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能源管理
2017-09-15郭磊
郭 磊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6
浅析高校能源管理
郭 磊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6
高校的能源管理理念目前还处在转型阶段,现代化的能源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和完善。引入现代企业管理能源管理的手段和理念,有助于高校重新审视自身能源使用上的问题,通过和企业的合作,最终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能源管理体系;能源有偿使用;校企合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快速增长,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作为高能耗单位,能源管理工作也成为了衡量高校管理能力的一项指标。如何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如何在既有条件下减小不必要的能源损耗,如何将科技手段运用到高校的能源管理工作中去,成为摆在高校能源管理者面前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本文将从高校能源现状及存在问题、能源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及市场机制对能源管理的借鉴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高校能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制度建设不完善
从国家层面上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十二五”期间对中大型企业都下达了节能任务,然而对于高校的考察多是“以报代查”,只要求高校申报数据,而对数据的真实性并没有进一步的核实;其次,下达的节能指标并不切合客观实际,导致高校为完成任务,只能以虚假数据申报。从学校层面上说,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科研成果,忽略计算能源投入量的观念问题。学校鼓励教师从事科研而对于科研的能源投入量并不做考核,能源管理部门缺乏对科研部门能源消耗的奖惩机制,科研机构面临的外部能源监管压力不大,节约能源意识淡漠,各部门节能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开展节能工作很被动[1]。
(二)地下管网陈旧、建筑性保温不足
我国大多数高校历史悠久,老楼宇、老建筑众多,地下管线陈旧、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经统计,高校每年因地下管网渗漏造成的水资源流失就占到其自来水年消耗量的20%以上。而现代的地下管廊技术由于投入资金巨大,高校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改造,而地下水管漏点查找困难、查找周期较长,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流失。
北方高校冬季采用集中供暖的方式,部分楼宇因为建设时间较早,保温性能差,而又面临冬季寒冷、风力强度高的客观问题。尤其是楼宇迎风面的房间和居中的房间在同等供暖条件下,室内温度能有5°以上的差距。为了保障迎风面房屋的供暖,高校不得不提升供暖进水温度,造成了楼宇内部分寝室温度过高,增大了高校的煤炭消耗。
(三)节能意识存在问题
高校的能源工作成效不明显,节能主动性较差,节能工作多是停留在纸面,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楼宇内“长明灯、长流水”现象明显,人离开后电脑不关、空调不关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型能耗设备存在长时间待机、预热时间过长的问题也偶有发生。
二、高校能源管理体系的完善
(一)监督制度的完善
从国家层面上说,建立高校能源审计制度。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从高校上一年度的财务结算中直接读取能源花费数据,杜绝杜撰数据的情况。成立专家组对高校此年度科研产出和能源消耗的情况进行全面立体的分析,并为高校领导者提供节能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从高校层面上说,能源管理应该将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分开来看,对于本科教学工作,需遵循“降低能耗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宗旨,在保证教学的基础上杜绝能源浪费;对于科研工作,必须本着“谁使用、谁缴费”的原则,对因科研产生的水电进行费用征缴,征收数额由高校能源统计部门根据实际使用数据确定。
(二)高校能源的分级管理
高校能源分级管理,即校级能源管理部门以各院系为单位,对能耗总量进行统计和费用核算,并提供能源统计数据,而学院内部能耗情况由学院自行负责管理。对学院的能耗管理通过“收支两条线”的方式,利用经济为手段,促使每一个师生和校舍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进一步加强。
在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前,高校必须利用现代远传技术,对每一个房间的能耗可以做到实时监控和统计,为制度的执行提供必须的数据支撑。高校能耗管理部门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参考教职工数目、学生数目,结合本校实情为各单位进行能源预算;同时,对于既承担本科教学又承担科研任务的实验室,结合本科教学的课时数及科目类型对该课题组增加其能源补贴。对于超出预算的能耗费用,即因浪费和科研产生的费用,结算时从学院的经费中直接扣除,并向学院提供管辖区内的每间房间的能耗报告,学院依据此报告对相关部门征缴费用。
(三)科技手段对能源管理的促进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各行各业都已经成为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它也为现代高校能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利用能源监控平台,能源管理者可以对每间房间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能源浪费情况进行周期性的公示,结合奖惩机制,使得师生节能意识不断增强。通过智能统计控制系统,可根据一间教室内的人员数量对教室内的灯光进行分区域控制开关,大大降低了照明能耗。通过智能感应控制系统,可对房间内的空调进行智能控制,并实现路灯、热水器的定时启停,缩减了人工成本,避免了无功损耗和浪费。通过供暖系统的进、回水温度监测系统,对区域、楼宇进行差异化供给,既保障了学生的取暖需求,又避免了热量浪费。当然一切科技手段都是能源管理的工具,如何利用好这些工具,才是能源管理体系完善的关键。
(四)能源管理队伍的建设
能源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对高校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需要培养一批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人员,为高校能源管理体系建立提供智力支撑和服务。现在国内部分高校能源管理部门设在后勤,管理人员职责不够明晰,存在着有权无责、管理粗放的问题。应建立一个有校领导直接领导的独立部门专门开展能源统计监督及节能工作,现代能源管理体系才能逐步建立,执行制度起来才能彻底,能源使用费的征收工作才能在做到顺利、彻底。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校能源管理人员必须经常性的主动与其他高校人员交流工作经验,学习他校能源管理的工作的先进方法,了解其他高校成功引入的节能新科技、新设备。不仅如此,由于企业的特性,其对能源管理产生的经济效益更为敏感,节能意识更为强烈。高校能源管理人员需要放开眼界,除了向同行取经,还要学习先进大型企业、科技研究型企业的能效管理手段和技术,思考如何结合本校特点予以利用。
三、市场机制对高校能源管理的借鉴
针对高校能源消耗中存在着“学校投入,小团体收益”的现状,结合长期以来学校许多节能措施无法切实落实的问题,从能源统计与节能管理政策的执行相配套为着力点,逐步推行新型的高校能源管理模式,“定额管理,超额自负,分级管理,收支双轨”的成本共摊机制,明确了能源投入是一种资本投入,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在扣除学校补贴基数后,师生应强化有偿使用的能源意识,减少能源的无功损耗,提高能源的合理化使用率[2]。
(一)结合学科特点,合理核算能源补贴基数
在现在大多数高校中,能源成本基本上都由高校独立承担,而市场机制的引入,要求高校必须核算出合理的能源补贴基数,为了提高所有师生的能源使用意识,超出的部分必须由能源使用者自行承担。具体而言,就是以水、电配额配置的方法,建立合同用能管理模式,对高校内不同学科进行分类分级核算补贴基数。针对不同的学科用能特点,可按照理科类、工科类、人文类几个分类,利用能源监控的数据,依照课程地点的设置以及授课分类,核算教育补贴基数;依照工作人员数量和有固定的研究室的研究生数量,核算人员基本用电补贴;依据科研类型及产出价值,核算科研用电补贴,多余部分由使用单位自行承担。
具体计算如下:
定额Q总=Q1+Q2+Q3
Q1:教育类补贴基数
a:人均实验课每课时能耗;b:补贴系数;c:课时数;d:该类课程人员数
课程类别理科类工科类人文类补贴系数1.01.50.4
Q2:人员能耗补贴:总量等于教师人员能耗补贴、行政人员能耗补贴和研究生人员能耗补贴之和。
Q3:科研补贴:按照不同学科特点,按照科研产值核算不同的补贴额度。理科、工科补贴额度为10%-20%、文科类补贴额度为2%。
(二)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高校能源管理
节能改造具有投入额度大、成本回收期较长的特点,而大多数高校都缺乏专项资金用于进行节能改造,使得很多现代技术无法应用于高校能源管理中来。引入社会资本运用于高校节能改造和能源管理,在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已经成为近年来高校能源管理者不断尝试的新思路。
社会资本进入高校能源管理的形式基本上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高校合同能源管理简单来说,就是节能企业通过和高校签订能源管理合同,免费为高校提供节能产品和配套的节能服务,帮助高校降低能耗,改进高校用能模式,并分享高校的节能效益,以此获取服务报酬和利润的商业模式。对高校而言,就是短期内以节约的能源费用支付节能项目的资金,获取节能产品和长期的节能方案,具有“零投入”、“无经济风险”的特点,具有如下现实意义:
1.帮助高校获取更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合同能源管理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的节能投资意识,促进了高效技能设备和措施的推广,有效降低了高校能耗。政府先后出台多部法律法规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通知》、财政部及发改委先后发布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需求及节能服务公司审核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合同能源管理的重视和支持。
政府每年都会对中大型企事业单位投入的新节能项目给予一定量的专项财政补贴,高校由于对于申请财政补贴具体条款、执行标准都缺乏系统的了解,独立申请专项补贴有很大困难。节能公司通过与高校的合作,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引入节能项目,并帮助高校申请政府专项经费,成为高校节能改造的资金来源之一,一定程度改善了高校节能改造的经费不足的问题。
2.提升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促进高校能源管理体系建立
在高校合同能源管理中,节能公司除了提供节能设备,还会通过能源审计的方式,找出高校能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挖掘节能空间,并提供能源管理服务。在和节能公司的合作中,高校能源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交流学习,不断提高节能意识,提升节能管理水平。
基于市场化的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引入,有助于高校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提高指标考核的量化科学性,为下一步奖惩机制的制定提供了更为严谨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通过合同能源管理中的能源审计,高校能源管理人员获取了更为科学的人均必要能耗、课时必要能耗以及科研必要能耗,这些数据经过了科学的分析,专家的论证,数据更加权威,对师生更具有信服力,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能源考核的执行阻力,促进了高校和谐发展。同时,这种模式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客观提升了每一个师生的节能意识,能源使用观念由无偿向有偿转化,节能行为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用能习惯由无节制向有节制转化。
综上所述,高校能源管理者应充分立足于学校现状,以能源节约、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为工作重心,积极推进高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为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有序的能源保障。
[1]敖四江,潘桂根,王志发.高校能源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0(4).
[2]支琴,姚仁忠,雷中明.基于市场机制的高校能源管理办法浅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4(2).
郭磊(1985-),男,满族,安徽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校能源管理。
F
A
1006-0049-(2017)18-01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