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策略研究
——基于南京市的问卷调查

2017-09-15张丽丽陈红喜

山西青年 2017年18期
关键词:南京市公务员公民

张丽丽 陈红喜

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策略研究
——基于南京市的问卷调查

张丽丽**陈红喜

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关键所在,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本文以南京市为例,从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的问题、如何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三个方面对本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在建设南京生态市的同时,以期为其它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意识;生态市

一、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基于南京市的问卷调查

(一)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的关系

1.公民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第一,公民意识是从本源上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的经济政策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确实起了促进作用,但是一些企业在利益面前,在国家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依然将工业废水废渣排入大江大河。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公民意识的缺失。第二,公民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长期健康的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经济因素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特定的促进作用,但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单单依靠国家不断地用经济诱因来刺激就能长期有效的进行的。具有公民意识才能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环保模式,从大家的一言一行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习惯,这才是环保落实的真正含义。

2.生态文明是公民意识建设的新内涵

生态文明的提出赋予了公民意识新的内涵,成为公民意识建设的重要内容。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导致生态危机的出现,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进而提升全民整体素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全球环境公害事件频繁发生、生态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加强对全体国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唯一长久之计,是新时期加强公民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任务,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公民在生态文明意识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本文旨在对南京市主要人群(公务员、教师、普通公众)进行了生态意识、行为等方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南京市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行为和制度现状存在的差距。

1.公务员的生态价值观及行为

以南京市政府机关以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对南京市已经开展的创建活动的了解情况、生态市建设的参与情况进行分析。

(1)对生态市创建的了解程度。根据调查,18%的公务员十分了解南京市开展的生态市建设过程,47%的公务员比较了解生态市的建设,28%的公务员对南京市生态市的创建的了解程度为一般了解,仍存在12%的公务员对南京市生态市创建不是很了解,仅有1%的公务员对生态市创建完全不了解。

(2)对生态市创建效果的调查。被调查人员中82%的公务人员认为已经开展的生态市创建十分有效,12%的公务人员认为生态市创建比较有效,仅有6%的公务人员认为生态市的创建基本无效,不存在认为无效和未听说过生态市创建的情况。可见,公务员对创建活动的认可程度较高。

(3)公务员对政府进行各项创建活动动机的理解的调查。表1-1为被调查人员对政府进行各项创建活动的动机理解,根据调查结果,90.38%的人认为创建活动是基于南京市自身发展的要求,24.62%的人认为创建活动是从公众要求出发,服务于公众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南京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思想已经渗透各个政府机关,南京市公务员有着良好的政治素养。

表1-1

(4)对创建生态市的建议。此次问卷征集了南京市公务员对生态市的建设的建议,结果如下:96.54%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在接下来的创建活动中,要加强公众参与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78.85%的被调查人员认为要将生态文明与南京市地方特色相结合,81.15%的被调查人员认为需要取得企业的支持和配合。由此可以看出,南京市公务员的生态文明意识较强,这与南京市生态市创建的大手笔投入、多方位宣传是分不开的。与南京市其他群体不同的是,公务员更看重公众的参与力度、企业的支持配合以及地方特色生态品牌的打造,增加企业、公众以及地方特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联度是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措施。

2.教师生态价值及行为

以南京市小学、中学、高中教职人员教师为调查对象,在对生态市创建认识的调查的基础上对教师生态价值及行为进行分析。

(1)对生态市创建的了解程度。仅9%的教师十分了解南京市开展的生态市建设过程,62%的教师比较了解生态市的建设,仍存在27%的教师对南京市生态市创建不是很了解,有2%的教师对生态市创建完全不了解。

(2)教师了解生态市创建的渠道。由表2-1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是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了解生态文明的创建工作的。

表2-1

(3)教师生活方式选择。相比其他受调查人员,教师均选择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4.58%的教师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方式,生活便利、卫生,多耗点资源、能源问题不大;74.81%的教师接受西方生活方式,但坚持勤俭节约的传统,尽可能不浪费资源、能源;20.61%的教师认为中国传统生活方式,虽然艰苦,但能够接受。教师的生态意识将成为学生生态意识的直接导向。南京市教师在生态价值取向方面显示出了较高的素质。

3.公众在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公众作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决定着一切,以南京市民众为调查对象进行分析。

(1)对生态市创建的了解程度。13%的民众比较了解生态市的建设,13%的民众对南京市生态市创建为一般了解,仍存在59%的民众对南京市生态市创建不是太了解,有15%的民众对生态市创建完全不了解。

(2)对生态市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从南京市民众对生态市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看法,可以看出,38.56%的调查对象认为缺少市政府支持,力度不够,75.55%的调查对象认为生态市的建设时间缺乏民众参与,民众的环境意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73.98%的调查对象认为缺少企业的配合和支持,企业在生态市创建中缺少责任意识和关怀义务;78.68%的调查对象认为生态市的创建缺少和南京市地方文化的链接,45.45%的民众认为局限于试点建设,推广和普及力度不够存在局限性,推广和普及力度仍需加大。在生态市的创建过程中,需要拓宽渠道、加大群众参与力度,增加企业的责任意识和关怀义务,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南京市民众的生态意识。

(3)民众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被调查人参与公益性环保活动的动机,93.10%的人认为参与公益性环保活动保护环境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40.13%的人认为参与公益性环保活动是与自身的利益相关。84.0l%的人认为环境和人类是平等的,应该和谐相处。

二、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公务员、教师对生态文明理解较高,但普通民众理解不够全面

在创建生态市时,南京市已经基本营造出了全民“人人关心生态文明,个个参与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根据调查结果可知政府部门、公务员和教师对生态文明理解程度较高,但是南京市构建生态文明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当数量的民众虽对生态文明有所了解,但民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比较片面。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民众还没有完全把握生态保护的真正内涵,对于生态问题的基本态度是重直接问题轻间接问题,重整治轻预防。第二,缺乏深沉的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命的意识,没有形成稳定的生态保护的社会力量和文化生态。第三,民众的生态文明认知水平与生态文明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

(二)公务员、教师参与度较高,普通民众参与度较低

公务员、教师对生态市创建的参与和支持度较高,但普通民众参与只限于意识参与、自为参与和监督参与,而决策参与度较低。即使进行决策参与,也只有很小的协商参与权,仅限于接受调查或参加相关的听证会或论证会,而参会人员的社会阶层和人数,往往是由组织者单方决定,这就难免会引发民众对参会代表身份的质疑,从而削弱了会议的公正性,继而降低了民众对环保事业的参与热情。

(三)公务员、教师和普通民众的生态意识均有待提升

从公务员、教师、普通民众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调查得知,公务员、教师、民众对没有将生态意识深入到人心,虽然大部分公务员教师、民众能够坚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仅有极少数人崇尚奢侈、高消耗的生活方式。但是应该看到公务员、教师、普通民众参加环保组织、协会的志愿者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的主动和自觉性还不够,还没有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民众积极配合的良好氛围。

(四)生态文明教育宣传覆盖面不够

“环境保护靠宣传教育起家,也要靠宣传教育发展。”南京目前生态文明教育宣传覆盖面不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的环保宣传相对滞后。南京市的生态文明教育更多地以城市生活为基础,突出强调与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环境保护问题,相较于城市对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农村的环保宣传、教育是空白的。二是针对领导干部的专门生态文明意识不足。特别是针对如何协调环境和经济的关系,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如何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趋势下,有效的、高标准的承接产业转移以及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环境管理技术等培训相对较少。三是宣传教育缺乏实践。目前南京市大部分宣传方式停留在标语、宣传栏等文字形式上,缺乏实际性与生动性,与群众的实际生活相差较远,难以从亲身体验中了解生态文明,提升生态文明意识。

三、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层面

党政机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决策主体和领导实施机构,毫无疑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委政府是主导力量,公务人员素质和能力如何,对生态文明理念了解和理解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意识建设能否落到实处。因此,加强党政机关公务人员的生态教育,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对于新录用公务员,在初任培训中要有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培训、绿色管理思想教育、绿色消费教育等,使公务人员从上岗伊始就对生态文明具备基本的认识和应有的重视;重视领导干部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将生态文明教育培训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同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对公务人员进行生态文明新概念、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培训和教育,以便及时了解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最新理论成果。

(二)家庭层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生态意识将影响到幼儿一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家庭教育,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又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中的精华,培养孩子养成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习惯,同时家长要不断学习,全面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创建亲子和谐的生态型家庭。开展“大型亲子户外活”。举行一年一度南京的“大型亲子户外活动”,带孩子到大自然的怀抱领略自然之美。同时依托南京市的绿色学校等高校资源,开设家长培训班,聘请国内生态和教育专家宣讲家庭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修养,从而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三)学校层面

积极开展“绿色校园”创建活动。一方面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创建“绿色学校”是进行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生态素质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将“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在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阶段中推广。在全市各级学校开展校园绿化活动;在教学楼教室、走廊、水房、操场及草坪等醒目位置设置警醒标语,培养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和环境意识;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增设中水系统等环保设备。广泛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深入乡村、厂矿、企业、街道和社区,宣传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意识,开展有事实、有分析、有建议的环保情况调研,参观考察节能减排搞得好的一些地方和单位,切实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感知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加强教师生态文明培训。另一方面,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其一言一行是学生的表率,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至关重要。因此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快制定《南京市教师生态文明培训方案》,建立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工作机制。有条件的学校可定期派出部分教师到生态文明建设较先进的地区国家进行参观学习,提高教职工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使其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管理过程中向他人传授生态环保理念。

(四)社区层面

以政府为主导,积极调动环保专业机构、专家、环保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宣教基地、社区和公共文化设施等平台建立定期或不定期针对各类人群的“绿色课堂”、“绿色讲座”,发放生态消费指南,全面普及环保知识。配合“6.5”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利用社区内巨幅标语、展板、挂图等形式,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向广大居民发放《生态文明从你我做起倡议书》和环保布袋,在社区内开展节能减排小发明、小设计、小窍门等活动。组织编写居民喜闻乐见、符合居民工作、生活需要的社区环境教育读本、培训资料和远程网络教育课程。由南京市环保局、市委组织部共同组织,落实社区干部每季度进行一次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训。加快建立“南京市社区生态联盟”,定期开展社区干部生态文明创建经验心得交流会,并针对各个社区实际情况,制定并开展具有各个社区特色的绿色环保活动,如创办社区生态文明简报、开展社区生态文明知识竞赛、南京市十佳低碳家庭评选、“社区生态文明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

[1]古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3(01):67-78.

[2]蔡守秋,郝安强.生态文明建设对法治建设的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77-84.

[3]郝颖钰.公民生态法治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撑[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4(5):23-30.

[4]张长娟.生态文明建设要注意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05):98-103.

[5]卓越,赵蕾.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J].马克思主.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机制及实证研究(17BJY022);2017中国科协重大调研课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状况调研(2017DCJY017);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KYCX17-0997)。

张丽丽(1992-),女,江苏徐州人,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陈红喜(1973-),男,博士后,南京工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经济与政策、科技创新管理与政策等。

X

A

1006-0049-(2017)18-0012-03

猜你喜欢

南京市公务员公民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论公民美育
篮球公务员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公务员
南京市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
2006·中考模拟试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