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2017-02-09赵云峰许爱萍

关键词:河北省京津冀制造业

赵云峰, 许爱萍

(天津社会科学院现代企业研究所, 天津 300191)

京津冀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赵云峰, 许爱萍

(天津社会科学院现代企业研究所, 天津 30019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战略为三地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创造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对现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三地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发展三地产业门类较全,已经具备一定的协同发展基础,但在区域间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和产业链相对较短等问题较为突出。京津冀要以发挥三地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互补作用,深入推动产业链的交叉与融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增长极。通过协同规划,积极承接北京在产业转移中的比较优势资源,破除制度障碍,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优化产业生态体系,加速三地科技创新系统协同,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创造服务配套优势等路径来加速实现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 先进制造业; 协同发展; 产业集群

一、 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提出

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产业协同研究的理论根源可追溯到协同理论。Haken最早提出了协同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复杂系统都是由大量子系统组成,任何复杂系统既有各子系统独立的运动,子系统总是存在着自发的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又有相互影响的整体运动,并受到其他子系统运动的影响[1]。

目前,关于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例如:赵玉林等人研究发现,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度低,不仅制约了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还挤出了产业融合的竞争优势提升效应[2];Boyer和Pagell认为,设计、制造和管理是影响先进制造业发展的3个重要因素[3];李金华指出,在德国提出“工业4.0”背景下,中国制造强国的六大行动路径之一是打造质量顶级、精专制造和系列化著名国际品牌[4]。

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问题主要集中于国内。例如:李峰等人提出,通过构建顶层协同制度、三地错位发展、重塑拓展产业链、构建创新共同体等方式,实现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协同发展[5];臧维等人认为,京津冀产业创新环境的有序度优于创新主体的有序度,二者均有增长,但是创新体系整体协调度较低,提出营造京津冀政策和资金的协同发展环境,注重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互补性发展,探索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间资源的高效流动等具体发展建议[6];颜廷标提出,构建集协同创新内容、协同创新载体、协同创新机制于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可以化解、减少协同创新的障碍,加快构建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7]。

以上研究从不同视角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但较少有学者对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产业协同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将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各个地区的优势互补,实现京津冀在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并辐射、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本研究试图对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产业协同发展路径问题进行探讨,这不但丰富了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还对决策层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 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

1. 产业门类较全,具备一定的协同发展基础

京津冀的高新制造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十二五”期间,京津冀制造业集聚程度逐步加强,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稳步提高,为未来产业协同发展奠定良好发展基础。无论在产业经营规模还是产业结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和优化。京津冀制造业产业门类较全,已经基本覆盖了制造业的31个大类,自古以来三地间具有很好的协作传统,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概念提出的基础。河北省在装备制造业、钢铁产业等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北京市高校林立,具有一定的产业技术创新优势;天津市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领域优势较为明显,在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制造工艺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产业协作关系上看,河北省在材料、人力成本上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凸显,成为承接北京市科技资源溢出、天津市生产环节转移的首选地。例如河北省定位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但产业技术研发环节仍需依靠北京市和天津市等地的高校的技术支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将为产业带来更大的便利。

2. 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工相对独立

长期以来,京津冀产业发展水平落差较大,河北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较弱,产业层次较低,产业优势资源向京津聚集引发的问题较多,京津两地对河北省产业优势资源的“虹吸”作用较为严重,使河北省成为原材料、人才的净流出地。在承接北京市优势创新资源过程中,河北省存在能力落差,产业互补性较弱。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各地方政府仍难以抛弃保护地方GDP的思维,在北京市和天津市有大量企业无法将生产环节迁移到河北省,而只是试图在河北省建厂扩大生产规模,产业协同布局难以展开。

3. 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三地竞争大于合作

目前,北京市与天津市和河北省形成了不同的制造业格局,专业化分工较为明显,但是河北省与天津市之间的专业化指数较小,并且呈现出小幅度下降趋势[8],说明天津市与河北省仍存在一定的产业结构重叠现象,例如在工业总产值排名前十的行业中,北京市与天津市在冶金、化工、汽车、电子、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领域存在重合[9],河北省与天津市在汽车、电子等行业领域存在重合。虽然三地一直有合作的历史,但由于体制、利益、绩效因素的影响,三地产业协作水平低,产业发展出现竞争大于合作的趋势,现有的产业合作仍停留在较低层次。例如北京现代汽车作为北京市最大单一制造业,在河北省沧州市积极扩大产能空间,与同样落户河北沧州的北汽集团都集中在零部件产业,意图瓜分山东、河北、河南3个经济型汽车消费大省的市场,为打造京津冀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打下基础。但同时要反思,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在汽车零配件、组装等环节同质化竞争严重,都集中在生产加工环节,过度竞争以及产业外部大环境的改变将导致生产制造环节利润变薄,产业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4. 产业链相对较短,区域间产业链割裂

在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区间盲目争项目,重复建设问题和产业趋同问题严重。例如三地存在区域发展价值取向单一、市场活力弱、河北省承接转移能力差等困境[10]。河北省主要集中在加工环节,产业整体滞后,产业结构和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北京市与天津市。北京市和天津市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没有落实到生产环节中,三地各自产业优势并没有得以联合。相反,京津冀制造企业多处在中低端链条,产业链向上游延伸空间有限,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例如大概有40多家企业为北京现代汽车提供配套服务,其中,20家在北京市,另外20多家在上海市和江苏省,京津冀的配套优势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现代产业发展的特点之一是产业分工和专业化,而天津一汽所需的零部件大多自己建厂生产,唐山具有良好的微型汽车齿轮生产技术与产品,两地合作不紧密,各自比较优势没有得以高效利用,影响京津冀区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形成。

三、 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

1. 强化三地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互补作用

京津冀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首先要打破地域观念,以三地一盘棋的思路推动三地资源禀赋的融合,利用三地各自优势互补作用,形成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合力。因此,在发展目标上,要积极推动三地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调配,推动先进制造业形成区域化发展新优势。

2. 推动三地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的交叉与互融

京津冀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要以大项目、好项目、典型企业为发展起点,不断促进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跨区域延伸,形成三地产业链的交叉与深度互融,形成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实现资源聚集、技术聚集、产业聚集,拉动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

3. 形成特色鲜明的京津冀先进制造业的增长极

跨区域战略思维指引下,在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的基础上,发展特色鲜明的、满足周边地区发展需要的先进制造业,以产业的集群效应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进而形成跨区域联动发展,打造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一张蓝图,促进形成京津冀先进制造产业增长极,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四、 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产业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1. 三地协同规划,打造产业协同发展的蓝图

为改变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产业竞争大于合作、产业项目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现实,三地政府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以三地一张蓝图的思路,明确定位三地先进制造业发展功能定位和分工,合理打造各自比较优势,促进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要积极推动三地主管部门共同制定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理清、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加强三地产业发展规划间的衔接,制定三地产业指导目录,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制造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超大型化和微纳化技术,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上下游联动的协同机制,推动三地产业转移和升级。

在发展定位上,要依据三地各自产业基础和地区优势,综合考虑区位、交通运输、土地、水资源和能源保障、环境承载、劳动力人口及社会消费水平等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因素,统一规划布局,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分清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定位、精准对接。借助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发展的机遇,狠抓制造业提质增效工作,要强调河北省在原材料加工、生产制造和人力成本上的优势;根据天津市要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发展目标,努力发展先进制造研发、制造、技术服务的比较优势;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打造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使北京市形成先进制造核心技术研发和服务优势,从而在三地间形成先进制造业研发、技术转让、生产协同配套发展的新突破,在京津冀三地间基本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创新驱动、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发展阶段上,首先,要利用“十三五”期间的国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政策优势,强化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先进制造业的规模、速度、质量与效益。其次,要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研发、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在华北地区的突起,巩固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形成以创新、绿色、低碳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2. 打破制度障碍,推动三地科技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是产业系统演进的基础,产业系统演进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条件[11]。首先,三地要打破行政藩篱,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跨界协调机制,逐步消除不利于产业资源聚集与流动的行政壁垒,重组区域创新资源。其次,要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实现三地产业引导政策的匹配与融合。构建体制、机制、政策、市场、科技等多位一体的创新体系,促进三地产业资源的深入融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最后,要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梯度转移,实现三地产业发展空间的对接与融合。要不断推进北京与天津将生产制造环节向河北省迁移,优化京津两地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不断优化产业生态体系显著提升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例如,针对河北省钢铁产业,要根据汽车产业发展需求,鼓励汽车制造企业入驻河北。根据北汽、北京现代汽车在河北省发展汽车制造业发展规划,优化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改变以低附加值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碳结钢、合金钢、易切钢、弹簧钢、非调制钢、轴承钢、齿轮钢、冷镦钢、耐热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根据首都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河北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首都医药资源的对接;根据三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北京基础研究、天津研发设计、河北生产三者间的衔接等等。在促进京津科技优势与河北成本优势对接的同时,要放大京津冀辐射效应,形成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三地先进制造业并驾齐驱发展局面。

3. 加速三地科技创新系统协同,打造京津冀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通过战略协同、知识协同、组织协同为内容的互动协同模式[12],打造三地统一的科技创新系统,实现三地科技创新资源、研发、成果运用的高度协同。通过建设高端人才聚集、流通工程、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工程[13],建立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承接和升级的专项扶持基金,加速创新资源的转移。鼓励企业建设技术创新研发平台,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站,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项目,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推进京津冀先进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

在三地的开发区为企业入驻开辟“一站式”快速服务通道,缩减项目入驻手续。加速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原则在京津冀建设多个先进制造业产业园。

打造京津冀先进制造技术创新联盟,从协同共享理念、协同共享机制以及协同共享环境营造等方面,促进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14]。调动三地先进制造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推进三地科技创新资源的融合对接,以京津两地先进技术的溢出激发产业活力。

落实先进制造企业发展壮大工程,优先支持发展骨干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的运用打造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支持区域龙头企业上市,扶助先进制造中小企业升级,鼓励企业积极申请先进制造企业示范企业,并向周边推广、复制典型企业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打造若干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5. 抓住北京市制造业产业转移机遇,优化产业生态体系

利用北京市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积极承接北京市比较优势资源入驻天津市和河北省两地。要抓紧落实天津市和河北两省先进制造业及相关配套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本地产业的更新换代。在实践上,要深度推动天津市和河北两省与北京市的产业对接、创新对接、项目对接和载体对接。

在产业对接上,要利用北京市研发资源转移,以北京市先进技术溢出促进“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为产业实现“强链”;主动将北京市、天津市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向河北省延伸,杜绝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行业,带动河北省先进制造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实现“补链”;要通过项目对接和载体对接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完整链条,实现“产业链整合与贯通”,打造上下游衔接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此外还要重点发展物流、服务、贸易、金融、对外出口等配套产业,发展全产业链经济。

在创新对接方面,要构建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利用三地的大学、国家级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推动产业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优化京津冀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明确三地在创新链条上的分工,最终实现北京市原始创新、天津市研发转化、河北省推广应用的合理衔接过程。

在项目对接方面,要在京津冀三地积极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围绕这些项目发展科技创新服务、金融、物流等配套服务业,形成以大项目为圆心,以配套服务业为半径的先进制造业经济辐射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由点到面的全面铺开。通过这些大项目、好项目来为京津冀奠定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石”与“磁场”,从吸纳更多的相关企业,丰富先进制造业的链条。

在载体对接方面,要在加速现有产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利用京津未来科技城合作示范区、津冀循环经济示范区、曹妃甸示范区、北京市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等产业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推动实现京津冀产业互动发展。围绕产业、科技、服务、金融、物流等方面提升配套承接能力,使这些平台成为带动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有效载体。

6.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创造服务配套优势

现代制造服务业对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具有直接和主导性的作用,对技术创新也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15]。积极处理由于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产业协同造成的公共资源功能换位问题,加强人才系统、金融服务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科技服务系统建设,推动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本、金融、基础服务设施、科技服务市场。

第一,要建立三地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推动医疗、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劳动力保障的统一化。要在医疗和劳动力保障方面展开改革创新,统筹推进三地医疗和劳动力保障的联动协作,畅通三地间人力资源转移渠道。要积极推动三地人才教育系统与产业的对接,以解决先进制造业急需的创新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问题。要利用京津两地高校大力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在廊坊、保定、石家庄等地重点发展高职教育,由政府牵头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项目研发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鼓励校企对接,通过搭建校企结合的人才综合培训和实践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技能型人才。深入推进人才资质互认工作,对于在三地企业搬迁过程中产生的人力资源问题,政府要派专人适时跟进,为企业排忧解难。

第二,要优化金融服务系统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商业银行在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开设服务网点,促进金融与创新的对接,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便利,放大金融效应。完善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进三地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征信系统、产权和票据市场一体化。确立三地分税机制,情合理地处理产业协同中的企业税收问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税收合作框架协议》的指导下,以带动河北省、加速京津冀协同的思维,建立三地协同税收利益协调机制,对三地税收进行合理分配。

第三,要积极推进三地海关通关、通信联网、物流配送服务等配套服务的一体化建设,便利技术创新要素在区域的聚集。利用天津港、黄骅港、曹妃甸港口离内陆腹地较近的区位优势,以及人力成本、堆场价格优势,发展运输服务业,为三地先进制造产品的运输创造便利。

此外,还要优化推进三地间技术成果开放共享机制,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建立京津冀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成果信息库,便利三地间技术成果的共享和交易服务。

四、 结 语

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带来的难得历史机遇,通过产业协同规划,破除制度障碍,促进三地科技创新系统协同,优化三地产业生态体系,创造配套服务优势等路径,将有效解决三地产业分工独立、产业同质化竞争、产业链割裂等问题,实现三地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

[1] Haken H.Synergetics:AnIntroductionNonequilibriumPhaseTransitionsSelf-OrganiztioninPhysics,ChemistryandBiology[M].New York:Springer,1977:2-3.

[2] 赵玉林,汪美辰.产业融合、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基于湖北省先进制造业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26-32.

[3] 杰弗里.制度与演化经济现代文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36.

[4] 李金华.德国“工业4.0”背景下中国制造强国的六大行动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6(1):8-16.

[5] 李 峰,韩 静,孙丽文.经济新常态下京津冀产业协同与发展研究:以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为例[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15.

[6] 臧 维,秦 凯,于 畅.基于资源视角的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2):47-54.

[7] 颜廷标.基于中观视角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河北学刊,2016(2):149-154.

[8] 孙久文,姚 鹏.京津冀产业空间转移、地区专业化与协同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1-89.

[9] 李 娟.京津比较下的天津制造业战略选择[J].天津经济,2013(3):25-28.

[10] 孙 虎,乔 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5(7):68-74.

[11] 蔡乌赶.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系统的协同演化机理及实证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401-406.

[12] 陈卫东,李晓晓.产学研协同创新互动模式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5.

[13] 许爱萍.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0):119-123.

[14] 张亚明,刘海鸥.协同创新博弈观的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模型与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4(1):34-41.

[15] 石学刚,齐二石,姜 宏.制造业服务化对提升制造型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95-299.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dustry Strategy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for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Zhao Yunfeng, Xu Aip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Modern Enterprise, Academy Social Sciences of Tianjin,Tianjin 300191, China)

The overal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provides a rare historic opportunity for their advanced manufacturing. Based on a review of existing relevant researc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analyzed and it shows that the industry has generally occupied all industrial categories on a co-development basis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prominent issues of inter-regional imbalances in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serious homogenization competition, relatively short chain, etc. The three regions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taking advantage of thei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promote deep integration and crossing of their industrial chains, which brings the growth pole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with their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n these three area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lans require Tianjin and Hebei to actively undertake the advantageous resources during Beijing’s industrial transfer. That means breaking the 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ources in depth, so a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ecosystem, and accelerate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scientifically innovative system. In this way, an industrial cluster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 optimiz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the convenient availability to relevant services will be realized to boos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ordination; industry cluster

2016-05-25.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资助项目(14ZDB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08377).

赵云峰(1983— ),男,博士,副研究员.

赵云峰,13821936277@163.com.

F42

A

1008-4339(2017)01-018-05

猜你喜欢

河北省京津冀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