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2017-02-02

关键词:研究型应用型道路

欧 小 军

(惠州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广东 惠州 516007)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以来,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成为转型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学者称此次转型为1998年以来的第二次转型。为了引导地方高校在新一轮转型中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定准位、安其位,2017年教育部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以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①。这一高等教育分类体系虽然明确了转型发展后应用型作为一种新型高校的发展方向,但同时也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探索我国应用型大学的进一步分类留下了空间。囿于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历史、学术传统、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等多方面的差异以及当前我国部分转型试点高校踌躇不前的现状,“在路上”的试点高校正在经受机遇与挑战、困惑与超越、解构与重构、失衡与平衡的多重考验,以至于“到目前为止,转型发展却难说有大的规模效应”[1]。通过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的反思不难发现,我们还没有完全找到一个理解和诠释“应用型大学”的新框架,对应用型高校“笼统模糊”的表述既不符合地方本科高校的特点,也不利于对转型发展高校的分类管理与指导。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应有更多的路径,研究分析转型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打通第三条道路可为地方本科高校利益相关者找到适合本地本校的转型路径提供有益参考。

二、转型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最初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社会民主党试图通过超越传统思维融合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二元对立的消极影响,为调和左右两派矛盾之争,尝试在新的层面上建构超越左右二元对立,追求二元融通的政治哲学和经济伦理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思维框架和行动纲领。作为一种解释范式和理论构想,尽管学界对第三条道路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其超越二元论、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立足于整体论而进行关系思维的认识论对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借签意义。

应用型大学作为我国一种新型高校组织,在实践中,由于每一所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展路径以及逻辑演进机制迥异,最后也会像欧洲的应用技术大学一样,其转型发展结果应该是多样化型态的,应用型大学在实践中可能会衍生出多种形式的应用型高校。有学者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有整体转型、部分转型和学术—应用混合型转型三种战略。[2]整体转型可以转为普通高教体系的应用型高校和职业高教体系的应用型高校;部分转型可以做两种理解,一种先做部分转型试点,然后整体转型,其实质最终还是第一种整体转型的结果,另一种走研究型和应用型的“中间道路”,我们把这条道路称为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是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一种政策选择,是在所谓的研究型与应用型高校“重叠临近地带”的第三条发展路径,这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留下了转型发展的巨大空间。地方本科转型发展高校的“第三条道路”最终形成的是“研究型”与“应用型”相融合的“混合型”,混合型可以有三种情况:即“研究”与“应用”并重的混合Ⅰ型;侧重于“研究”的混合Ⅱ型;侧重于“应用”的混合Ⅲ型。 (如图1所示)

“研究”与“应用”是现代大学的本质属性,其根本是一致的。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委员会前主席欧内斯特·博耶认为“探究”和“应用”是大学共生共和不可分割的学术生态系统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我国学者贾彦峰认为,应用型大学内部要保持相当比例的学术科研,不能一味追求就业技能,放弃学术文化的追求,以至于技术上排斥了大学精神。[3]在今天,没有学术研究的大学很难被认为是现代大学,应用型大学也概莫能外。张应强教授认为:“高等学校教育必须保持相当比例的学术性教育,即使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也应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4]。应用型与职业性并不矛盾,如果把应用型只理解为职业技能型,应用型大学将不是大学,或将成为职业培训机构或职业训练所。事实上,“纯粹”的应用型高校在现实是很难存在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最后走的都是混合型的“第三条道路”。从组织特性上,整个转型后的所谓“应用型”高校都属于“研究”和“应用”边缘重叠交叉形成的,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也在走第三条道路或者正在向第三条道路“漂移”,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虽然基本上都按照第三条道路的场域逻辑进行运转,但是由于地方本科高校的背景复杂多样,其转型发展后的“理想类型”不一,其职能定位也是有区别的(见表1)。

表1 “第三条道路”下应用型大学的分类与职能定位

三、第三条道路是转型发展的实践愿景

现阶段,我国转型高校“至关重要的是探索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关注转型院校的核心任务和深层次结构变化”[5]。路在何方?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不论“正在路上”的试点高校还是“即将上路”的地方高校,迫切需要根据客观现实对转型发展的道路进行审思。通过对问题的切入,对现实的反思,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走研究型与应用型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是新时期地方本科高校遵循内外转型发展逻辑的理性诉求。

(一)“第三条道路”的转型路径:从“两端”到“中间”

在转型发展实践中发现,在转型之初要求地方高校作出“学术型”发展逻辑或“应用型”发展逻辑的选择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声明“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只是存在类型之别,不存在高下之分,但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行动上总是“扭扭捏捏”、“羞羞答答”,甚至不公开承认自己转型的具体目标。在这个问题上,欧洲经验值得借鉴,根据陶冬梅和杨东平的研究发现,欧洲应用技术型大学有Ⅰ型(大学主导型)、h型(双轨发展,大学主导型)、H型(双轨发展,与大学平行)、n型(融合发展,差异性减小),且呈现出依次从Ⅰ型—h型—H型—n型时序性的发展特征。[6]同时在处理“应用”与“研究”的关系时,欧洲应用科技大学总体上归属普通高教体系,融合了学术研究和应用技术两者的界限,在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同时,也强调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功能。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是“以科学为基础、以应用为重点”的大学。在应用型大学中,“应用”和“研究”是不相矛盾的,更不是非此即彼的,只是不同高校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也需要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转型发展过程中,现实中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学术研究能力是不错的,刻意丢掉或者忽视其传统的学术研究是得不偿失的,为了避免“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的转型行为,更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如何把多年的学术研究沉淀借助转型之力转变成应用型高校的优势,走融合“研究”与“应用”的中间道路,即“第三条道路”。

(二)“第三条道路”的转型功能:从“单一”到“复合”

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职能,从这个角度上审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关键就是调整专业设置,核心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随着我国“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产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结构与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适应,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种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地方发展长远目标和重大战略性需求上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人才从有一技之长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向具有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研用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转变,而这种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是我国未来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这种复合型人才可以分为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复合A类)、以精湛技艺为主的一线职业技能型人才(复合C类)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应用型人才(复合B类),这三种人才可以分别由混合Ⅱ型、混合Ⅲ型、混合I型的应用型大学去培养。社会需要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于是应用型人才的层级种类、培养路径也变得多样,势必催生结构不一的应用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要打破转型发展单一路径的简单思维,在遵循多元、协调、共生、包容的转型发展理念引导下,大胆实践多样态的混合式应用型大学,潜心探索“研用结合”的具有前瞻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造性地开辟融通“研究型”和“应用型”的第三条道路。

(三)“第三条道路”的转型形态:从“同质”到“多样”

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同质化一直被社会所诟病,如果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都向同层次、同类型、同水平上发展,形成相类似的教育结构,不但不能解决原来存在的同质化问题,而且会形成新的同质化。转型发展的多路径与应用型大学的多样化是互为因果关系的,转型发展的实质不是形成“千校一面”的应用型大学,其转型不能按一个标准或一个模式进行。从发展价值的角度上看,转型发展的实质不是把转型高校引向“同质”的道路上,而是要根据国家在转型发展的顶层指导性框架,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未来需要,制定差异化的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战略。差异化其实就是多样化,“研究”与“应用”两者的组合方式不同,边界融合程度不同,使转型高校最终可能呈现出形式多样的混合I型、混合Ⅱ型、混合Ⅲ型等应用类别。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 595所,其中本科院校1 234所,高职高专1 361所。[7]本科院校除了75所部属院校以外,其余基本上都是地方本科高校,而地方本科高校又可以分为1998年以前的老本科和1998年以后的新建本科。按照走“第三条道路”的应用型大学分类体系,可将其划分为:其一,少量研究能力突出的地方老本科可转型为混合Ⅱ型的应用(技术)类大学;其二,大部分地方老本科和少量研究力量较强的新建本科转型为混合Ⅰ型的应用(技术)类大学;其三,大部分新建本科转型为混合Ⅲ型的应用(技术)类大学。

(四)“第三条道路”的转型规律:从“外部”到“内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应用型本科”,既要从外部鼓励政校行企协同构建多向沟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又要从高校内部加强部属大学、重点大学与地方转型高校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从外到内、内外结合是转型发展规律的体现。转型发展有其内在逻辑和外在依据,混淆转型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依据定会把转型引向歧途。目前,在政府、市场和高校的三角协调关系中,转型发展在政府行政管控和市场影响等外在力量主导下,在“以就业为导向”理念的指导下,把应用型大学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过于放大与拓展,掩盖或消解了其个体发展功能与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高等教育内外部规律的统一。尽管现代社会要求高校、产业、政府形成“打破原有边界”的三螺旋结构,但是“独立创新”、“唯科学是重”的大学精神是大学“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的根本在于理论发现、在于知识创新。“大学是要用客观研究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也许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8]。由此,转型发展不能为转型而转型,丢弃大学固有的根本,也不能因为强调专业导向而忽视学科发展。试问没有学科哪有专业,没有学科发展怎能称之为大学,在转型中学科和专业两者不是对立的矛盾关系。再者,转型高校必须有包容发展的理念,学者侯长林认为:“在以建设应用学科和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主的同时,也给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留下一扇窗”[9]。因此,在走转型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时务必做到内外结合、研用相济、兼容并包、有所侧重。

(五)“第三条道路”的转型特色:从“差异”到“特色”

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分布广、体量大,高校空间结构和区域差异明显,地方对本科高校转型的要求以及高校自身的定位都不一样。因此,转型发展应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转型发展实践中走出高度雷同的窠臼,形成地方应用型大学“求异存同”的“差序格局”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应然状态。每所转型高校都有自己转型后应用型大学的“理想类型”,作为一种新型大学,错位竞争、彰显个性、各具特色是其应有之义。“第三条道路”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后的“特色”发展走出困境提供了场域,拓展了范围。从“差异”中发展“特色”应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类型差异形成中国特色。鉴于我国应用型大学不像欧洲国家更多是由多科技术学院(英国)、短期技术大学(法国)、高等专科学院(德国)等升级建成的,而是由地方传统学术型高校转型而来。因此,强调走学术与应用的互渗以及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第三条道路”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也是我国有特色的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其二,内涵差异形成地方特色。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高校大部分都坐落在地级市,作为一个地方的最高学府,早已超越狭隘单一功能的载体,它既是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心,也是地方学术研究交流中心,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多重使命。地方高校在关照现实的基础上,根据转型高校多样化的职能结构选择,在“应用”和“研究”的发展侧重点中有所突破,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在“各自的轨道中落实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科学研究的针对性、服务社会的适切性”[10]。这样,应用型大学的“地方特色”将会日益凸显。

四、结 语

“研究”与“应用”都是大学的根本属性,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物,实际上当今学术研究型大学十分重视应用,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也继承了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因为没有研究的“应用型”顶不了天,也必将走不了多远;没有应用的“研究型”立不了地,也不会长久。关键在于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迫切需要在关系论思维的基础上把两者关系恰当处理好。鉴于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现实特征,未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不是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所构成的“两分法”,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研究—应用混合型大学,走“研究”与“应用”相融合的第三条道路既不是走纯粹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发展道路,也不是走纯粹意义上的应用型大学发展道路,而是取研究型大学之“学”,取应用型大学之“术”,通过“学”与“术”的融合,学术性教育与应用性教育的整合来实现我国新型大学的“理想”。我国在本世纪中叶要实现“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目标,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需要一批世界一流的应用型大学,更需要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地方需求的、融“研究”和“应用”于一体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第三条道路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转型发展实践中也是可行的。因此,我国在大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全力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同时,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格局下,应当不断拓展有条件的地方本科高校向第三条道路转型发展的空间,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高校建设与发展之路。

注释:

①《意见》指出,研究型高等学校主要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型归属专科层次,不在本次讨论范围之内。

[1]方 言.转型就是转机[N].光明日报,2017-02-23(14).

[2]刘彦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82~86.

[3]贾彦峰.地方高校两次转型中的文化断裂与有序演进[J].高教探索,2016,(6):9~13.

[4]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29~34.

[5]钟秉林,王新凤.我国地方普通院校转型发展若干热点问题辨析[J].教育研究,2016,(4):4~11.

[6]陶东平,杨东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多样化:欧洲对中国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5,(6):28~32.

[7]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606/t20160603_248263.html, 2016-06-03.

[8]安 然.追寻大学精神的价值本源[N].光明日报,2017-05-17(15).

[9]侯长林.应用性转型应坚守大学的根本[N].人民日报,2017-03-30(18).

[10]史秋衡,康 敏.探索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体系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7,(2):40~44.

猜你喜欢

研究型应用型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道听途说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以海洋环境保护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