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理论创新与海南特区建设研究

2017-02-15陈昕

现代交际 2016年20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研究

陈昕

[摘要]党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引我国社会实践的理论成果。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从创办之初的实践探索,到国际旅游岛的升级发展,无不折射着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紧密关联的互动中不断提炼升华的轨迹。面对当前“四个全面”“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深入研究中国海南这个唯一的省级特区,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关键词]理论创新 海南建设 研究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003-02

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是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的理论成果,它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要求,凝结着党和人民的不懈探索和理性追求。可以说,每一次党在理论上的重大发现,都将推动区域经济和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海南省作为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大特区,以它25年多的风雨历程,证明了党的理论创新是推动海南特区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改革开放理论孕育了海南岛变革

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变革,改革开放理论改写了海南命运。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孤立、封锁中国,使新中国未能参与国际化大生产,长期处于半封闭的落后的阶段。特别是经过十年的动乱,我国生产力极度萎缩,多领域出现人才断层、技术断层、管理断层的现象。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经济不但没有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拉开了距离。而一些原本并不发达的新加坡、泰国、台湾等经济体,都跨入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可是中国却仍然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有过留学经历的邓小平,特别是对二战后经济得到迅速恢复的日本感触很深。他认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搞现代化建设,如果不借助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很难的。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但实际收效并不明显。急需有典型引路、示范带头。

1979年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广东省委在汇报工作时提出设想,在蛇口创办“出口加工区”的建议,引发了邓小平创办经济特区的思路。1980年中央首次将珠海、深圳、厦门、汕头这四个地区认定为经济特区。党中央看到深圳、珠海等这些地区原本很落后,通过办特区迅速地发展起来,以此类推,像海南岛这样落后的地区,也是可以通过办特区的途径发展起来的。在深圳、珠海等四个功能特区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中央进一步将海南这个仅次于台湾的第二大岛,作为深化改革开放、拓展特区成效的“典型”“试范”,于1988年在此建省办特区,成为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之后的又一个大特区。从此,海南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迈出了探索—实践—再实践的时代步伐。

二、历史赋予大特区不断探索实践

1988年,海南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省和最大的特区。从此肩负起了改革开放路径和建设大特区的双重任务。面对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现状,海南省第一届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大特区就是要实行市场经济”“放胆发展生产力”,并将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境外人员、外汇、货物进出自由的各项具体政策上,明确提出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相继推出一系列极其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改革举措。于1988年率先对政府机制设置层次进行了改革,以精简施政、取消中间环节为举措,改革实施省直管市县的直线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框架,推进粮食和生产资料价格市场化改革,建立洋浦经济开发区等,从而掀起了开发海南的热潮,吸引了海内外,特别是引起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高度关注,也引来国内十万才子下海南的浪潮。1992年,海南省特区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和十四大召开后对房地产政策的放开,在没有实业支撑的海南,创造了在本地开发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1992、1993连续两年,海南经济增长高达40.2%和20.9%,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海南經济特区的第一个发展目标。

然而,在这高速发展的背后却酝酿着一场巨大的挑战。在中央政策调整之下,海南房地产泡沫迅速暴露,导致海南特区经济跌入低谷。大起大落的经济,使刚刚起步的特区建设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建设特区、发展特区的士气遭受打击。在沉痛的教训面前,海南人民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实业是实现特区经济持续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海南实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出自己的优势来,而在此过程中体制机制的创新也同样不可少。那么如何推进特区改革开放,怎样解决开发建设中的问题,探索出真正适合海南发展的道路,这已成为海南人无法回避的主要问题。在实践探索中,于1996年作出“把海南建设成我国新型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的决定,即初期的“一省两地”战略:以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旅游业作为海南支柱产业,构建新兴工业、热带农业与热带旅游三足鼎立的产业构架。至此,初步形成了符合海南自身发展的道路。海南经济开始从低谷逐步进入恢复性阶段。

三、绿色目标规范大特区产业升级优化

外引内联,抢抓机遇。在持续推进“一省两地”战略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倾力实施“大企业进驻、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方略,特别是“生态立省”的战略提出,进一步丰富特区之“特”的独具优势。产业战略目标明确,调整方向清晰,特区经济逐步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2001年江泽民在考察海南重点产业时指明,要利用好海南独有的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源,以生态优势为立省之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向国际旅游岛看齐。为此,海南在继续探索实施“一省两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新的建设战略——“生态立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历经四年时间,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突破、质的飞跃。经济发展形势也由之前的恢复增长型转变为现今的稳定发展型,全年生产总值平均增长了8.6个百分点,跃居平均水平之上已持续四年,局势由被动变主动,产业结构也首次冠上了“海南特色”。随着主要项目的陆续投产,海南特区的工业化也有了飞跃。在资源和体制优势的共同作用下,对于国内外具有战略性的投资积极吸取,已陆续建设800万吨炼油、100万吨木浆、60万吨甲醇、15万台发动机等一批大项目,从而将长期以来的工业短板有力地拉长,工业结构明显得到优化,经济实力得以增强。抓住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国企改革机会,通过参股、控股、增股、扩股等机制方法,引进了华电、国电、中海油、中石化、一汽等一批战略投资者。同时创新机制,推进地方国企改革,积极引导国有大企业参与海南国企改革,利用参股重组等方法,有效地盘活了存量、放大了增量。在引进项目中严格控制污染项目,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几年来,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在航权开放试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大,文明生态村建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财政收入较国内省市低的背景下,海南义务教育优先于我国其他地区,率先免除了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完成了“小财政、办大事”的既定目标。

四、科学发展观提升大特区战略定位

20多年来,海南特区在探索中,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到“一省两地”“生态立省”“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实施,既是战略提升,也是格局放大的过程。国际旅游岛战略思路,来自于科学发展观,也来自于海南实际,是科学发展观与海南岛的结合,是“一省两地”战略的提升。2006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海南要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和机制。”2008年,海南特区面临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发展步伐的关键时候,胡锦涛亲临海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充分肯定海南省建省办特区以来的成绩后,希望海南着力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几年来,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重点、统筹全面,以扎实推进“国际旅游岛”创建为目标,积极实施与国际接轨举措,弥补硬件短板、提炼民族文化、完善新政法规、与国际“惯例”对标。优化区片功能,经济结构取得重要进展。2002年到2007年全省工业年均总值10.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5.6%,经济由恢复性增长向平稳性发展转变。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惠及下,城乡统筹工作取得了质的改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提高。但总体来看,海南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海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仍显滞后,全省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战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增长方式粗放,公共事业历史欠账较多,需要在改革和发展中尽快解决。

五、“五大观念”引领海南特区持续发展

理念指引行动,发展的理念是实践的指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对海南这个经济基础薄弱的省份来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海南正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所以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很重要,如“多轨合一”“先上车、后买票”等新规新政。另外,针对国际旅游岛建设要尽快启动国际旅游岛立法程序,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普法,推进区域社会文明化新进程;细化生态保护法,以法律来约束在岛人员影响和破坏自然资源行为。

协调是保证海南旅游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它包括岛屿开发、功能分布、城乡协调、景点规划等等。首先要遵守先规划、后开发,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规划是海南岛的红线,绿色是海南人的饭碗。所以维护绿色是法规制度的基本功能,是刚性要求,不容任何理由砸这个饭碗。开放式特区的基本功能,更是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医疗、养老等问题的主要办法。总之,我们要以辩证唯物的观点深刻认识、领会这五大观点的内涵,使其融会贯穿于我们的每一项工作中。

综上所述,党的理论创新,对海南特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实践的过程又会反馈于党的政策理论。创新对于海南人来说,不是个陌生概念。20多年的特区变革与发展,无不伴随着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但将党的理论创新转化为地方的、区域的实践,最重要的是能和本地区、本区域的实际相结合,走出创新发展之路,走出符合自己的路。海南经济特区从落后到兴盛就是鲜活的事例,这种改革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事例,不仅用于当下,更会传承于海南岛发展变迁的宏伟大业中。

【参考文献】

[1]张瑞才,范建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楊立新.先进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四个关键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5(06).

[3]周萍.发展与创新海南区域文化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J].新东方,2009(10).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