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一年级上册教材教学的建议及思考
2017-02-14钟娜
钟 娜
翘首以盼的修订后的一年级上册(语文S版)教材终于拿到手了。这次教材修订,内容进行了部分的调整、充实或更换,更加切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更加与时俱进,但同时也是对一线语文教师的挑战。“如何使用好语文教材”便成了同仁们最关切的热点。
对照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修订后的教材更加凸显“语文味”。编者从不同层面加强听说读写、观察想象等语文能力的培养,我们教者只有更细致地揣摩、发现编者的意图,更深入地挖掘潜藏的语文内涵,才能真正用好教材,达成教学目标。
一、培养良好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翻开教材的第一页,浓浓的语文味就扑面而来。开学第一课“我爱学语文”比起旧版教材的“我爱上学”更具学科针对性,“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这个故事真有意思”“‘一去二三里……’我喜欢背古诗”“‘耳’字看起来像耳朵,汉字真有趣”等内容的编排,无不体现编者的匠心独运和周密考虑。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小学生活,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一切都是新鲜的,他们对学习、生活乃至周围的一切,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欲望。我们教者要充分利用这“开学第一课”为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不仅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且要从不同角度引领学生向往写字、阅读、表达、诵读诗文,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力、想象力,进而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对学习的期待。教师只有抓准这一契机,点燃他们的兴趣之火,才能打开他们学习语文的天窗,让他们踏上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快乐之旅。
二、巧用教材插图,培养说话能力
教材图文并茂,每一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生动的插图。这些图像有着丰富的内涵,或表音,或表形,或直观呈现,或暗藏其中。不仅在感官上带给学生美的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进入新知识的领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特点。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因此,教者要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一幅幅图画转化成语言文字,将观察、思考、口语表达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如看图说话学拼音《i u ü》,学习单韵母i u ü和声母y w。教材配上以“下雨了”为主题的插图,图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为这5个字母的学习提供了情境。教学时,教者应从情境图入手,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画的内容表述出来。教师要随机作必要的引导和补充,以帮助学生较有序、较完整地说清图意,为学习5个字母的音、形打下基础。如:“下雨了,下雨了,褐色的树干(表y形)上,一只乌(表w音)鸦躲在温暖的草窝(表u形)里,静静地栖息;一位小朋友穿着雨衣(表y和i的音,雨衣上的纽扣儿表i形),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妈妈在屋(表w音,屋顶表w形)里的窗户边和他挥手告别;池塘里,小鱼儿(表ü音)快活地吹着泡泡(和鱼嘴构成ü形),跳出水面和雨点嬉戏。”教师以故事般优美的情境引导学生说话,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将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渗透到看图说话中,这样教与学就水到渠成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组织游戏:“同学们,这幅图中藏了很多小秘密,等着你们去发现。你们能把他们一个一个找出来吗?”学生比赛找出藏在画中的5个字母,在兴味盎然中学会读准它们的音,认清它们的形。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学生的观察、思考、说话的能力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诵读经典美文,启发学生心智
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教材中编排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课文,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健康的情感去感知世界。而朗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渗透情感的教育方式,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
修订后的语文教材对朗读作了准确的指导,编排了“跟我学朗读”:朗读课文要用普通话,注意停顿,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读清楚,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拖长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渗透情感教育的朗读则需要教师结合具体内容进行细致的指导。如课文《轻轻地》,这是一首浸润亲情的散文诗。“妈妈和‘我’轻轻地起床,轻轻地穿衣,轻轻地走路,轻轻地开门,轻轻地说话……”这是为什么呀?哦,原来是“爸爸昨晚上夜班,工作到天亮才回家,呼噜,呼噜,睡得正香”。其实,这是一个常见而又充满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写照,学生一定不陌生。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想象自己的爸爸劳累的情景,不忍、不能将他吵醒,将“轻轻地”“很轻很轻”读得轻轻柔柔又饱含深情,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引起情感的共鸣,启发他们的心智,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家人之间无处不在的关爱,更要学会为他人着想。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过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四、积累优秀诗文,丰厚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语文,更是承载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作为语文教师,利用语文教材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年级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包括传统佳节习俗、汉字的演变、对联、古诗、民谣等。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琅琅诵读中去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并将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结。如学习了《识字8》“读对联”后,可让学生去搜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家的对联,通过摘抄、拍照等形式汇报展示;学习《静夜思》后,可让学生去找找其他的古诗,把自己喜爱的古诗读给同学听……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教材中有限的传统文化知识,更要将课堂延伸到生活和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引导学生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意识,丰厚他们的文化底蕴。
五、聚焦课后练习,强化语用能力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修订后的教材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同时,更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我们要透过课后习题,读懂每一篇课文的训练点,依据习题内容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听、说、读、写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绿色的金鱼》一课的课后练习题:“照样子说一说:我喜欢绿色的金鱼,我喜欢_____。______喜欢______。”阶梯式练习的设计非常有层次,衔接自然,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并利用课后练习题在语用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是人、事、物,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扶到放,在充分的思、说、写中强化语用的能力。
教材,是课标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支点。我们要读懂教材,善用教材,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上,以教材为依托,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己任,引导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会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