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读学写:基于儿童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2017-02-14居佳华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落日习作文本

居佳华

阅读与写作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核心组成部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因此,向读学写、读写结合理应成为教学的重要策略。如何才能真正促进向读学写效益的提升呢?除了要关注课程本质之外,更需要以学生立场为本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接受规律和认知特点,让向读学写在学生视域下精彩纷呈。

一、夯实基础,学生本位下向读学写的重新认知

1.契合认知特点,激活学写兴趣

写作是让一个事物从无到有的创生过程,需要高强度的思维参与。因此,尊重学生认知,激发学生兴趣就成为了保障性的基础工程。这就意味着教学应该让实践探究、生动有趣多一些,让机械练习、束缚框架少一些,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为向读学写的推进奠定基础。

如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的最后,小骆驼在旅行过程中认识到自己被小红马嘲笑的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生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感到十分自豪。教师相机设问:“如果小骆驼再次遇到小红马,它们之间又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将自己想到的内容写出来。”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扣学生乐于表达、善于想象的心理特点,将读写结合点作用于学生的想象范畴之中,让学生充分而自由地放飞思维,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2.确保用心感受,增强学写体验

学生要想提升习作能力,应进行勤奋苦练。于是乎,很多教师每天一小练,三天一大练,没有方法的指导,没有评价的反馈,更无视学生的心灵。殊不知,如此无休止的机械练习只能消磨学生的习作热情。勤练,也需要建立在学生的心灵感受上才能有实效。

六年级上册《习作6》要求学生写一位家乡的名人。显然,对于写人的文章,学生早已在阅读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习作素材和习作技巧,但习作要求是写一位家乡的名人,这就需要借助教材文本的资源,通过阅读为学生的写作服务。为此,教师在教学《詹天佑》《鞋匠的儿子》等以描写名人为主的课文时,应着力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视角、素材选择以及言语特点等方面入手,感知写名人的基本方法。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访了家乡一位捏泥人的民间艺人,通过罗列提纲、预约采访、整合素材、实践动笔等过程,学生完成了一篇篇情感真挚、内容丰富的佳作,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体悟文本、现场采访、实践动笔的过程中,都有了鲜明的主体性参与,写出来的文字也都是来源于自己内心情感的体验,真正获得了强烈的愉悦和满足。

二、走出误区,学生本位下向读学写的主体转移

1.凸显主导点拨,杜绝假性自由

习作讲究的就是学生思维和心性的自由,要积极倡导“我手写我心”的理念。但很多教师对这一理念存在着严重的认知误区,他们打着“自由”的幌子,做起了甩手掌柜。教师在学生向读学写的过程中,充其量就是形式化地点拨一下,将“自主”异化为了“放纵”。事实上,在这种假性的自由中,学生反而无所适从、捉襟见肘。因此,教师要谨防这种虚假的自由,应将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关注点拨有机融合,从而保障读写结合的水到渠成。

如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教师先紧扣课文中儿子的做法,让学生感受儿子对父亲的孝心;再紧扣高尔基的信件,引导学生透过高尔基真诚的语言,明确“‘给’永远比‘拿’愉快……”的人生哲理,将学生的理解推向了新的高度。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设置了读写结合的言语实践活动:以儿子的口吻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这一实践活动建立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是实现从文得意、由意归文的过程。阅读深刻了,感知到位了,此刻的动笔实践使得阅读与习作交相辉映,学生的表达自由也就落到了实处。

2.深入研读文本,弥补读写断层

由读到写的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思维过程,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由读转写的思维复杂性,认为只要引导学生洞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句式的结构特点,学生就能进行仿写练习了。

如在教学《莫高窟》一文描写壁画飞天的语段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排比句式独特的语言节奏和韵律,感知四字词语连用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提炼出观察实写与想象虚写并进行整合。至此,教师即认为自己的指导工作顺利结束,于是直接提出要求: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再写出几种飞天的姿势,学生仍旧是无从下笔。

从读到写,有着巨大的思维断层,理解了文本、洞察了写法,并不代表学生掌握了策略,更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在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能力与写作要求之间的断层出发,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探寻感知,从而发现作者在描写飞天姿势时,常常借助相应的乐器加以表现,且想象的内容与实写内容具有极强的匹配性。

有了这样的深入感知,学生向读学写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读写之间的思维断层也得到了弥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彰显特色,学生本位下向读学写的效益再生

1.展现灵性,让向读学写多元绽放

每个学生都是灿烂的花朵,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向读学写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读写迁移,但这种迁移绝不是机械模仿,而是在尊重学生天性的基础上借他山之石,博众家之长。

如在教学《三亚落日》一课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精妙生动的语言和写作顺序之外,还可将关注点聚焦在独特的观察视角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在深入细读的过程中寻找作者与他人不一样的观察和发现,从“慢慢地下沉”“平稳地停住”“似乎借助大海的支撑”“顽皮地蹦跳”等内容感知观察的细致。之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一周的时间对家乡的落日进行细致观察,尤其是要向作者学习,有自己观察的独特性。于是在练笔中,有的学生聚焦落日的形状,有的学生侧重描写落日的色彩,有的学生关注在落日余晖下其他事物的变化。而在情感抒发上,学生们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有学生赞美落日之美,有学生凸显落日的雄壮,有学生描写落日的娇羞……

这样的练笔摆脱了千篇一律的弊端,学生在各不相同的认知体验下写出了各不相同的文章。这主要因为教师在教材文本中引导学生探寻了作者观察视角的新颖,并充分尊重与鼓励学生的观察维度,才迎来了一花一世界的教学境界。

2.变换形式,让向读学写魅力无穷

实践练笔,看上去显得机械而生硬,学生只是拿着笔不停地写。其实不然,向读学写的方式有好多种,即便是实实在在的动笔,也应该有着不同的形式。因此,教师应从尊重学生开始,变换着方法,在常练常新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一次以“保护珍稀动物”为主题的单元习作课中,教师借助阅读进行写作指导。首先,利用课文《麋鹿》,采用鲜活的视频画面导入,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其次,紧扣文本的表达细节,深入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通过麋鹿极具传奇色彩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再次,借助口语交际的平台,以“我是动物解说员”为视角,让学生了解麋鹿的生存知识,并利用搜集来的资料,介绍关于丹顶鹤、大熊猫、东北虎等珍稀动物的生存状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文海拾贝”环节,赏析名家名篇的精彩片段,领悟写法,学以致用,为最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僵硬地进行练笔,而是以教材文本为出发点,通过模拟演讲、阅读鉴赏等环节,丰富了向读学写的内涵,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向读学写,是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在学生视野的观照下,明确方向,释放天性,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落日习作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大漠落日
落日
落日
习作展示
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