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教学策略
2017-02-15李培芳叶建云
李培芳 叶建云
一、有效设问与置疑,引发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教师设计练习:有两根小棒,长度分别是5厘米与9厘米,再搭配上一根多长的小棒就一定能首尾相连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了一个可以拉动的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5厘米与9厘米,第三条边可以随着顶点的拉动不断变化它的长度)
师:先想象,第三边能不能是4厘米?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 5+4=9,两边的和没有大于第三边,围不成三角形。
师:如果让第三边变成4厘米,会怎样?
生:会成一条直线。(教师演示将第三边变成4厘米的情况)
师:这个时候,只要第三边的长度变——(长),就能围成三角形。你们觉得要变长多少才能围成三角形?
生:一点点。
生:1微米。
生:0.00001微米。(演示:第三边多一点点变成的一个很“扁”的三角形)
师:第三边变得更长一点能形成三角形吗?
生:当然更能形成三角形。
师:第三边能无限地长吗?
生:不能无限地长。
生:不能超过14厘米。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在4厘米与14厘米之间,同时可以无限地接近4厘米与14厘米,但是不能变成4厘米与14厘米。如果第三边变成4厘米与14厘米时,三角形便不复存在,它将成为一条直线。“先想象,第三边能不能是4厘米?”“如果让第三边变成4厘米,会怎样?”“第三边变得更长一点能形成三角形吗?”教师有效的、渐近式的设问,不断地将学生心理的平衡状态打破,使学生在自然的学习过程中激活了数学思维,从中展开了有条理的思考。
二、尝试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1.尝试分析与归纳,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在学生发现“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之后,教师是这样开展教学的:
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大家的发现。不过,这一个发现,还得加上一个问号(板书“?”),因为只是这几个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别的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吗?
生:要验证。
师:咱们班有多少人?(55人)要是有55个三角形来验证就好了?有办法吗?
生:每一个同学都画一个三角形来验证。
师:你真会想办法,就按你说的办!每一个同学在作业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量出它三条边的长度,再算一算,开始!(学生操作)
师:同学们,刚才在验证中,你画的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吗?
生:是的。
师:这样,咱们画的这55个三角形都有一样的性质,是不是就能说明所有的三角形都有这样的性质呢?问号能擦掉吗?
生:还是不能,因为画到100个、1000个有可能就会出现反例。
师:咱们可以通过分类讨论的方法来验证。大家知道,三角形画得再多也就三类,即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在同学们的验证中这三类三角形都有这样的性质,这样三角形的所有类型都有这样的性质,我们就可以相信这条结论是成立的。这个问号现在就可以擦掉,换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
在这里,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后面的“?”到“。”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分析与归纳的学习与领悟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跨越式发展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将积极的“数学思考”融入其中,学得生动、主动、深入。
2.巧用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教学《克、千克、吨》时,学生完成的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小明的体重是30()。参考答案:A.克;B.千克;C.吨。教师本以为这一道题学生会全对,没想到,居然有不少学生选择第1个答案“克”或第3个答案“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除了因为对这三个质量单位“建构”得还不够好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完成时学生没有联系实际加以理解。为此,教师到市场去挑选了一大一小两个鸡蛋,做了一个课件(5辆货车,每辆车身标明“载重:6吨”),开始了特殊的类比与猜测的教学过程:
师:我们不仅要做学习的小能手,还要做生活的小能手。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猜得最准确?
教师边说边从抽屉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较大的那个鸡蛋,问:这个鸡蛋大约有多重?
生:这个鸡蛋大约重50克。(因为教材中有,所以学生还记得较清楚)
教师又从抽屉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较小的那个鸡蛋,问:那这个鸡蛋大约有多重?
学生意见不一,有的说约重40克,有的说约重30克。
师:老师昨天特意去市场挑了半天才找到这个宝贝鸡蛋呢!老师已称过,大约重30克。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不错。下面,老师继续考考大家,有一个运货车队(边说边投影显示课件:5辆货车,每辆车身标明“载重:6吨”),一次能运多少东西?
学生快速地回答:30吨。
师:非常正确!看来大家还真是考试高手呢。(学生显露得意之色)
师:可是,昨天晚上,不少同学把老师吓了一大跳呢!请看(教师边出示学生所做的选择题,边展示较小的那个鸡蛋),有这么轻的人吗?(学生大笑)
师:再请看,也有同学选择“小明的体重是30吨”,那可要5辆货车才能拉得动的,有这样的人吗?(学生再次大笑)
师:感谢选择“克”和“吨”的同学,为大家带来了笑声。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谢谢他们!
这一教学过程,教师将学生错误的学习资源,巧用类比与猜测,在充盈民主的教学氛围里,在学生和谐的笑声中,学生对“克”和“吨”的认识是立体的、生动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生动、科学建构,在动态建构过程中切实发展了学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体悟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和证明,扎实有效地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突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预测与检验:让学生从自备的各类三角形中,随意取出一个,当场量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老师马上报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让学生检验是否正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老师是怎么样知道的?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解释与推断:思考、讨论,怎么样才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法(把各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可能会有微小的误差,但都是在180度左右)和剪拼法(将三个角剪下或撕下,然后将顶点对在一起,连成一个平角)得出结论。
证明与深化: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特点呢?如果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内角和会怎样?如果把两个小三角形合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又会是怎样呢?
这样,教学将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合理的解释、推断和证明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全方位地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尝试证明,使学习更具魅力与活力,使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