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古诗不能丢弃传统的方法
2017-02-15王玲
王 玲
部编版教材中删减了不少课文,唯古诗比例大幅提升了,达到了所有选篇的30%,这体现了语文学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面对一学期近十篇的古诗教学任务,教师应怎样才能做到拿捏有度、收放自如呢?我认为,在根据学段特点把握古诗教学目标后,最传统的古诗教学法仍应占有一席之地。
一、诵读,最简单的教学方法
任何一篇文章,古诗也好,现代美文也罢,让学生感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古诗语言精练,讲究平仄,严于用韵,对仗和押韵让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把古诗的韵律、节奏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表现出来,使他们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如《所见》这首古诗,仅仅四句话便勾画出放牛娃的形象,学生通过轻轻的、短促的声音读出“忽然闭口立”便可以理解大意,理解诗中放牛娃的调皮。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诵读是很好的理解古诗的方法。
二、串联意象,最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
诗歌是经选择的意象串联在一起形成的特定的整体意境。课堂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将古诗中一个个词语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达到感悟古诗内容的教学目标。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做了如下的设计:
师:这首诗中有哪些景物呢?
生:渭城;朝雨;轻尘;客舍;柳;阳关。
(生纷纷说出了诗中的景物)
师:除“阳关”之外,其他的景物都出现在什么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它们都出现在王维送别元二的时候。他们在渭城分别,当时是早上,还下起了雨。客栈旁边还有青青的柳树,因为刚下雨,柳叶像刚被洗过一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诗中描写的景物谈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就道出了诗文上半部分的含义。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发现了学习古诗的又一个方法,将诗中的意象串联在一起,一幅送别图便呈现在他们眼前,古诗有了画面感,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三、巧引资料,最便利的教学方法
古诗词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准,但由于时空的限制,学生对诗文中所描绘的景、情不能深刻理解,这就为“了解古诗大意”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增添了难度。只靠机械记忆,虽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但欠缺了情感上的交流,古诗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诗人的背景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恰当的交流。这样不需要教师逐句的讲解,学生便能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用意了。
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的教学片段:
课前导学:查阅“生子当如孙仲谋”典故,了解词人创作的时代背景。
师:孙权是一个什么人?京口在当时有什么特殊的地位?
生:天下无敌。词中说“天下英雄谁敌手”。
生:京口是军事重镇,孙权统治的地方。
师:词中哪一句能体现辛弃疾的感情?
生:“生子当如孙仲谋”。(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上述教学片段中,了解三国时期孙权统治,国富民安的社会现实及作者生平,对于理解词的含义至关重要。没有对历史知识的补充,学生很难理解这首诗的含义,更不懂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学生只有“穿越”回去,才会感同身受。
曾经有学者担心古诗将逐渐消失,但媒体与相关部门同时发声,《中华诗词大会》的热播让人们再次集体重温古诗的魅力。部编版教材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古诗,这一最灵动的传统文化,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从教学目标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为学生撑起一片诗意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