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初体验

2017-02-15

名师在线 2017年9期
关键词:园所户外活动创设

吴 春

(常州市钟楼区西林街道中心幼儿园,江苏常州 213000)

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初体验

吴 春

(常州市钟楼区西林街道中心幼儿园,江苏常州 213000)

为进一步拓展我园户外环境内涵发展之路,站在课程视角立体架构,支持幼儿与环境有效互动,本文立足四部分阐述两个问题:幼儿园户外环境如何创设?幼儿与环境如何有效互动?第一,分析现状,厘清户外环境创设诉求。第二,确立目标,明晰户外环境创设目标。第三,儿童本文,构建八大户外活动现场。第四,顺应童心,形成三大有效互动模式:空间循环模式、弹性时段模式、系列实践模式。

户外环境;互动模式;生态;整合

引 言

随着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深入推进,我园重点思考园所环境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重点从以下四部分重点阐述两个问题,幼儿园户外环境如何创设?幼儿如何与环境有效互动?

一、分析现状,厘清户外环境创设诉求

我园位于城郊接合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绿色生态的体验式户外环境的研究,探索如何依托环境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发展、园所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办园品质的逐步提升,我们发现现有的户外园所环境已不能满足幼儿自由地探究,也不能更好地使幼儿获得适宜的发展。我们需要开拓一条户外环境的内涵发展之路:站在课程视角立体架构园所户外环境,引导幼儿与环境的有效互动,彰显我园生态自然的个性魅力,促进园所可持续发展。

二、确立目标,明晰户外环境创设目标

在省市级课题的引领下,我们深入思考了环境资源对幼儿的发展促进作用:自然生态的户外活动环境,丰富、真实、低结构的操作材料是幼儿主动发展最好的支架。解读《指南》,我们更加明确:“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是幼儿最适宜的活动方式。因此,我园以“亲自然、乐体验”为核心,崇尚自然主义、朴素主义、人本主义教育观,打造质朴本真、自然融洽、开放有度的园所户外环境,以“自主”“乐活”“体验”为原则,整体架构园所可利用空间,营造清新自然的生态时空体验环境,支持幼儿以兴趣、需要为主要线索,自主选择活动场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探究的最佳方式。以此,凝练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多种模式,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共生共长,回归幼儿教育本真。

三、儿童本文,建构八大户外活动现场

我园以自然、趣味、多变、整合为关键词,整体架构幼儿园户外活动生态时空,创设8大户外活动现场:微型小树林、百变沙水池、奇趣小草坪、生态小农场、绿色百果墙、创意游戏区、幼儿园操场、共享大操场。

价值列举:在桂花、银杏、海棠等13种花树果树的微型小树林中,孩子们感知体验,寻找各种树叶、花果和种子标本;孩子们穿梭嘻戏、感受着四季的色彩和芬芳。百变沙水池,这个被多名幼教专家誉为“孩子最喜爱玩具”的大玩具池中,承载着他们无限的创造和美好的遐想“魔法城堡”“神秘地道”“昆虫的家”都是孩子们的最爱。而,被誉为西林“百科全书”的奇趣小草坪上,蜗牛、蚯蚓、小蚂蚁等小动物,葱兰、蘑菇、山茶花等微植物,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生态小农场,这里有肥沃的泥土,充足的光线,天然的露水,都为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资源,播种、管理、测量等多种探究体验活动每天这里上演。刀豆、丝瓜、牵牛花等爬藤类农作物都生长在绿色百果墙上,便于孩子们开展比较性、系列性观察活动,而右侧的攀岩墙,孩子们与植物们比试着攀爬本领。在创意游戏区,来源于小树林、小农场中的果实、石头、树皮、羽毛等自然物,还有盒子、杯子等多种低结构材料集合在20辆灵活轻便的游戏小推车上,这里就是100种创意游戏的源发地。幼儿园操场的场地布局均可满足不同年龄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需要,临近绿色百果墙面积约为2500平方的与小学共享大操场,为孩子们开展各种体育游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里面的大型体育器械、弧形车道等充满了挑战。

四、顺应童心,形成三大幼儿与环境互动模式

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模式,并达成共识:要充分发挥环境在幼儿活动中的支架作用,必须先变革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模式,经过反复摸索,在实践中形成了三种具体模式分别是:“空间循环模式”,在活动场地上变封闭为开放,强调了自由、自主;“弹性时段模式”,在行为方式上变单一为多元,凸显了乐活、体验;“系列探究模式”在活动组织上由零散成系列,彰显了生态、发展。

“空间循环模式”:多数幼儿在固定的活动场地进行单一局限的活动,限制了环境资源的流动,难以实现场地多元多维的价值利用,因此,教师引导幼儿抓住活动线索,循环利用八大户外生态体验活动区,使空间环境高效利用。

活动列举:秋收节,孩子们将小推车推至生态小农场,收割成熟的花生放入小推车箩筐;或将小推车推至微型小树林,收获树林里的各种落叶;又将花生和落叶推至创意街区,玩起了以物代物的想象游戏、买卖游戏。又或许,小推车里的树叶会来到趣味沙水池,成为“沙子城堡”中的重要人物角色;再或许,树叶又被推至班级益智区比大小,推至美工区做树叶拓印画。这一辆辆为孩子们“私人订制”的活动推车,有效打破了幼儿活动空间壁垒,悄悄变革着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模式,让活动空间追随幼儿园意愿,有效循坏。真正让“自由自主”落地生根、让“创造愉悦”闪现火花,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真正获得适宜的发展。

“弹性时段模式”:实践中,我们还关注到:固定不变的活动时间往往不能满足幼儿游戏和探索的需要,幼儿游戏的精彩时刻常常被人为中断。因此,在实践中,我们整合活动时段,减少集体活动、增自主游戏时间比重,让幼儿成为时间的主人,自主控制和调整活动时间,尽量保障幼儿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的自由自主。我们整合一日活动时段,尝试了“弹性时段模式”。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户外活动场地的自主调配问题,二是户外活动时间的大块面融合问题。比如,在上午3个小时内,每个小时均有3-4个班级在相应场地开展户外活动。年级组内教师根据当日的活动情况协调户外活动时间段,尽量保障幼儿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的自由自主。

“系列实践模式”:园内,幼儿在质朴清新的乐园里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园外,家长经常带着孩子在大自然中探索秘密,但实践内容零散不成体系。因此,项目组以季节、节气为线索梳理各项活动,形成346生态体验实践活动系列。

活动例举:春种节,大1班的孩子们收集了丝瓜、刀豆、葫芦、金铃子等多种爬藤类植物的种子,在绿色百果墙的废旧轮胎中开始了对爬藤类植物的探索之旅。3月份的天气稍冷,他们商量着用在轮胎上盖膜的方法给种子一个更加温暖的家。种子发芽后,孩子们每天细心呵护着小苗的成长,记录着叶子数量、颜色、大小的变化。不久,在西林幼大厅里,出现了针对根、茎、叶、花、果实的柱状图、同心圆、曲线图等多种观察记录表,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植物的生长变化。随着植物的生长,他们还发现了许多小秘密,比如丝瓜开出的小黄花会在太阳升起时开放,下山时闭合;扁豆刀豆的花虽然大小差不多,但是结出的豆荚却大不一样。果实成熟后,他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探究方法,量长度、比粗细、称重量,探究的创意层出不穷。在6个多月的时间里,孩子们在亲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对植物外形的系列变化,果实的生长部位,种子的不同来源,测量方法的选择运用等方面开展着系列性探究活动,感受着自然的奥秘。

结 语

在对户外环境的整体架构和对幼儿行为方式的观察解读中,我们发现:安全性、整合性是幼儿对幼儿园户外环境的基本需求,而亲自然、显生态、乐体验、促发展则是我园顺应童心、支持儿童发展的主要策略。我们将继续努力,使在园的每一名幼儿成长出童年幸福酣畅的生命姿态。

[1]李婷. 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优化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4.

吴春,1985年生,女,常州市骨干教师,幼儿园高级职称。主要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教研科工作。

猜你喜欢

园所户外活动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组织幼儿园情境式户外活动的探究
户外活动开始啦
构建园所课程文化建设与课程游戏化的新思路
幼儿园园所文化之浅析
幼儿园摇篮文化引领园所内涵发展
浅析户外活动对广播的推广价值
中国青少年户外活动意识培养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