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填空题设计与运用的策略
2017-02-14邓世清
邓世清
填空,是考察中常见的题型,也是语用训练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填空指导学生的阅读方向,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进而培养学生概括以及言语表达的能力。填空看似简单,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下面笔者就填空题谈谈设计与运用的策略。
一、言语表达需要准确到位
【例题】围绕“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作者写了_____的云雾、_____的云雾、______的云雾和_______的云雾这四种姿态。
【解析】这道题出自《庐山的云雾》这一课,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概括提炼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答案为“笼罩在山头”“缠绕在半山”“弥漫山谷”和“遮挡山峰”。
【分析】表面上看,上述答案没有问题,但是细细分析就会发现答案与题目前后搭配不当。例如“笼罩在山头”只是点出了云雾的动作以及所处的位置,算不上姿态。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学生最好的语言范本。如果针对填空预设,教师语言表达过于模糊或者笼统,则会给学生语言表达带来不良影响。对于上述填空题来说,最好的方式则是去掉“这四种姿态”,这样言语表述更为准确,且学生对其理解也更为清晰。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诵读文本,了解云雾特点,不仅能从中感受比喻这一修辞的妙用,还能体验云雾的奇妙。因此教师在设计填空题时,不仅需要关注内容,更需要关注表达,力求词语运用准确到位。
二、迁移运用需要彰显个性
【例题】一身_____的绒毛,一对____的耳朵,一双____的眼睛,加上____的尾巴,这就是的____。
【解析】这是对于《燕子》一课第1自然段中“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的仿写。教师通过随文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仿写小松鼠或者小兔子的外形,以便实现言语训练的目的。
【分析】原文中通过对小燕子羽毛、翅膀和尾巴的描写,准确写出了小燕子活泼机灵的特点。从言语运用迁移来看,的确属于典范之作,值得学生仿写。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其仿写重点不是相应句式,而是应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外形特征,并运用相应词语进行描写。案例中教师为学生选取了“绒毛”“耳朵”等外形,无形之中会限制学生观察想象的范围,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限制。对此最好的方式便是教师彻底放手,不设填空,而是直接让学生借助观察进行言语仿写迁移。这样不仅可以推促学生进行言语训练,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三、拓展想象需要尊重语感
【例题】雨点落在_______,在_______。
【解析】这是来自《雨点》一课中的诗歌句子仿写。原诗如下:“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在教学中,多数教师会在学完诗歌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仿写,以便进一步感知雨点落在不同地方的表现。
【分析】从表面上看,这道题目没有问题,属于语言进一步的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但是分析诗歌就会发现,整首诗的诗句都是一脉相承的,从“池塘”到“小溪”,再到“江河”“海洋”,雨点也从“睡觉”到“散步”,再到“奔跑”“跳跃”,这两者是相呼应的,是具有诗歌整体美感的。而单独让学生仿写一句,在某种程度上讲,不是语言训练的延续,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因而对于这一类诗歌来说,仿写是次要的,关键是通过朗读感悟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语感。
对于填空设计来说,看似平常,但要运用得恰到好处,需要教师立足语言特点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其知识积累、思维拓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