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短歌行》中“建安风骨”的体现
2017-01-30吴丹
吴 丹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浅析《短歌行》中“建安风骨”的体现
吴 丹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短歌行;建安风骨;内涵
一、对“风骨”的理解及“建安风骨”的内涵表述
(一)对“风骨”的理解
中国文化自上古神话起即蕴含着“风骨”二字。何谓“风骨”呢?它原来自于魏晋南朝时对人物的评议品鉴,在文学理论方面,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对“风骨”二字厘析其义:“《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风”起源于《诗经》,诗词吟咏,以风化骨,一方面体现于古诗词的精神力量,另一面“风骨”作为一个整体范畴,指坚挺刚健、简单分明的美学风格。而自刘勰起,“风骨”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广泛流布。
从个人角度理解,风骨除与文学品评、人物品鉴相关外,还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始终,它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若从上古起源,先民的神话无不蕴含这两字的精神状态。“创世神话”、“始祖神话”以及“洪水”“战争”都体现出中华民族从远古先民就具有忧患意识、反抗精神及厚生爱民的思想传统。而随之而发展的《诗经》虽以“风雅”二字来提倡对文学尤其是诗歌的革新,文本中心所体现的内容,更多为作者这一主体精神意志的体现。以致后来的建安风骨、竹林七贤,虽然思想意识受时代的熏染而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深深的浸染了文人身上的风骨之气。其后的盛唐气韵、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与之一脉相承。文本一面尤其突出,文人秉性也彰显出“文如其人”的韵格。
(二)“建安风骨”的内涵
中国诗歌从源头始就一直秉承着儒道的中庸之道,以《诗经》为源的现实主义和以《楚辞》为源的浪漫主义都开启了诗歌创作的写实与抒情方式,“哀而不伤”成了诗歌创作的标准。而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是个美学典范。建安时期的诗人经历了战争离乱,而纷争的时局又带来了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心绪的复杂多表达于诗歌创作之中。缘事而发、真情实感成了这一时期诗歌的独特风格,慷慨激昂的情感也令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相比较而言,建安文学的主要内涵多为政治理想的高涨、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达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总体上秉承着汉末实录精神,遂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面旗帜。
二、《短歌行》中“建安风骨”的体现
(一)文胜于质、风胜于骨的建安文学色彩
“风”指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充实、清明、感人的情志力量,是感化人的根本。而“骨”指的是诗歌在语言上呈现出的刚健有力。曹操的《短歌行》在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具有文学性,使得诗歌整体具有华美的色彩。刘师培先生概括的建安文学四个特点为“清俊、通脱、骋辞、华靡”,其中“骋辞”“华靡”则为就文采而论的。
首先诗歌运用双声叠韵的手法,在语言上形成音乐美,“悠悠我心”、“呦呦鹿鸣”、“明明如月”,加之排比的手法,气势上更加强烈,层层递进,增强情感的同时,也使诗歌的文学性愈加浓厚,在文字上略胜一筹。
其次,诗歌的修辞手法使得文学性彰显得更为明显。比喻、排比、设问、用典等手法在这首诗中广泛运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人才比喻为明月,心心念念何时能够得到贤才,生动形象的同时又将焦急、忧虑的情感抒发出来,“不可断绝”将忧的连绵不尽表达的清晰明朗。进而又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虚实相间,又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衬出现实的不尽如人意,“忧”也更为深刻。而最后一句以“周公吐辅”的典故来诠释作者一统天下的决心,含蓄的表达也是文本具有深刻内涵,字面意义使得文本的历史性增强。
最后,诗歌的用词上的色彩感、画面感十分强烈,所起到的渲染效果明显。“青青”“乌鹊”等用词为诗歌增添了色彩感,而“青”与“乌”除了符合现实之外,也是一种情感上的表达,色彩的运用符合了作者的心绪与感情,又使文本在用词上趋向于华美,所以在这一点上没有刚健的效果,反而是渲染色彩浓烈,不若其子曹植的《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诗句中的劲健有力。
综上,《短歌行》体现出建安文学“文胜于质”“风胜于骨”的特点。以上是从其文学性的角度进行的评析。而就思想内涵来讲,《短歌行》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足以成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也可称为后代诗歌作品中反对浮靡的一面旗帜,下面就其思想内涵进行赏析。
(二)建安风骨主要内涵的集中体现
1.人生苦短的慨叹与政治理想的高扬
从本诗的创作年代上看,曹操处于军事战争的失利状态才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所以全文笼罩着浓浓的忧愁,开篇第一句便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继承了《诗经》赋比兴的手法,直陈人生有几何,又以“朝露”作比,形象而又夸张的将人生苦短揭示而出,这是一种慨叹也尽显无奈之情。以人生苦短来反衬自己在短暂的人生中郁郁不得志的烦闷,焦急而又不安。
在建安文学中,对于人生转瞬即逝的慨叹层出不穷,如:“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幹《室思诗》);“常恐时岁尽,魂魄忽高飞”(阮瑀《诗》)。在一个社会动乱的时代,人多短寿,慨叹人生转瞬即逝成为文学的一大主题,但在以上两首诗中,作者仅仅是单纯的咏叹。
相比而言,《短歌行》虽笼罩着“忧”字,但曹操仍表达出努力建功立业的雄心,“周公吐辅,天下归心”暗含着他的雄心壮志,因此,从《短歌行》中折射出了建安风骨中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点与“正始之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强烈的个性表现
这首五言诗以“忧”贯穿全篇,恰恰体现了曹操鲜明的个性特征。一代枭雄,富于谋略,却在诗歌中表现出无比的真诚与渴望。对于人才渴望的直接、对于统一天下的直接表达,“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丰富的联想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充分验证文学再现“世界”的功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若如女子一般等待情人的痴心,曹操将这种细腻的心思表现出来,在慷慨激昂中又展现了自己对于圣贤的渴望与喜爱,展现出了强烈的个性特点,与此同时也展现了丰富的文学修养。而曹诗的一贯风格“古直悲凉”也充分地体现其中,并与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人的不同风格共同铸造了“建安风骨”。
[1]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景圣琪.三曹雄起:建安风骨之髓,2012.
吴丹(1993-),女,汉族,辽宁铁岭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
I
A
1006-0049-(2017)18-01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