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下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2017-02-14卢小娟
卢小娟
前不久的澳洲学习培训之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澳洲小学的“探究式学习”。其核心就是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求知。反观我们国内,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早已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纳入了每个学科的课标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味地让学生理解、认识和接受现有的结论。陈旧的教学方式,缺少思辨的教学过程,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课堂了无生气。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亟待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创新能力的切入点。“问题导学”下的探究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来进行的教学,其教学过程表现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延伸探究。如何实施“问题导学”下的探究式教学呢?
一、利用“预学单”,引导学生“善问”
既然“问题导学”是以问题导引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可以利用“预学单”,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提问。
1.问在题目处
如预习《翠鸟》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提问:“翠鸟是什么样的?翠鸟怎么捕食?为什么叫翠鸟而不叫别的名字?”……
2.问在重点词句处
如《搭石》一课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据此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问在特殊标点处
如《花的勇气》:“你看窗外——”“去看吧——你的花!”“是——勇气!”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这几个句子为什么都有一个破折号呢?这些破折号所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4.问在内容看似矛盾处
如《可贵的沉默》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可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犯了错误似的神色’还说‘可爱’呢?”
凡此种种,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就会初步掌握“问”法,“问”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问”的角度及内容也会越来越广了。
二、设计“主问题”,纲举而目张
一旦质疑欲望被激发,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琐碎的、不着边际的、没有深入探究价值的,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提炼出能涵盖所有问题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主问题”能够让学生以探求的眼光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细细思考、深入探究的目的。“主问题”的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把握文章脉络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从把握文章脉络的角度入手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如教《船长》一文时,可以提炼“这是一个( )的船长”这个主问题,让学生从哈尔威船长在海上遇到危难时所作出的举动和反应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从对重点句子理解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一般来说,课文中都有一些体现作者思想感情或揭示文章主旨的重点句子,对这种句子含义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抓住这些重点句子设计“主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全篇。如《触摸春天》的重点句是“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教师可以据此提问:“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盲童安静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运用这个主问题引领学生探究,能让学生理解这个重点句的含义。
3.从文眼提炼主问题
有的课文中的某一个关键词足以提挚全文,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易于提炼出主问题。如《草船借箭》一课中结尾一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可根据文眼“神机妙算”提炼出主问题:“诸葛亮‘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4.从课后练习题提炼主问题
课后练习题是课文重点、难点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课后练习题进行主问题的提炼。如《钱学森》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钱学森说的话,体会这些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据此可提炼出主问题引领学生学习。
5.从过渡处提炼主问题
课文的过渡句(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这样的过渡句(段)提炼主问题,可以上串下联全文。如在《赵州桥》一课中,可抓住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设计主问题:“课文是怎样写赵州桥的坚固的?又是怎样写赵州桥的美观的?”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要提炼出纲举而目张的主问题,教师必须心中有课标,眼中有文本,深入细致地备课。
三、转变学习方式,凸显“双主”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才能凸显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学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如下的方式进行教学。
1.预学质疑—共学探究—延学拓展
①预学质疑。即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课伊始先将自己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进行互助解决,不能解决的提出来。教师对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提炼出“主问题”。②共学探究。教师把提炼出的主问题交小组进行共学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中组织、点拨、引领。③延学拓展。课结束时,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进一步实施探究。
2.小组合作式教学
要进行“共学探究”,必须进行小组合作。如何让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达到高效呢?我的做法是:①合理安排各组成员。每个小组一般安排4人。分组前,要考虑小组成员的性别、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这样可以异质互补,发挥团队的最佳功效。②培养组员友好合作的习惯。组合小组后,教师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培养组长的管理、组织能力,同时还需要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 ③选择恰当的任务进行小组合作。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呢?不仅包括比较复杂的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内容,而且包括小组成员可从不同角度来思考的同一问题。④探究时间要充足,给更多的学生展示精彩的机会。教师要根据合作探究的任务量留给学生合适的时间,特别是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探究的时候,千万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中断这种探究活动,应在预设时把这部分时间充分考虑进去,而且留有一定的机动时间。
四、尊重多元体验,保护探究积极性
学生是个性迥异的生命个体。教师在注意学生观点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和见解,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求异火花,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变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问题导学”框架下的课堂,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课前带着问题“看”,发现问题“思”,疑点问题“查”;课堂上带着问题“听”,围绕问题“辩”;课后抓住问题“究”。这样的课堂必然会成为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智慧火花的阵地,一定会充满无穷的活力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