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野下福建省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

2017-02-13丁安邦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丁安邦

摘 要: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对福建省现有的资源配置和整合的优劣势进行系统的分析。结合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得出了福建省“层次型”资源整合与配置模式,即分别从农户范围、区域范围、省域范围三个层次解决福建省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业资源配置;农业资源整合

一、引言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劳动力呈现明显的老年化、区域性农业发展不协调以及农用资金具有分散性等问题。在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下,农业经济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促进农业基础要素的合理流动与分配,减小制度文化壁垒,实现农业资源配置结构性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对于解决农业产出效率低、各类资源利用效率低、农业粗放型发展模式等问题有着显著的作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之路。笔者以福建省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为研究主题,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力图推进福建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福建省资源配置与整合的现状

1.福建省资源配置与整合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陆域面积12.14万km2,海域面积13.6万km2,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背靠闽西大山带,整体地势呈现自西北到东部下降。受地势的影响,西北部的寒流无法到达省份内部,东南的暖气流也无法流出,这些因素导致福建省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单元,同时也导致其大部分河流都发源于内部,使之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水系单元。总体来说,福建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单元,具有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气候湿润,物种繁多。

(2)政策环境的优势。福建省政府早在2002年就开始重视资源环境,强调生态文明。2002年,福建省被列为生态省份的试点之一,并提出了协调资源环境的具体方案。2005年的政府工作会议上又针对资源利用、环境污染、新能源开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2007年,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园区、无公害产品以及可再生资源基地,以取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农产品的最大化产出。

(3)区位优势。福建省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闽台交流合作上。福建和台湾隔海相望,两者的自然资源、气候环境极为相似,在农业发展上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台湾的优势在于其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科学技术、资金优势等,而福建的优势则在于背靠大陆,有着广阔的市场作为其农业发展的依托。两者可以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实现长期有效的发展。

2.福建省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存在的问题

(1)生态环境脆弱。福建省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就会出现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现象,对农业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东部临海,夏季易出现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加剧了生态破坏。农业的平稳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和气候条件,倘若福建的气候条件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出现,那么农业的发展便不具有持续性。

(2)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严重。福建省环境污染、资源损耗严重,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工业废气排放量大、生活废弃物排放超标、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等导致其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二是畜禽污染养殖带来的水体污染、空气污染;三是工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农业资源的消耗。

(3)农业组织较少,缺乏生产性指导。福建省缺少农业自律性组织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生产性指导,这不是福建省独有的现象,而是一种全国性现象。中国最初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工业建设,忽略了农业的发展,同时认为农业只是基础性产业,提倡让农业支援工业的发展,这些政策最终导致了今天农业发展落后的现象。

与福建一海之隔的台湾农业可以发展如此之好,一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农协”的存在,它可以在农民和外界的市场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实现他们之间正确的沟通,农民所生产的就是当时市场所需要的。

(4)农业支持力度低,技术水平低。福建的发展重心更多集中在工业和城市建设上,对农业的重视水平不够。福建省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缓慢,地方财政在农业上的支出很少,农业生产缺乏整体的协调性,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在东南部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西北部来说要发达许多,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也更好一些,但农民的收入来源于多方面,不单单是农业种植,更多的是工业性生产或是服务业,真正投入农业的人力资本其实并不多,农业产品一般是初级原料产出,加工水平低。

三、福建省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的生态模式构建

福建省气候湿润,物种繁多,极具经济价值,为其农业经济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福建省稀缺的农业自然资源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其所拥有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福建省与台湾隔海相望,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环境优势,已发展出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产业,并在政府主导下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绿色食品发展模式产业和休闲农业模式产业。但是,政府缺乏对农民进行生产性指导,同时农民中没有自主性组织进行协调,因此农民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生产性活动具有盲目性,农产品附加值低。

福建省的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将采取“生态”作为农业发展的理念,将“精致”融入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将采用从农户到区域再到省域的“层次化”模式对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系统整合。

1.农户型的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模式。福建省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需要从农户的生产活动开始进行优化配置、系统整合,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福建省耕地稀缺且具有分散性,无法形成大规模的现代农场,农业经济发展更多以单个农户为单位;另一方面,想要解决福建省所面临的严重环境污染和农业资源损耗必须从最小的生产单位着手,从源头解决问题。

农户型的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模式将农民从事的各种生产性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内部的生产链,从而实现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开发可用的新能源。福建省的农业生产性活动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渔业以及林业,因此福建省可以构建以农户为核心的微小型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模式主要有“畜禽养殖业-农户-种植业”模式、“畜禽养殖业-农户-林业”模式、“畜禽养殖业-沼气池-农户”模式、“种植业-沼气池-农户”模式等。

2.区域型的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模式。区域型的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模式立足于农户型的资源配置模式,侧重于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政府对这一层次的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模式提供更规范的长远规划目标和生产性建议,同时鼓励其形成自律性组织研究市场需求变动,实现更好的发展。它可以解决福建省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脆弱、技术水平低、政府支持力度低以及缺乏生产性指导等问题。

区域型的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模式是根据区域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以及经济条件综合规划农业资源的生态循环模式。在区域型的资源配与整合模式中,不会只有一条单一的主线,更多的是多条主线交错,同时配有多条辅线,此时的生态循环模型比微小型的生态循环模式更稳定,资源的利用效率有着明显的提高。在区域型的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模式中会涉及畜禽、水产、农林、园林等多方面,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将它们有机的结合,形成区域上的大型生态循环模式,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政府对区域型的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模式将会有更加明确的规划,无论资金支持力度还是技术上的指导程度都会大幅提高。

3.省域层次的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模式。省域层次的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模式立足于整个福建省的农业资源,在生态文明理念的视野下,结合福建省自身的区位优势、政策环境优势以及多样化的物种等,确定福建省的农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调动资源、整合资源,构建一个符合福建省资源现状的整体框架。

生态文明视野下,福建省的农业发展应该走生态循环农业与特色农业相结合的道路。生态循环农业应该在个体户型的微小生态循环农业和区域型的生态循环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省域层次的资源配置与整合模式的第一步是将省域范围的农业自然资源、技术信息、管理信息以及市场需求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判断;第二步是根据综合分析成果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并通过不同的经销渠道销售出去;第三步是通过废弃物回收系统将产品产生的废弃物循环利用。这种模式可以称为“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模式,这个循环链充分阐释了生态文明理念和精致农业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

四、结语

福建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但是资源消耗速度快,环境污染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源配置与农业结构不协调,农业经济的发展策略与福建省农业资源现状不匹配,人们的生态意识与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相符。

通过细致地研究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的相关文献,笔者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切入,研究福建省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模式。通过前往福建省进行实地调研,综合分析了福建省进行资源配置与整合的优劣势,在现有的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的理念,得到系统的资源配置与整合的模式,即将农业资源配置与整合分成多层次,多维度,多目标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林卿.世贸组织框架下闽台农业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吕小莉,文亚西.当前我国农村资源整合问题探析[J].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11年,35(5).

[3] 刘军. 湖南省农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6).

[4] 董保宝,葛宝山,王侃. 资源整合过程、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机理与路径[J]. 管理世界,2011,(3).

[5] 周丹. “资源整合”与“资源重构”两大构念比较[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8).

[6] 吴守蓉,王华荣,生态文明建设驱动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7).

[7]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1).

[8] 张彦英,樊笑英,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4).

[9] 孙江玉、初辉﹒农村资源整合及其模式研究[J]﹒中国农资,2013(12).

[10] 杨建霞,李海燕.滨州高效生态农业问题研究[J].中国外资,2013(281).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