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石激水 层澜迭生
——思想政治课提问艺术

2017-02-16

名师在线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一堂课政治课思维

何 宇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江苏苏州 215300)

一石激水 层澜迭生
——思想政治课提问艺术

何 宇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江苏苏州 215300)

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质疑问难,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思想政治课的提问艺术。

提问艺术;设疑的“度”;疑问时机;提问时效

引 言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知识通过思考、探究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只能在不断的反思和追问中升华。在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使学生大脑里经常装着疑问、带着疑问去探究,就能激发他们学习、思考的兴趣,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如果不顾客观事实,随意提问,往往适得其反。因此,课堂提问应注重实效、科学合理。我认为,课堂提问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设疑的“度”

教师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即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设疑时要避免“疑而不难”或“疑过于难”。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和夸美纽斯倡导的“能力适应性原则”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那种“是不是”“对不对”的设疑,学生一看书本甚至不加思考就能找到现成答案,当然不能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目的。

反之,设疑过于复杂深奥,学生又会闻疑却步,无所适从,必然无法叩开他们思维的大门,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提问首先要把握好设疑的“度”,做到难易适中,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经过努力找到答案,在思考和探究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二、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设问的时机选择直接关系着启发的效果。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疑点,巧妙地提出疑问,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那么,在何处设问效果较好呢?

1.在导入新课时

讲新课时,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这样较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为上好一堂课创造条件,开启一课的“凤头”。

如在讲授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神奇的货币》一课时,我先展示了关于金钱的一些观点,诸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钱能使鬼推磨”“钱有两戈,伤尽古今人品”“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等,然后请学生结合观点谈看法。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观点各异。这时我抛出问题:什么是货币?货币神奇的面纱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本质?问题还没说完,学生已经开始浏览课本寻找答案,课堂教学顺利展开。

2.在学生迷惑不解时,在知识的转折处

在讲授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课时,按照教材的设计思路,在带领学生了解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地位、作用以及国家对它们的态度后,我提出疑问:“我国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的发展会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此时设疑,在平静中掀起波澜,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思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处于疲软状态。这时,可以在知识转折处提问,吸引学生注意,紧紧抓住他们的思维脉络,完成教学过渡与升华。

例如,“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为什么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在努力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实践既然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那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读书学习?”类似的问题能改变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帮助他们开拓思路,在课堂教学过程起到一个“猪肚”的作用。

3.在课堂结束时

在一堂课结束时,教师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小结,同时铺垫下一堂课的学习。此时既可用设疑提问巩固新课,又可精心设置悬念,激发他们去解开疑底,为下一节课创设条件,画龙点睛,形成一堂课的 “豹尾”。

在结束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的学习后,我提出问题:“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那么,国家收入的分配又是如何进行的?”学生赶紧翻书,有同学讲出“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我对他的答案表示肯定,并进一步点明,这些是第八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积极预习。我提出的这一问题,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指明了第七课与第八课的区别,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把握好提问的实效。

1.把握“留白”艺术

如果只为课堂热闹,提问过于简单,就无法吸引学生。如果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提问,也不给思考的时间就请他们回答,学生答不出来,导致“冷场”,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教学。因此,教师要多提一些关键性的、切中要害的问题,同时,留下思考时间,不能让学生毫无心理准备。一般来讲,提问前教师应该先有语言或行为上的表示,然后提出问题,接下来让学生思考,等思维打开后再请学生回答。

2.增强问题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教师在提问前,应仔细想想:这个问题我想要什么答案?学生会怎样答?为什么会这样答?如果答案不是我想要的,那我应该怎样进行引导?为达到预期目的,教师最好在问题中有所预设,暗示学生从什么角度思考,这样就比较容易平衡师生节奏。

在教授苏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五课第二框《做个诚实的人》时,为了总结出“做诚实的人,必须对人守信”这一结论,我先播放了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在考上研究生后为兑现承诺毅然回山区支教的视频,然后开始提问。在第一遍讲授时,我问道:“徐本禹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好几个学生都说“我们要多为社会奉献爱心”,而我希望的答案是“我们要做个诚实的人,要对人守信”。在另外一个班级讲时,我这样问:“面对自己曾经的诺言,徐本禹的选择教会我们一个怎样的做人道理?”学生脱口而出:“对人要守信。”对比两次提问,不难发现:第一次提问,学生的答案也很有道理,但不是我想要的答案,出现偏差的原因是我没有暗示角度;第二次提问,我用“面对自己曾经的诺言”这句话提示了学生思路,他们的答案自然在预料之中了。

3.问题要合乎思维的逻辑性

教师提问时,一般应该按照类似“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这样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一环扣一环。同时,教师也应简练、清晰地给出问题。如果一句话反复解释,甚至由一句话联想到其他问题,然后滔滔不绝、东拉西扯,这样反而让学生抓不住重点。

4.切忌对学生进行惩罚性提问

当有学生违反纪律,上课开小差时,有的老师可能会提一些难题来刁难学生。这种方法不但教育不了学生,还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师生感情,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这门课失去兴趣。因此,切忌以提问来惩罚学生,而应力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融洽的课堂气氛。

结 语

教师的精心设问、循循善诱加上学生的认真思考、主动探究,是教学取得成效的基础和前提。也可以说,课堂提问是联系教与学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的重要手段,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出现的某些矛盾的一把“钥匙”。作为政治老师,我们应正确地利用提问技巧,以更好提高课堂教学时效。

[1] 毛锡康.从一堂公开课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设问[J].基础教育研究,2015(3):31-32.

何宇,1982年生,女,湖北十堰人,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教师,市教学能手,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一堂课政治课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申庆玉:处处留心,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无限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怎样写好“一堂课”?
巧设导入,精彩课堂——浅析政治课导入的几点见解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如何上好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