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几点思考
2017-02-15徐君玲
徐君玲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浙江台州 317203)
引 言
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观察,并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迄今为止,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已有了令人惊叹的成就,而这些成就全部来自于科学家对一切事物的细致观察与深入研究。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对其往后的学习生活与钻研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的事物、认识周围的环境四个部分组成的一门学科,其将带领学生以不一样的视角去探索世界、发现世界、了解世界。本文将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主要探讨内容,并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建议,仅供参考。
一、通过启发性问题提高学生科学观察的目的性
冯惠英教师曾说:“让学生去观察之前,需要明确告知其观察的主体是什么、怎样进行观察、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也就是说,观察的目的要明确。教师可在开展观察活动之前,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为接下来的观察活动做预热和准备,最主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目的性。
比如在学习《大树》这一课时,部分教师会让学生对大树进行观察,但并未告知学生要观察什么。待教师提问学生都观察到了什么时,学生均回答“大树有很多叶子、很高”等显而易见的特征,缺乏细致性。若教师能够在开展观察活动之前,告诉学生本课需要对大树的表皮、粗细、树叶疏密程度进行观察,则观察的目的性以及细致性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学生也能针对某一个发现展开思考。
再比如学习《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时,教师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等量同温的热水,一杯用冷玻璃片覆盖,另一杯用烧热的玻璃片覆盖,然后提出问题:“两块不同温度的玻璃片下会发生一样的变化吗?如果不一样,那差别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学生则会给予玻璃片较高的关注度而不是去关注玻璃杯内的水。学生经过观察后得知,冷玻璃片下有较多的小水珠,而热玻璃片下则没有小水珠的产生,学生可通过自己的观察展开思考与讨论,为何热玻璃片下没有小水珠生成。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前后统一,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其对于解决问题的专注度。因此,教师的启发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目的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通过规范化演示提高学生科学观察的严谨性
在进行新实验的学习时,教师要为学生进行实验的演示,以达到引路示范的作用,提高学生自行实验时的准确性与成功概率。因此,教师的实验演示显得尤为重要,其会成为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第一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独立操作时的步骤。所以,教师必须遵循严谨、准确、动作到位的演示要求,以便学生能对新知识有更好、更全面的了解。对于实验仪器的注意事项与操作要求,教师要时刻铭记于心,以便及时纠正自己与学生的错误。
例如在进行天平的使用时,要将天平放置在水平的位置上,不能在凹凸不平的地方进行称量,游码移至零刻度处,再次检查天平是否平衡,将需要称量的物品放置在左盘上,右盘则放置砝码。值得注意的是,砝码要用镊子夹取,从大到小依次增加,在缓慢移动游码的过程中查看天平是否平衡。如果应用天平给相同体积的清水和盐水进行称重时,一定要先进行烧杯的称量,以便在得出最后结果后减掉烧杯的重量。在给烧杯导入药品时,正确的操作步骤为:先计算出药品的比例,再沿着玻璃棒缓慢倒入烧杯内;使用试管夹夹试管时,要从下往上夹,并停留在试管底部以上2/3的距离上;在使用滴管时,拇指与食指进行胶头的挤压,而中指与无名指则要夹住滴管的玻璃部分,以便使滴加液体的用量更为准确。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禁止教师使用“大约”“差不多”“应该”“或许”等带有不确定含义的词语,这会降低操作的严谨性与专业性,使学生的观察出现误差,也给学生带去不规范的操作演示。
三、通过多维度比较提高学生科学观察的深刻性
大多数事物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表面特征外,还具有较为深刻的内在含义,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则需要提高观察事物的深刻性。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了解物体本质,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观察对象中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寻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每一点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多维度地进行对比,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深刻性。
例如在进行蚂蚁身体的观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蝗虫、蜗牛、蟋蟀、蚂蚁等动物一同进行观察,从而得知蝗虫、蟋蟀、蚂蚁三者的身体构造较为相似,可归为同类动物。经过不断的对比观察,学生能够总结出昆虫动物的基本特点,并脱离了蚂蚁有几条腿、脑袋形状等肤浅的认知。又如在学习《摆的研究》这一课时,教师需要事先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支架、不同材料同体积的摆锤、若干不同长度的线),依据摆锤材料以及线段长度的不同制作出若干个摆,并在学生的帮忙下开始摆动这些摆,摆动时间为15秒。在观察摆锤摆动的过程中,教师可提问学生:“为什么有的摆幅度很大,摆得也很快,而有的幅度小又很慢呢?”学生通过观察与研究得出“摆的快慢可能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的快慢可能与摆锤重量有关”“摆的快慢可能与摆幅大小有关”等猜测。当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教师便可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以加深观察的深刻性。
四、通过引导学生多感官探究提高其科学观察的全面性
当学生运用到多种感官来进行观察活动时,其观察的全面性就得到了提高。若学生仅使用单一的感官进行观察,则会遗漏较多的细节,其所捕捉到的线索也是杂乱缺失的,从而影响其最终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在学习《水》这一内容时,要求学生认识和掌握水的特点。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发挥,期间进行指导和引导,下课前十分钟进行观察结果的总结。部分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认为水的特点就是无色、无味、无状,因而应用单一的感官去观察水,也就是单纯地使用眼睛去观察水的特点。而另一部分学生,抛开已有的认知,重新去认识水,并运用自己的多个感官进行观察。这部分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多个感官的观察得出以下不同的结论:
(1)水可以发出声音,只要运用得当可成为实用的乐器;
(2)水能够渗透进土地,滋润枯萎的植物;
(3)只要给水添加不同的材料,水也能够有五彩缤纷的颜色和不同的味道。
因此,在进行观察实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应用多个感官来进行观察、探索,告知学生换掉常规的观察方式,你会发现事物不一样的美。
结 语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探究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观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探究活动的质量和成败。要想学生有较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从提高观察的目的性、严谨性、深刻性、全面性四个方面出发,给学生制订更为全面的教学计划,帮助其成为一个热爱观察与探究的优秀人才。
[1]项贤良.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初探[J].文教资料,2006(03).
[2]刘铭.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J].科学课,2004(06).
[3]秦佩娟.浅谈科学教育中如何让学生亲历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