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做“供货商”老师
——读《打破教育的“迷思”》有感

2017-02-14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供货商存货答题

杜 鹃

“有效课堂”“高效教学”这样的热词,经常出现在我写的文章中,一是因为自己认同这样的提法,二是因为时髦,自我感觉紧跟了时代的步伐,三是若去投稿,更可能吸引编辑眼球,为自己增加一丝发表的机会。

显然,有这样想法的我已被当下“流行”的浮躁和功利所迷惑,这不是我的初心,也不是我要追寻的方向。教育走得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用什么来涤清灵魂,丰盈生命,让自己浮躁的心静下来,回到它本来该坚守的地方?无疑是阅读。

最近读完了李帆老师的新作——《打破教育的“迷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对于“有效”和“高效”的理解是多么的狭隘、片面。在我的理解里,“有效”和“高效”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我讲得多,学生记得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判定“有效”和“高效”的标准并不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更多的知识,而是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形成了能力。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有渗透,有体现。学生应该在这样的语文课中得到滋养。能够在40分钟内,使学生掌握教师讲的知识,从单节课来看,可能是高效的,但是学生并没有掌握知识的意义,不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是单独的个体,没有发生实际的联系,也没有和生活建立联系,只是知识而已,并未形成能力。知识就是力量,那是一个输入、转化、输出的过程。没有自主地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能力,通过方法表达出来,那知识就只是答题的知识而已,不可能凝聚成为力量。

书中还有这样一个比喻:大多数中国学生的学习就像是一个“建超市”的过程。他们没有选择地把大大小小需要应付考试用的东西搬进自己的“超市”。在考试的时候,再对着那张“提货单”进行提取。学优生就是存货多且分类细致的大型超市,在考试的时候提取方便,容易取得好成绩。而学困生则是存货少且杂乱的小卖铺,在考试时找不到“存货”,不会答题。这样的比喻生动而精辟,在感叹之余,我不禁反思,我的学生,也在这样“建超市”吗?我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呢?其实,学生每次考试前,我都会紧张不安,因为总是担心自己漏讲了知识点,少讲了题型,考试时学生遇到了就不会做。这样想来,学生的确是在努力地“建超市”,而我的角色顶多算是一个“供货商”。那些应付考试的知识点和题型就是我的货物,我不分大小主次地把“货物”塞进学生的超市和杂货铺,不管学生是否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只管输入和输出,缺乏最重要的转化。

知识是树的叶,方法和能力是树的根。知识点有千千万,且还在不断更新,而根却只有一个。叶是从根上生发而来,所以传授知识,是将大把的叶子塞进学生的“超市”,还是引导他们学会去抓住根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知道,却没有做到。有时我抱怨,现在的考试根本不是在考学生,而是在考教师。是呀,只要我这个“供货商”提供了这个商品,学生就会答题;如果我没有提供这个商品,学生就不会答题。那么,我所认为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更多的知识点,学生记住的更多,算得上是“有效”和“高效”吗?答案不言而喻。

之后在语文课堂上我要怎样教呢?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浮躁和功利就像那树上的叶子,会枯黄,会掉落,只有那扎根于地下的教育的根,才是我要努力追寻的方向。

猜你喜欢

供货商存货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基于TOPSIS评价体系的企业供货商问题研究
邀你来答题
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存货内部控制
高效编制油气管道EPC项目采办竣工文件
政府存货准则与企业存货准则的比较及建议
销售管理及供货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