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公共艺术中“自我”的表达

2017-02-13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自我艺术

殷 子

论公共艺术中“自我”的表达

殷 子

实现公共艺术中的各项平衡与问题解决的根源是艺术家或创作者的“自我”界定的过程,处理好其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对作品主题深刻的思考,对不同材质、视角的审视、选择,周边环境的协调等问题,是做好一件公共艺术品最基本的前提。

公共艺术;自我;情感表达

“每个人自身中都载负着一种具有创造力的独特性,以作为他的生存的核心。”

——尼采

艺术的出现本就是“成为自己”和“自我表达”的一种媒介,使人本身的意义得以升华,这是艺术的价值所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中指出,自我实现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也提到了希腊人通过艺术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之类的说法。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大型、特大型城市也越来越多。关于城市本身的历史、传统及城市当下精神主题等内涵亦通过雕塑、壁画等样式的公共艺术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王中说:“公共艺术具有在城市中以人的交往和需求为核心而展开的对空间的体验、对审美的获取,包括对形态、意象的亲历和审美活动之意。”一般来说它是设立于公共场所,提供并任由社会公众自由介入、参与和观赏的艺术。公共艺术的范畴不仅包括视觉的造型艺术,也包含了诸如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其他综合媒体的公开的艺术表演形式。

“公共艺术”是当代城市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构件,也因为城市化的缘故成为了当下热门的艺术形式。它是将公共空间、大众与艺术联结而成的一个特殊的文化艺术领域。“公共艺术”一词,从字面上看是“公共”、“艺术”含义的叠加,但这两个词组本身就存在着矛盾性,“公共”某种程度上蕴含着对社会公共性、秩序性、以及个性的摒弃、否定。而“艺术”则是艺术家个人对绘画、雕塑、建筑或其他艺术门类的理解、诠释,是自我表现与想象力、创造力的外化。公共艺术除却特指的艺术主题价值外,其公共性,如环境、材质、观众之间的关系也是关键要素。强调、考虑公共属性的过程,势必会忽略或弱化自我个性的表述。在从事公共艺术创作时,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是必要且最为重要的。

公共艺术发展到今天有很多经典的传世作品。久远的如古埃及的金字塔雕塑、中国历代的石窟造像等。它们或多或少与宗教、主流意识形态、建筑、生态环境存在依附关系。20世纪以来经典的案例也不再少数,如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的拉什莫尔山的“拉什莫尔山巨像”,即我们俗称为“美国总统山”的群雕。据文献记载,当时南达科他州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这个动机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很多地产项目或政府主导的文化旅游项目,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多思·罗宾逊提出雕刻总统群像的意见,并邀请著名艺术家博格勒姆来修建。但是这个庞大工程的建造计划却遭到反对,引发了当时美国国会和时任总统之间旷日持久的争论。经过相当一段长时间的讨论和商议,在罗宾逊与博格勒姆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下,最终由国会批准,这项计划在1927年实施。博格勒姆与近400名工人一起用了整整14年的时间,雕刻出了高达18米的四位在美国享有重要地位的总统巨像,从左至右依次是华盛顿、杰弗逊、罗斯福与林肯。在修建期间博格勒姆因病去世,后期工程由他的儿子接管。由于资金原因中途停工,华盛顿的肖像成为了四位巨像中唯一的胸像,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结合的手法,其他三位总统只雕出了头部形象,但每一位总统的风采特征和精神面貌都通过艺术家的处理与工匠们的辛勤劳作清晰地展现出来,并巧妙和谐的组合在统一的空间中。

通过我们仔细罗列这件艺术品中的一些重要线索,我们会发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由著名的历史学家提供创作主题的构想。众所周知,英雄主义一直以来都是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的主流价值取向。那么由重要的政治领袖来代表年轻的国家的意识形态显然是合适且具有代表性的;由著名的雕塑家来设计艺术作品的视觉形态,且根据创作需要选定地址,根据现场的岩石结构等实际情况调整原定方案;两代人坚定不移的按照既定方向去完成作品;历时14年制作,众多要素的合力让拉什莫尔山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也成为了美国文化中美国总统的象征,是南达科他州最吸引游客的景点,多思·罗宾逊提议创作这一主题作品的初衷也完美的演绎实现了。公共的限定让“自我”在公共艺术中的体现是个矛盾的命题。尽管“公共”代表的是公众的、公开的、共有的、共享的,但只要它还在艺术的范畴里,就应该成为“自我”再现的媒介。我们的很多项目与“拉什莫尔山巨像”的初衷是类似的,为吸引游人、观众,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公共艺术存在的核心价值。但是没有获取像“拉什莫尔山巨像”这样空前成功的原因是诸多要素合力共同呈现的渠道不通畅。我们很多参与者特别是决策者,没有认识到尊重艺术家“自我”的创造性,更没有认识到公共艺术已然是个大的范围,是人群的集结,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合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自我”诸元配合通畅可以成就一件作品,闭塞则可以让它饱受非议。

我们的国民经济由改革开放的数十年经营飞速发展。文化形态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盲目崇西,悄然地开始了自我回归、文化自信的历程,艺术的发展轨迹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将公共艺术作为独立学科来对其研究与认知的普及,仍处于起始阶段,对其意识形态的认识也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目前谈到我们的公共艺术,有很多负面的说法。由于城市群落的需求庞大、高额的经济报酬刺激,公共艺术作品数量增长之快令人叹止。照搬复制、批量生产的所谓城市雕塑背后,必然会出现一些低劣的缺乏创意和深度的“视觉障碍物”。千篇一律的物件无差别的代表着天南地北、风土人情迥异的城市文化是件很荒谬的事情,与审美情趣或人文情怀等终极关怀相去甚远,若再缺失了公众交流、参与的趣味性便真的成了视觉垃圾了。

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抽象绘画与装置等艺术品的兴起,许多“看不懂”的几何抽象化的金属雕塑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些公共艺术作品既无艺术性,也无公共性。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们缺少对公共空间艺术品的基础审美认知与制作工艺的监管,令许多公共艺术创作者在政治与金钱的合力下,难有用武之力和基本的艺术坚持。更有甚者是艺术家的坚持与理想往往因为道不同而分道扬镳,最后哪怕再好的创意、构想都是由一些加工工厂完成的。工厂工人群体依葫芦画瓢做的艺术创作,其结局可想而知。更可怕的是,时至今日,这类东西们有强大的市场生命力,却与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相去甚远。

这种类似的“公共艺术品”在我们的每座城市里都有,不论城市的大小和经济、文化状态的好坏。也正是这种无差别性,值得我们重视与警醒,它成为一种现象就意味着其中有一些共同的问题或症结。诚如尼采所说的,每个人自身中都载负着一种具有创造力的独特性,那么我们的公共艺术中的通病恰恰是创造力的独特性的缺位。具体的解决途径或许可以是“自我”准确界定与具体体现的过程。尊重个体,处理好其中的“自我”情感表达、作品所蕴含的主题、周边环境的协调等问题。做好一件公共艺术品并非难事:尊重构想者的专业性、学术性倡议,特别是决策者在“自我”审视后,发现有不足的情况下,邀请相关的专家做文化的定位及高度的把控;尊重艺术创作者由文化内涵做出的视觉形态呈现;尊重艺术与文化双重属性的契合即形同多思·罗宾逊与博格勒姆的学术组合或工作配合;尊重实际环境对材料、媒介的限定性;尊重创作过程中的合理性修改;尊重制作过程中的物理时间与科学的工作量,而非不分昼夜的追赶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粉饰成绩,图个黄道吉日之类的说法。

闻名世界的埃菲尔铁塔矗立在巴黎塞纳河南岸的战神广场,它除了是世界著名的建筑之外,更是法国巴黎的象征。古斯塔夫·埃菲尔从小就对建筑构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工程设计师。长大后的埃菲尔遇到了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女孩,正是这个叫玛格丽的女孩的不断激励使得他最后梦想成真,而埃菲尔铁塔这座通天高塔也成为了他送给玛格丽的礼物和决心。众所周知,巴黎是典型的浪漫之都,市内的建筑一般都是较低并且富有情调的,而埃菲尔铁塔这个庞然大物的突然出现,使得市民大吃一惊,人们纷纷斥责和诋毁古斯塔夫·埃菲尔,觉得他不应该由着自己的性子建造这么一个巨大的怪东西,看起来丑陋又突兀,完全与城市格格不入,是巴黎最糟糕的建筑。可埃菲尔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立场,没有让他的心血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到后来埃菲尔铁塔成为了全世界最有名的建筑之一。同时,它的存在也为巴黎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每年为巴黎带来15亿欧元的旅游收入,几乎所有到过巴黎的人,必会去铁塔一睹其风采。正是有了创造者古斯塔夫·埃菲尔的个人坚持,以及他作为自我的一种表达和创造,埃菲尔铁塔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之后,依旧屹立在美丽的塞纳湖畔,成为法国人民的骄傲,成为世界的永恒。

在公共艺术创作中,创作者要坚持“自我”的本源,更要尊重公共需要的每个个体,以个体的需要为根本,不接纳虚无的“公共性”,取代存在的“个体”需求,不以盲目的集体,代替众多独自存在的“个体”,公共性应该建立在“个体自我”的基础之上。因而在公共艺术材料的选择以及尺寸的确定之上,弱化“自我”的个体,只追求大而空的形式主义,使得公共艺术丢失了艺术的本质。尊重公共艺术具体呈现中的每一个个体,那么每个人所肩负的创造力的独特性才能融合,诸多“生存的核心”力量集结,每个单元的“自我”汇聚成大的“自我”,我们的公共艺术中才能有更多经典的、可以传世的作品!

[1] 尼采.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M]. 周国平,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 王中. 公共艺术概论(第2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2.

[3] 李建盛.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尼采. 悲剧的诞生[M]. 周国平,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5] 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M]. 马良诚,译.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J05

A

1009-4016(2017)04-0114-03

殷子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自我艺术
纸的艺术
认同的崩溃
作文需“自我”感受在场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成长中的“自我”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