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提问,有效当先
——以《种子的梦》为例

2017-02-15范新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冲破全诗台阶

范新生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即有效性提问),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提问是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问题是师生互动的桥梁,更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催化剂,那么怎样才能使提出的问题更有效,让问题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呢?笔者以为,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该从整篇课文的角度来谋划,应设计递进式、有层次、有节奏感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还应符合本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切合本班学生实际。

《种子的梦》是一首写于“文革”时期的诗。诗人柯岩借种子自喻,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通读全诗,不难发现“种子的梦”是希望在明年的春天里能开花结果。种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藏进土地、接受水分滋润、努力冲破土层压力、一点一滴积攒力气。而种子的梦就是诗人自己的梦,种子的理想,种子的信念,种子的奋发向上、勇敢坚强,就是诗人真实的写照。鉴于对全诗的理解,我提炼出了能贯穿全文的问题:这是一颗什么样的种子?诗歌语言精练、内容含蓄、表达隐晦,五年级学生很难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阶梯式地推进此问题,不断地引导学生从读中去发现,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感悟。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中心问题,我设计了五级台阶,层层深入,最终引领学生进入到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灵魂殿堂。

第一级台阶:学生初读诗歌,对种子有了初步感知。

第二级台阶: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句,作批注,加深对种子的理解。

第三级台阶:当学生读到“为了冲破那土层的压力,我一点一滴地积攒力气”时,引导想象,种子受到哪些压力,又是怎样冲破压力的,并指导学生读出“冲破、积攒”的力量来,让学生感悟到种子的坚强、不畏艰难。此时时机成熟,应该立即抛出问题“你觉得这是一颗什么样的种子”,学生这时的回答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级台阶:当学生读到“我思念那明媚的阳光,我思念那辽阔的大地”时,出示两组图片:一组是在辽阔的原野上,累累果实正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另一组是在冰冷的冬季,种子被埋在黑漆漆的地下,可是它一直在努力向上生长。学生看完图片,进行对比。这时再抛出问题“这又是一颗什么样的种子”,学生心中必定有了渴望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种子的模样。

第五级台阶: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十年动乱”时期,作者以及许许多多的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忍受的精神、肉体上的折磨。此时第三次抛出问题“作者自喻为一粒种子,这又是一颗什么样的种子呢”,学生自然能将种子、诗人以及那个时代联系起来,从而在学生脑海中刻画出一个坚强、坚定、坚毅的灵魂。

五级台阶,由低向高,逐步推进。从初读的铺垫,再读的理解,到问题的呈现;从通过画面的想象,有感情的朗读,图片的对比、背景的介绍,到问题的解决,如此一咏三叹,千锤百炼,让“这是一颗什么样的种子”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摒弃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等策略及技巧,以期达到课堂提问的最优化。

猜你喜欢

冲破全诗台阶
冲破『惯性』 看惯性
B站冲破圈层
王喆:温柔所及是你
劝学
冲破次元壁
革故鼎新 尘毒治理上台阶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