生活的题材,包括自然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如《身边的物品》《身边的图表》《走入古人生活》《最亲近的家具——座椅设计》《边吃边看的艺术》《动感生活》《你我他》《关注身边的人物》等课题。在教学《立线装饰》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线,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细枝末节中的美,我带了许多线,如毛线、丝线、绒线、麻线等,旨在丰富学生的感知,形成学生用线表现艺术品、创造艺术品的方法。但是,直接的实物观察是有着局限性的。据此,我借助实物投影仪,将“线”放大,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尽管各种各样的线在投影下很粗糙,但孩子们看得清清楚楚。他们对线的种类如粗细、曲直、长短、宽窄、规则以及不规则之分弄得明明白白。而且通过投影仪,了解到不同的装饰手法。最后,学生在生活化观察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构制作。一件件艺术品成了学生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
二、增效:实现感性到知性的无痕提升
有效的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应该包括感性直观和知性理解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感性直观和知性赏析应当从作品的形式和内涵入手,并能把握二者的内在关联。在美术学习中,教师应当引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来描述,主动运用构图、线条、色彩、笔法、章法、技法乃至风格等进行知性分析和创作,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学生从感性到知性的无痕提升。
例如教学《蓝白之美》(苏少版美术教材九年级下册),我首先运用电子白板展示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衣料素材,如奶奶的头巾、妈妈的围裙、自己的衬衫等,自然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学生运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进行搭配,在学生搭配的过程中,一种白色衬衫和蓝色围裙的搭配显得尤为靓丽。由此引领学生走进蓝印花布的世界。蓝印花布的艺术特点是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知性思考。多媒体课件再次向学生展示了南通的蓝印花布,催发学生的知性理解。
生1:蓝印花布可以是蓝底白花,也可以是白底蓝花。生2:我觉得蓝印花布中的图案都显得非常雅致。生3:蓝印花布的图案非常丰富。生4:蓝印花布的用途非常广。生5:蓝印花布作为一种民间工艺,是南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借助信息技术,学生直观感知到各式各样的蓝印花布,丰富了感性认识。同时,经过自主思考以及小组交流、讨论,他们对蓝印花布的认知从感性走向知性。这种循序渐进的认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美术鉴赏力。
三、聚焦:实现模糊到清晰的无形突破
美术教学重难点在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中举足轻重。因此,化解和突破学生美术学习的重难点,是美术教学得以深化的先决条件。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媒体的限制,许多美好的教学设想很难演变为现实。在信息技术视域中,一切皆有可能,信息技术往往能“变不可能为可能”,将繁杂的美术素材、理想的教学预设处理得当,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从模糊到清晰。如对于某些美术意会性知识、缄默性知识,教师花费再多的口舌也无济于事,而借助信息技术将局部细节放大,将某些内容直观显现,则能突破美术教学的瓶颈、障碍,学生看一遍就能获得理解、感悟。
例如教学苏少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的《身边的物品》,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物体的造型与明暗。在教学中,物体明暗变化规律诸如暗面、灰面、亮面、明暗交界线的对比是很难讲清楚的,因为它们之间的对比、界说都是相对的。但是借助信息技术,则能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既能体验到物品的外形轮廓、特征动态,也能清晰地把握对象的内在结构。通过变化线的粗、细、虚、实、刚、柔、深、浅等,来表现物品的透视、空间关系以及质感。借助信息技术,学生能够掌握素描写生的本质。所谓“素描写生”,就是用单色工具在“二维”平面画纸上,摹写客观物体“三维”空间的绘画方法。其具体表现为三大要素,即“形体”“明暗”“空间”。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形状单一、色彩简单的近似于几何形体的物体作为对象,逐步过渡到复杂的物体,如竹编器、玻璃器皿、毛皮等。这样,学生对素描的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学难点得到无形突破。
四、延伸:实现知识到素养的无声生长
所谓“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从美术知识到创作能力,从创作能力到美术素养,体现的是美术教学的不同境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我经常借助信息技术,着眼学生美术学习可持续性发展,扩大教学容量,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益。
如教学苏少版七年级下册《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投影,学生欣赏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西斯庭圣母》《圣礼的辩论》,大卫的《马拉之死》以及凡·高、毕加索的作品。教学中,我借助信息技术,放映了《毕加索与公牛》,向学生展示了毕加索从画第一头公牛到第十一次抽象画公牛的诞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毕加索一次次提炼,最后只剩下寥寥几根线条,却精炼地表现了公牛的形与神。通过这样的观看,学生对大师的立体抽象画不再敢轻慢了,而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作品。有学生说,从图中可以想象出公牛的角很坚硬;有学生说,从图上可以看出公牛的鼻孔很大,似乎正喷着粗气;有学生说,公牛的眼睛很大……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学会了鉴赏,学会了审视与批判。这样从看似简单的图上读出深意的过程正是学生美术素养无声生长的过程。
结 语
信息无极限。在美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当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功能,以便让信息技术成为美术教学的“点睛之笔”。要避免以媒体展示代替学生美术思考、探究、创作的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功能,能够让信息技术成为美术教学的“利器”,进而构筑美术教学之“道”。
[1] 狄晓洁.初中美术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路径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6).
[2] 张蔚霞.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7(1).
[3] 李雪莲.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4(1).
朱小晖,1977年11月出生,男,江苏如皋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