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
2017-02-04李坚
李坚
摘要:自2012年党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以来,“三公”经费的使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当前如何确保“三公”经费能够严格按照要求被使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当以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为突破口,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提高三公经费的使用效率,尽可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一定保障。本文就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讨论,文章首先阐述了“三公”经费的研究背景,然后讨论了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管理不良现象,之后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分析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不当管理原因,最后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三公经费 内部控制
一、研究背景
所谓“三公”经费是指公务接待、公车使用运行维护费、因公出国(境)费用。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管理使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管理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来提高“三公”经费的使用效率,但仍有一些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居高不下并存在着支出不透明的情况,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不仅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而且还会影响政府形象。对此,必须加强“三公“经费内部控制,从管理上弥补漏洞,才能让干部队伍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才能够利为民所用,才能保障民生项目顺利建成。加强“三公”经费内部控制具有以下两点意义,一方面不仅对于降低行政成本有很大帮助,能够限制不合理的消费支出,规范政府正确有效的行使权力。另一方面,加强“三公”经费内部控制是在行使权力的同时,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是遏制腐败、减少不正之风现象的有益尝试。
二、对“三公”经费支出内部控制管理不良现象
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支出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因公出国(境)、购置公车及运行费以及公务接待等方面。
(一)因公出国(境)
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需出国学习交流,但是学习内容中并不包括旅游观光。而实际上存在个别单位由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力度不够,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借国际学术交流、出席国际会议的名义公然组织旅游观光,之后为应付审计检查和监督伪造假文件。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不利于充分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
(二)购置公车及运行费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能按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法律法规购置公车及运用运行费,但是仍然有个别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不当而存在着车辆超编、超标配置的现象。公车超编、超标配置会产生不菲的维护费和保养费,给政府财政带来了相当沉重的负担。
(三)公务接待
我国各个地区都在积极相应中央所下发的文件精神,缩减不必要的“三公”经费开支。但是仍然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公务接待费用内部控制管理上做得不够,单位的公务接待费用不仅存在着名目繁多的情况,而且还存在着超标准接待的现象。
三、从内控角度出发剖析“三公”经费不当管理使用原因
(一)“三公”经费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还没有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各个地区存在着各自为政的情况,所执行的是当地的“三公”经费执行标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些地区在“三公”经费内部控制管理方面把握的不好,更无法准确、全面、及时地向社会公开相关数据。同时,相关制度中没有对一些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出现问题难以落实到具体人员,容易滋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制度上的漏洞徇私舞弊,不利于“三公经费”使用效率的提高。
(二)“三公”经费的管理意识有待加强
首先,一些个别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三公”经费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全面、深入地对上级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进行研究,难以明确“三公”经费内部控制工作思路;其次,由于一些单位的领导自身的管理意识薄弱更不能准确、及时地落实“三公”经费管理核心思想,无论是在宣传方面还是在审核工作上都存在欠缺;最后,一些领导认为“三公”经费管理是财政部门的工作,没有考虑到被单位或部门在此项工作上需要做哪些工作,致使财政部门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获取困难,难以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三)“三公”经费会计核算过于模糊
虽然在《2011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已经设置了“业务招待费”“因公出国出境费”“车辆购置费”以及“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四个“三公”经费支出经济分类会计科目,但是对于这些会计科目所包含的内容界定不够明确。财务人员在进行会计业务时只能进行主观判断,以“三公”经费中出国深造培训、科研学术交流所产生的出境费用为例,由于各种需要,工作人员肯定会产生旅费、住宿费、伙食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如果不对这些费用细化,一些私人费用也有可能被纳入经费核算内容中去,进而导致“三公”经费账务处理混乱,严重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公平性。
(四)“三公”经费预算有待完善
首先,一些单位在年初向人大所上报的预算编制中所设置的“三公”经费项目也过于繁杂,财政部门的人员在开展“三公”支出数据进行统计时就需要进行逐一加总。这样不仅会造成财政部门工作量的增加,而且还难以保证所统计出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其次,一些单位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没有安排相关人员对自身实际需要进行调查,而只是以以往的数据为基础编制预算,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就会使“三公”经费超支,预算形式性过强。
(五)“三公”经费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首先,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检查、审计、考评等活动经费,如果监督工作力度过大就会使单位难以获取一些必要的活动经费,直接影响单位正常活动的进行,需要适当控制监督力度才能确保单位正常运营;其次,一些单位财政着高档接待隐蔽化的情况,相关人员通过开具假发票伪造经费支出去向的方式躲避监管,不利于“三公”经费的合理利用。
四、对于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控制的一些对策
(一)完善“三公”经费的管理制度
首先,我国中央相关部门应当积极搜集各个地区“三公”经费的执行标准,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权威性、统一性的管理标准和制度,使各个地区在“三公”经费控制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有章可循;其次,在统一的管理制度中要对“三公”经费的使用范围、使用流程、岗位职责进行明确,确保出现问题能够落实到具体人员,为“三公”经费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三公”经费内部控制意识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对“三公”经费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全面、深入地对上级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进行研究,明确“三公”经费内部控制工作思路;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还应当加强对“三公”经费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可以通过会议等方式向单位各个部门落实“三公”经费管理核心思想;再次,单位领导还应当积极配合财政部门的工作,对单位各个部门提出一定要求,确保所提供信息资料的质量,使得相关信息得以及时反馈,为单位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优化“三公”经费会计核算内容
财政部门在对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进行核算时对于“业务招待费”“因公出国出境费”“车辆购置费”以及“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四个“三公”经费支出经济分类会计科目存在不明确的地方不能够主观臆断,而是应当反馈给上级部门商议出最优的处理方法,如果出现没有设立相应的会计科目的情况要及时设置相应的二级科目,规范会计处理方式,确保会计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公平性。同时,财政部门在对单位进行“三公”经费支出进行审核时要考虑金额是否与实际情况成正比,并对所上报的支出进行分类,筛选出私人费用不予以报销。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自身还应当完善自身的账目,建立“三公”经费支出台账记录,理清资金去向,保证各事业单位能够科学控制自身经费支出金额。
(四)重视“三公”经费预算管理
首先,单位在年初向人大所上报的预算编制时要整合经费项目,尽量避免项目繁杂情况的发生,确保预算一目了然;其次,单位在编制预算过程中还应当安排相关人员对自身实际需要进行调查,并与以往的数据进行比照,全面考虑单位经费支出情况,合理开展预算编制工作,杜绝形式性过强的不良现象。
(五)合理开展“三公”经费监督管理工作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所需要一定的检查、审计、考评等活动经费要提前做好相关解释说明工作,为监管部门工作开展提供一定参考;其次,监管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要有侧重点,可以采取数据调查和下实地进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大对个别单位高档接待隐蔽化现象的惩治力度,并对这些违法乱纪现象予以公示;最后,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内部监管机制,并给予其一定权力,出现问题要对相关人员给予严厉的处罚从根本上保证“三公”经费的合理利用。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三公”经费使用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定措施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各地区的事业单位也积极响应号召从内部控制上进行规范。要想进一步提高“三公”经费的使用效率还应当从制度、意识、核算、预算以及监督等五个方面来加强,进而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打造廉洁的行政形象。
参考文献:
[1]邵理团.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7)
[2]蔡霞.新预算法的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控制作用[J].品牌,2014(07)
[3]冯天明.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