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几点建议

2017-02-15王波管芳景

现代交际 2016年20期
关键词:服务能力社会服务高职院校

王波++管芳景

[摘要]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开展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为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搭建“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服务运行机制,组建“双师型”科研团队,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81-02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校长范·海斯指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组成部分之一的高职院校,同样承担着社会服务职能。近两年来,随着高考人数的大幅减少,生源逐年下降,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必须参与社会服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校自身的社会声誉,扩大影响力,切实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的研究以及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等功能,如人才服务、培训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文化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之外,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科研水平,以各种形式和途径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经常性、具体性、服务性的活动。本文所涉及的社会服务属狭义的社会服务。高职院校提供的人才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等都具有明显的专业性,专业是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密切联系的桥梁,所以说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就是指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是促进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可以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下面将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阐述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开展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和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真正实现社会服务价值。

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高校要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都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进行考核。在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中,特别强调高职院校要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社会服务。在“互联网+”新时期下,计算机类专业迎来了专业发展的大好局面,更要顺应这个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最紧密的教育之一,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高职院校通过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所需的专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支持。高职院校除了向区域和行业提供人才培养与培训外,还承担着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提供技术创新、咨询、推广和服务,并担负起技术服务中心的职能,传承、传播和辐射先进文化的功能。随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区域经济转型过程中,对计算机的需求日益迫切,计算机类专业服务社会愈发重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在政策、经费、设备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这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学的专业和专业水平是否符合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职业岗位需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字是大数据、云服务、物联网和移动APP等,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设置新的专业,如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使新专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找准社会服务定位。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只有通过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能实现以贡献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否则就失去了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三、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高职院校适应经济发展转变的需要,开展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前提是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社会服务观。在市场经济时代,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及时更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主动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联系,构建定期汇报沟通机制,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技术服务活动,争取获得政府的支持。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不应局限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上课、实训室做科研,应牢牢抓住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良好趋势,转变观念,树立起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走出“象牙塔”,发挥服务的主动性,增强服务能力,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二)搭建“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平台

许多高职教师转变观念,为服务社会做好了准备,但是不知道为谁服务,怎么服务。中小型信息技术类企业能找到所在领域的业务发展方向,但受限于企业自身的人力成本和技术实力。校企合作为双方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通道,但是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学校和企业虽然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实现服务社会,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搭建“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建立由政府、主管行业、合作企业、社区以及学校等合作方组成的“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作为协同创新平台的主体和受益者,应发挥主动作用,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有效的合作和对接机制,赢得政府主管部门的信赖,提请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政策的支持和经费的资助,保障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渠道畅通和工作正常化,使体制改革落到实处。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校企双方人员互相聘用或兼职,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校企合作联盟” 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形成校企合作体的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体制机制,发挥联盟成员各自优势,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安排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校企合作联盟”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共同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学生就业,并付诸实施。

(三)构建服务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要真正履行好社会服务职能,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的相关运行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从事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一是成立社会服务工作专门机构,将学院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定位服务领域,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实现社会服务的最大化。二是高职院校应制定教师服务社会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在政策、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将参加社会服务的成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工资福利、职务聘任、出国进修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对教师帮助企业进行技术研究、技术升级、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作为评价和考核重要指标。

(四)组建“双师型”科研团队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社会服务质量,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仅是纯学者型,而是“双师型”,要“能文能武”。不仅要有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能力,还要有类似工程师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协同创新平台,在企业中建立“驻企业工作站”,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与同行的技术专家、企业家沟通交流,联合承担行业、企业关键技术的项目开发。计算机专业教师通过参与工程实践,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更重要的是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特点和发展趋势有了清晰的了解,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物联网技术、手机App开发等课程,适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把信息技术类企业用人的职业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模式除基本的社会服务模式外,主要有职教集团模式、社区学院模式、创业教育服务模式等。高职院校应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式下,从学校自身专业的特色出发,结合区域环境和产业转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园内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或大学科技园,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成立工作室或组建校办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为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为学校开展服务,进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履行高职院校的职能。在“互联网+”的新时期,计算机类专业的师生应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农业、制造业、交通、消费生活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的新时期,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迫在眉睫,它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建设任务,需要从内部、外部制度和机制建设着手,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特点,与地方政府、与区域行业企业建立“政行企校”“四位一体、四方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使计算机类专业与行业及社會发展密切联系,以此来提高“双师型”科研团队素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着力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实现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S].教高[2000]2号.

[2]雷久相.高职院校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4):66-69

[3]方美君.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1):77-80

[4]缪宁陵.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实践与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44-46.

[5]贺修炎,欧阳培城.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探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J].辽宁高职学报,2007(08):4-6.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服务能力社会服务高职院校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探讨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综合服务能力探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关于加强党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