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自主型班会的研究
2017-02-15朱霞云
朱霞云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广东广州 510700)
引 言
班会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解班会现状,我课题组依托广州市名班主任朱霞云工作室,在2014年对我区西部4校889名中学生就“班会课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当前班会感觉一般或不满意,普遍认为:班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班主任说教、唱“独角戏”为多。因此,82%的中学生有“我的班会我做主”的强烈意愿。
一、自主班会理念及实施内容
笔者在2014年担任年级长和广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期间,借助我课题组对特色班会课模式的研究平台,在我年级开展了“学生自主型班会课”的实践,旨在将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和群体参与性联系起来,探讨当今中学生在新时代下新型的自主德育模式,以提高德育的时效性。这种自主德育之所以能提高德育效能,是因为它创造了“实践共同体”。
“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由莱夫和温格于1991年在其著作《情景学习:合作的边缘性参与》中提出,是指一个诸多个体的集合,这些个体长时间地共享共同确定的实践、信念和理解。通过依托学生自主班会课的平台开展班级活动、进行德育教育,笔者期望可以使班级师生成为班级文化的传播者和缔造者。在共同体实践中,学生自主德育,组内优势互补,班级资源共享,实现学生个体自主发展。
学生自主型班会遵循了新课改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性原则,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并在班主任一定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的班会。其班会课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课前三自主(自主选题;自主分工;自主设计)→课中二自主(自主实施;自主管控)→课后一自主(自主评价)。“六大自主”将一堂班会课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生自主德育新模式。
1.课前三自主
(1)自主选题:小组可结合班级需求和存在问题自主选题,班主任提供青少年培养的24个关键词“诚信”“感恩”“责任”等以供参考。
(2)自主分工:组长负责组内任务分工,包括资料收集、PPT制作、视频拍摄、主持稿撰写等。
(3)自主设计: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小组自主完成班会课教学设计,采用辩论赛、演讲比赛、小品表演等多样化表现形式。
2.课中二自主
(1)自主实施:由学生遵照教学设计,自主实施完成班会课活动任务。
(2)自主管控:学生自主管控课堂。班会进行过程中,如遇突发状况,由学生自主解决。
3.课后一自主
自主评价:班会课最后5分钟班主任进行点评,同时,学生发放自行设计的评价表进行自主评价。会后,小组将班会花絮制作成海报或剪辑成视频进行展示,班级期末进行评奖。设立奖项有:最佳主持人、最佳小组、最佳创意奖等。
二、学生自主型班会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学生自主型班会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原则,为学生创造了在活动中自我教育的机会。在学生自主型班会中,教师不再是教育的主宰者,而是指导者;学生成为班会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感召者。学生自主型班会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提升了德育成效。
以笔者的班级为例,在走马上任时,笔者发现班级学生不活跃,课堂气氛很沉闷。后来,笔者开展了学生自主型班会活动,发现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且每次班会师生都能收获意外的惊喜:看似冷傲的小林其实很呆萌可爱,小品表演绘声绘色;看似文静内敛的小岑其实一点不逊色,他是地道的说唱高手;看似傻傻的小梁其实一点不傻,他是组装研发航模飞机的“高科人才”。渐渐地,班级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升。
2016年我课题组对自主班会的实施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主型班会反应良好,满意度高,他们普遍认为:“班会课生动有趣、改变了班级精神面貌、增强了小组和班级凝聚力。”“自主班会给予了每个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成为班级真正的主人。”
三、自主型班会常见问题
教育研究应该是一个教育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型班会开展过程中,我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并组织和观摩了多节自主班会课,同时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缺乏教师指导、学生过于自主
有的班主任在学生自主班会时过度放权学生,没有对班会内容进行审核,导致其主题偏差,未能达成预定的教育目标。如:某班召开了一次主题为“青涩的回忆”的班会,目的是引导学生正视学业、拒绝早恋。班会过程中插播了一段学生自编、自导的视频,讲述的是一对学生情侣意识到恋爱对学业的影响之后幡然醒悟、断然分手的故事。这个颇像青春偶像剧的视频画面很唯美,但多是俩人在校内秀恩爱的镜头。全剧长15分钟,前10分钟是恋爱篇,后5分钟是分手篇。不可否认,娴熟的拍摄技法和精美的视频制作尽显学生的才能,但是,由于班主任过分放权,学生过于自主、过度宣扬了爱情故事,反而削弱了主题班会的教育作用。
2.缺乏合理分工、削弱参与积极性
学生自主型班会的成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若缺乏合理的分工,小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将会被大大地削弱。观摩课上,难免会见到这样一幕:承办班会的小组,其成员在班会课上表现各异,有的同学能说会道,才华横溢,在班会课上出镜率极高,从头到尾忙得不亦乐乎;但有的同学却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整节班会课都只是站在教室后面或旁边溜达。他们是被忽略的弱势群体,还是自命不凡、桀骜不羁的“江湖墨客”?这些同学参与度不高,是缺乏自信、性格内敛,还是因能力所限被置于任务外?对于此类学生,该如何去引导、发挥其个人所长?这是自主班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3.缺乏缜密构思、挖掘深度不够
组织者在自主班会策划时若缺乏前瞻性的目光和缜密的构思,则会令班会思想内容空泛而陷入僵局。如笔者曾经观摩过一节“卫生教育”为主题的自主班会,主持人在播放了学生自编自导的视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宣传片后,带大家进入了“谈一谈、议一议”环节,让大家围绕“怎样做才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进行3分钟小组讨论,然后让同学自由发言,大多同学冲口而出的答案都是:“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因为回答多无新意,有些冷场,主持人有些尴尬,匆忙转向了下一个环节。造成其尴尬局面的原因是由于组织者在设计时缺乏缜密构思,对问题的原因挖掘深度不够,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细节。如果主持人能引导大家从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生理卫生和公共卫生等方面详谈其重要性并分组讨论,那么“谈一谈、议一议”环节便能通过多维度地层级构建议题框架,挖掘议题深度,拓展议题广度,从而达成学生自主德育的良好成效。
四、引导对策
1.教师引领,放权适度
对班主任而言,敏锐的职业嗅觉和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班会课是德育教育的阵地,绝不可以为消极的负能量提供温床,否则便是对不良思想意识的默许和纵容。学生自主型班会虽然由学生自主,但班主任并非可以撒手不管。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少了班主任正确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偏离正确的认知轨道。因此,为保证自主班会思想的纯洁性,班主任应事先审核自主班会的台词、视频、剧本等,给出合理化的建议。同时,班主任要把握好最后五分钟点评的时机,即便班会过程中有不可控因素发生,这宝贵的五分钟亦是班主任“拨乱反正”的好时机。
2.分工明确,人尽其才
参与的积极性是班会课有效达成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对于班会课上无所事事的学生,班主任应注意引导,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同时需加强小组培训,提升组长的工作能力,使组长学会根据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能力大小、喜好差异分配适合的角色,做到小组内分工合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另外,合理的分组也是自主班会成功的重要保证,学生自主型班会应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分组,即根据小组内各成员的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合理搭配组合,以便小组内能优势互补,也便于组间开展公平的竞争。
3.缜密构思,挖掘深度
一次成功的自主班会要求思想内涵要有深度,因此,承办小组要注重对议题内涵深度的挖掘和对广度的引导,如:就讨论环节而言,堂上匆匆而过的三两分钟讨论明显是不够的,大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面上,思维的广度还未能打开,需要主持人机智的点拨和策划者巧妙的活动设计,给他们创造提升思维深度的广阔空间。若组织者缺乏缜密的构思,导致对问题的挖掘深度不够,则难以达成良好的教育成效。因此,一节好的自主班会课离不开精心的准备和缜密的构思。
结 语
通过三年的实践,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学生自主型班会培养了学生自主德育的能力,使得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得以增强,才能得到展现,内在潜能得到挖掘,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同时,在探讨自主德育新模式的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作为实践共同体中的一员,我们将在不断实践、探究、反思、提升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1]翁宗琮,朱霞云.城乡结合部环境下特色班会课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2016(1):124-126.
[2]江宏,王显锋.主题班会课的误区及对策[J].人民教育,2011(22):30-31.
[3]翁宗琮.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年级文化刊物建设[J].成功教育,2013(10):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