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人牡丹情结考

2017-02-15周梦柯

文化与传播 2017年4期
关键词:纹饰牡丹

周梦柯

每当谈起古代的社会生活,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与衣食住行直接相关的服装、饮食、建筑、交通等,而鲜少以贯穿于衣食住行之中的纹饰为主进行专题性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已有许多优秀的社会史专著问世,其中也不乏对古代纹饰有所涉及的著作。如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服饰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周锡保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赵翰生先生的《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商务印书馆,1997版),吴山先生的《中国历代装饰纹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版),郭若愚先生的《古代吉祥钱图像赏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版)等。纵观这些著作,发现了它们之间存在的一些共同之处,即研究的内容虽为古代社会史,但却往往与制度史紧密结合。比如研究服饰史的专著,大多喜欢以一个朝代的政治制度为导向;而专门研究纹饰史的著作,研究的主要纹饰又多是以代表统治者和大贵族权力地位的祥瑞神兽为主。这也许与研究资料搜集的难易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但这并不能成为以纹饰为主题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障碍。纹饰不仅是贯穿古今的装饰品,也是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境况、思想状况与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牡丹,作为我们的国花,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通过了解牡丹在明代各阶层人士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明代大众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但因个人能力与精力有限,必然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谨希望本文能引起广大学者的注意,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华夏牡丹概说

牡丹是我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祥瑞之花,牡丹纹饰则是由现实生活中的多种牡丹所组成的一种可写实、可写意、不断演变的花卉造型。在中国“牡丹”之名最初是不存在的,《神农本草经》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郑樵《通志》载:“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本芍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其花红色,故谓丹。”古时有“牡丹名品,千金难买”之说,故在民间又叫“富贵花”、“百两金”。又因其早期栽培中心在洛阳,故又有“洛阳花”之称。

牡丹作为观赏类植物始于唐代,盛于洛阳,贯穿于各阶层人士的日常生活之中。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洛阳人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北宋邵雍诗云:“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开花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宋《洛阳名园记》载“洛阳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曰花。凡园皆植牡丹,而独名此曰花园子。盖无他池亭,独有牡丹数十万本。”宋,欧阳公《洛阳记》:“洛阳之俗,开花时,士庶竞为遨游,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诗经幕帘,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栗棣坊,长寿东街与郭令宅,至花乃罢。”可见,花期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众多,买花、卖花、观花者成群结队,络绎不绝,都人侍女倾城出动,车水马龙。豪门,开筵待客,赏花饮酒,醉而方休。文人墨客弄笔挥毫,吟诗作画,痴而忘归。唐人钟爱牡丹、栽培牡丹、观赏牡丹的习俗可见一斑。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热衷于歌颂大自然中美好的东西,并借助想象力将其升华。牡丹纹就是倍受中国人民所喜爱的一种花纹。经过历代发展衍变,至明代,牡丹纹饰已经应用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且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据史料记载,有明一代,上至国家中女性地位最高的皇后,下至宫廷乐女都有使用牡丹纹饰的习俗。在现代,与牡丹相关的事物更是层出不穷,国色天香、富贵吉祥、吉祥如意、花开富贵、万事如意、平安富贵、富贵有余等吉祥语也皆与牡丹息息相关。

二、牡丹在明人生活中的体现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牡丹内涵的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一些以“牡丹”为名实则与牡丹实物无关的小说、戏剧等作品也日益增多。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绿牡丹》等。

牡丹,色泽艳丽,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的美誉。有关牡丹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唐代刘禹锡就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佳句。至明代,在服饰、瓷器、家具、书画等中都能寻到牡丹纹饰的踪迹。据本人所收集的现有资料考证,明代人们对牡丹的喜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衣食住行方面

1、明代服饰中的牡丹

明朝建立后改革服饰制度,一批符合汉族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的衣冠服饰相继出现。由于明初统治者对于章服礼制的重视,官服之礼被作为一种制度传承下来,从而对明清的服饰乃至其他艺术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服装纹饰不仅是一种装饰美,它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内涵,但由于它自身不同于其他礼制的特殊性,使得其发展又不完全被礼制所束缚,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虽然在传统礼制的制约下,各个阶层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之分,服饰在面料、色彩、纹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等级差异。但有明一代,服饰中对于牡丹纹饰的使用情况还是相对比较常见的。

《明史·舆服志》就记载了后宫妃嫔及宫中女乐冠服中牡丹纹饰的使用情况①张廷玉,《明史·舆服志》,卷六十六、卷六十七。

“皇后常服,……永乐三年更定,冠用皂縠,附以翠博山,上饰金龙一,翊以珠。翠凤二,皆口衔珠滴。前后珠牡丹二,花八蕊,翠叶三十六。”

“皇妃、皇嫔及内命妇冠服,……永乐三年更定,礼服:九翟冠二,以皂縠为之,附以翠博山,饰大珠翟二,小珠翟三,翠翟四,皆口衔珠滴。冠中宝珠一座,翠顶云一座,其珠牡丹、翠穰花鬓之属,俱如双凤翊龙冠制,第减翠云十。又翠牡丹花、 穰花各二,面花四,梅花环四,珠环各二。”

柳含烟认为萧飞羽不仅搞错了当初在马车上露脸的是谁,从那“傲慢得要命的丫头”该是唤起的模糊印象也是她多么年幼无知,以致错上加错搞混了她和白雪,又由于为她解穴时发现她非处子才说:“如果你不是名花有主我一定不会放过你。”也因为他认为她稚气无知才会有意外的言词,并把她如此模样摆在腿上欣赏。她温顺地道:“含烟满足您心疼含烟,也会努力使您信任含烟。”萧飞羽凝视柳含烟,目光渐渐深邃,以致柳含烟觉得那目光透过她的双眸看到了她的心扉,心也紧张得像小鹿一样“砰砰”乱跳,因为她认为她真的唤起了他疼爱她,所以他正在思索如何犒赏年幼无知的她。也非常担心她“名花有主”也不放过她。

“皇太子妃冠服,……永乐三年定燕居冠,以皁縠为之,附以翠博山,上饰宝珠一座,翊以二珠翠凤,皆口衔珠滴。前后珠牡丹二,花八蕊,翠叶三十六。”

“命妇冠服,……二十六年定,一品冠用金事件,珠翟五,珠牡丹开头二,珠半开二,翠云二十四片,翠牡丹叶一十八片。翠口圏一副,上带金寳钿花八,金翟二,口衔珠结二。二品至四品,冠用金事件,珠翟四,珠牡丹开头二,珠半开四,翠云二十四片,翠牡丹叶一十八片,翠口圏一副,上带金寳钿花八,金翟二,口衔珠结二。……五品、六品,冠用抹金银事件,珠翟三,珠牡丹开头二,珠半开五,翠云二十四片,翠牡丹叶一十八片,翠口圈一副,上带抹金银宝钿花八,抹金银翟二,口衔珠结子二。”

“宫中女乐冠服:洪武三年定制。凡中宫供奉女乐、奉銮等官妻,本色皪髻,青罗圆领。提调女乐,黑漆唐巾,大红罗销金花圆领,镀金花带,皂靴。歌章女乐,黑漆唐巾,大红罗销金裙袄,胸带,大红罗抹额,青绿罗彩画云肩,描金牡丹花皂靴。奏乐女乐,服色与歌章同。嘉靖九年,祀先蚕,定乐女生冠服。黑绉纱描金蝉冠,黑丝缨,黑素罗销金葵花胸背大袖女袍,黑生绢衬衫,锦领,涂金束带,白袜,黑鞋。”

综上可见,所用牡丹花作为衣饰装饰品的多为宫中女性,而后宫女眷经常在冠饰和皂靴上使用牡丹。它们在用料、做工等方面可能有所差异,但在数量上没有太大的等级之分。皇后、皇妃、皇嫔、皇太子妃及内命妇的珠花皆为两朵八蕊、三十六叶的牡丹花。一品至六品命妇的冠饰上也有两朵牡丹花,只是花叶减少为十八片。而宫中供养的女乐所传的皂靴上可以绘制描金牡丹花。从而至少可以说明:牡丹纹饰并不是大贵族所特有的。服装中牡丹纹饰的应用在文献中很少见,但沈从文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服饰史》一书中提及的一块近年来出土的明代“青地牡丹”纹饰布料,②沈从文、王㐨,《中国服饰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3页。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牡丹纹饰在服装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帮助。

2、明代饮食中的牡丹

牡丹,可食用,可入药,在食用方面亦存在十分丰富的价值,此处暂不探讨其食用价值,而是考证其纹饰在食器中的应用。谈起明代食器,瓷器自然必不可少。明代是我国恢复汉民族统治的时代,当时朝廷标榜国粹的古典主义,陶瓷的形式因而趋于严谨,到了明末始有追求自由清新的趣向。明代瓷器不同于宋,也不同于清,大体说来,清代瓷艺是趋于人工的、几何形式的、技术至上的;而明代瓷器表现的却是自然的、流利的、富艺术气味的。明瓷制作鼎盛,为海内外所共同珍惜,景德镇更被称为“天下瓷都”。

青花是明瓷中的代表,它源流最长,产量较多,最实用,也耐寻味,并具有相当的经济价值。在众多的纹饰中,牡丹纹亦是日常生活的食器中不可或缺的。明代的瓷坛、瓷碗、瓷盘、瓷罐、瓷壶等中的缠枝花卉中以牡丹最为突出。陈昌蔚先生的《中国陶瓷》(明代瓷器)一书中所收录的盘、罐、水壶等,①陈昌蔚,《中国陶瓷》(明代瓷器),台北:光复书局出版,中华民国六十九年。其牡丹纹饰的特点就比较鲜明。同时,还有一些诸如此类的坛②江宗耀,《蕲春出土的明代瓷器》,《文物》,1993年的5期。和碗③汤兆基,《清韵幽逸,古艳多致——素三彩牡丹纹饰》,《上海工艺美术》,2013年第2期。等。显然,这些都是一些大贵族墓葬中的随葬品,是由官窑生产的精美食器,反映的也是上层社会的生活状态。但并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牡丹纹饰的应用。

3、明代建筑中的牡丹

众所周知,我国封建社会使用的木式建筑流行时间最长,且制作技艺精美绝伦。不论是宫廷王府或民宅茅舍,都少不了传统吉祥纹样的点缀,其中自然不乏牡丹的身影。传统建筑的墙壁、护栏、藻井、门楣、窗棂、瓦当、须弥座、各式家具等处都可见牡丹的踪迹。

如马未都的《中国古代门窗》一书中,既有雕刻在攒插上的浮雕牡丹,又有门窗或屏风上镂空的透雕牡丹造型。④马未都,《中国古代门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王世襄先生主编的《明式家具萃珍》细心收集、精心整理,汇集了许多流传国外的我国明清珍稀的家具。纵览全书,亦发现许多牡丹的踪迹。⑤王世襄,《明式家具萃珍》,美国中华艺文基金会出版,1997年。如桌椅板凳、梳妆台、巾架等中的浮雕、透雕等,它们或是由简单的牡丹造型构成,或是使牡丹与其他符号、动植物形象共同构成,无不透漏着明人的生活细节。再如,北京明长陵石柱础上的宝相花石雕,就是结合了牡丹和莲花的特点,重新组合而成,看起来雍容华贵;凤阳午门须弥座上的花卉石雕更是将牡丹的应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有牡丹等花卉变形而来的宝相花,有牡丹、鹿、松树构成的六合迎吉图等。秦亮泰在《古建筑柱础石的演变与分期特点》一文中提到明代山西建筑中柱础石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是吉祥纹样盛行,在众多缠枝花卉中牡丹也比较常见。⑥秦亮泰,《古建筑柱础石的演变与分期特点》,《文物世界》,2006年第6期。

总之,明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城镇的不断兴起,众多文庙书画院、商人会馆、宗族祠堂、佛教庙宇、戏剧院、旅馆、饭店的不断增加,以及大众审美意识的提升,在建筑行业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凿花匠”。

至于明代交通工具中的牡丹纹饰应该也是存在的,但由于个人精力与实践有限,目前暂未搜集到相关事物进行论证。

(二)娱乐信仰方面

每逢牡丹花期都是一番热闹的场面,全城出动赏花游玩是从唐代流传下来的风俗,明代也不例外。寻常百姓家的活动主要有:采花、卖花、赏花。文人墨客的则更丰富些,主要是:遨游、赏花、咏花、吟诗作画等。因此,明代流传下来许多描写牡丹的诗词歌赋与画作。较具代表性的诗作有:张淮的《牡丹百咏》,董其昌的《牡丹》,李东阳的《浪淘沙》,陆师道的《昌公房看牡丹歌》,冯梦龙的《玉楼春》,徐渭的《雪牡丹》,王世贞的《佛头青》,钱洪的《赏牡丹》,沈周的《题画牡丹写生》,桑悦的《白牡丹》等。画作有:徐渭的泼墨牡丹《杂画图》、《墨花图》,吕纪的《杏花孔雀》,沈周的《花鸟图册》,陈淳的《设色花卉》,李因的《花鸟图册》等。

此外,明朝时期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著名年画已经深入人心,其作品成为民众生活中去邪避灾、迎福纳祥必不可少的吉祥象征物。同时,当时的门神画也由驱鬼辟邪过渡到招财进宝和功名利禄的形式,牡丹纹饰的应用频率愈加频繁。王树村《中国年画史》一书中的门神画“富贵登云图”就是用牡丹象征富贵吉祥的门神画,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⑦王树村,《中国年画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明朝时期年画题材的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着显著上升的趋势。同时,当时的制墨、造纸、印刷、雕刻等,都是远超前代的。另外,小说、戏曲、笺谱中的插画也日益增多,题材也比较接近百姓的现实生活,其中也有较为丰富的牡丹题材。

三、洞悉明人牡丹情结之功用

由明人的牡丹情节入手,从而进一步对明代牡丹纹饰的特点进行分析,这是文物鉴赏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文物鉴赏又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赏,暂且望文生义认为是鉴定和欣赏。鉴定,真伪。欣赏,不能仅是以文物自娱。欣赏文物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美术、历史、文化。历史事件或历史阶段的典型标志。与文献互补,丰富文化史的内涵。故了解古人的兴趣爱好也大有益处。

首先,在历史研究方面。从牡丹花纹本身含义的演变中可以探析明代大众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的审美意识及审美思想等。为社会生活方面的专门史研究提供丰富而重要的资料,打破许多传统观点。其次,艺术价值方面。可以更深入、全面的研究装饰艺术的发展历史,为今天的艺术创作提供借鉴。直到今天,牡丹仍然是表示爱情幸福、生活美好的吉祥图案。诸如“凤穿牡丹”、“花开富贵”等同样是现代工艺美术作品中常见的花纹。再次,科学价值方面。从牡丹纹饰的制作技艺、手法上着手。能够大概了解它所反映的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程度和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花纹的演变过程,花纹的形式、时代风格以及在它在器物上的断代作用对于辅助研究断代史也十分必要。复次,同一时期的艺术有共通之处,难免会互相影响。一种图案纹饰的出现,不仅受到当时社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帝王爱好、时代潮流等的影响,还与同时期其他纹饰的流行息息相关,同时又与当时制造工艺水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牡丹纹饰认识的深入,亦有助于对明代其他缠枝花纹的研究。

总之,由于明清吉祥图案的盛行,牡丹纹的应用更加广泛,无论在建筑、陵墓、石刻、绘画等方面,比比皆是,俯拾即可。这使得牡丹纹图案日益发扬光大,深入人心,成了城镇乡村,各界人士喜爱的装饰纹。不难看出,牡丹纹是先民们创造出来代表安宁的祥瑞纹样,也是人们对于美好愿望的追求和向往。纹饰是一定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时代的特点,明代的牡丹纹饰多豪放、生动,花纹宽厚,枝干挺拔,青花色调更为凝重和晕散。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一种纹饰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活动、怎样活动以及在什么历史背景和思想支配下进行这些活动,这些活动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产生的社会效果。了解明代人们的牡丹情结亦是洞察当时社会文化与民风民俗的一种途径。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张廷玉.明史[M].台北:台湾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10.

[3]沈从文等.中国服饰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陈昌蔚.中国陶瓷(明代瓷器)[M].台北:光复书局出版,中华民国六十九年.

[5]江宗耀.蕲春出土的明代瓷器[J].文物,1993(5).

[6]汤兆基.清韵幽逸,古艳多致——素三彩牡丹纹饰[J].上海工艺美术,2013(2).

[7]马未都.中国古代门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王世襄.明式家具萃珍[M].洛杉矶:美国中华艺文基金会出版,1997.

[9]秦亮泰.古建筑柱础石的演变与分期特点[J].文物世界,2006(6).

[10]王树村,中国年画史[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

[11]王高潮等.中国牡丹培育与鉴赏及文化渊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12]高春明.中国古代的平民服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钟敬文.中国民俗史(明清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5]王朝闻,中国美术史(明代卷)[M].济南:齐鲁书社,2000.

猜你喜欢

纹饰牡丹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
王玉启祥 商代龙纹饰玉器的艺术特点及演进
“三不够”牡丹节
雕漆纹饰的修复
吉利永长——中国传统纹饰之回纹
牡丹归来曲
牡丹的整形修剪
绿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