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螳螂捕蝉》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2017-02-15彭晓玲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言文文本课文

彭晓玲

从接触课文到最后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师对课文不断思索、反复推敲的一个过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战争”单元中的《螳螂捕蝉》一课进行反复思索和推敲后,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了解文本语言特色

《螳螂捕蝉》一课,虽然几个版本都有,但是北师大版却有点与众不同,是采用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的形式进行编排。编者的目的,更多不是在于内容,而是在于让学生接触文言文这种形式。毕竟要了解我国的文化,学习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诚然,对于学生来说,本课只是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从内容来看,与其他版本相比,这篇课文字数不多,内容比较简洁,译文也是如此,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叙述故事,展示情节。吴王要攻打楚国,并且下达了死命令,不准劝阻,而少年却采用巧妙的方式,转换形式借助寓言故事进行了劝阻,并取得了成功。从做一件有趣的事情,即“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以便吸引吴王的注意,接着吴王追问,少年作答,通过事情进行劝阻,一环接着一环,环环相扣,妙趣横生。

从主题来看,通过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教学本文,则重在让学生学习少年的言语表达智慧,学习其说理技巧。同样是劝,方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少年创设情境,通过故事吸引听者步步入局,待时机成熟,再晓以利害。这就是一种语言智慧。文中少年表面看是讲道理,但最后“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是关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领悟、品析。

二、把握文本训练关键

学以致用,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更是如此。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品析鉴赏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以便有效提升其语感,为其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进行训练:

文言文朗读。读是训练的一种方式。对于文言文,要强化学生语感,前提是读,让学生读,摇头晃脑地读,在读中走进“子乎者也”,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当然在读中,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教给学生断句方式,这对于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字词积累。对于该文来说,有个重要的成语,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对于八字成语,学生接触的并不多,在文本中也没有出现,应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出,通过对比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积累乃至运用。

内容复述。复述,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文言文,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复述。对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来说,这种方式是有效的方式。在复述中,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样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水平。

对留白进行补写。文言文内容相对简略,其译文也较为简洁。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言文内容,结合具体想象,进行写话。如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之后会想些什么,就是一个很好的习作训练点。

三、科学确定教学目标

在文本解读中,教师要设计学生与编者、文本以及训练要素进行深度对话的环节,这样教学目标的确定也会更为科学。针对此文,教学目标可以制订如下:

从读来看,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需要对文言文进行背诵积累。

从词语来看,能够联系文本语言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的意思,并且尝试阐述其中的道理。

从表达来看,尝试结合译文,学写其对话形式,学会用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忠言不再逆耳”,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人际交往法则。还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的形式,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或者对故事进行描述,通过呈现其他版本课文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

猜你喜欢

文言文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会背与会默写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