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务运动时期广东民族资本经营的工业

2017-09-15钟小童

山西青年 2017年18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华侨广州

钟小童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重庆 400700

洋务运动时期广东民族资本经营的工业

钟小童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重庆 400700

洋务运动时期,广东商人效仿外国商人经营工业,共创办39个工业,涉及行业广泛,且颇有成效。这些民族资本经营的工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特点,为后人经营工商业提供特有的经验教训。

广东;民族资本;洋务运动时期;工业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为“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1],效仿西法,以图富强,鼓励国人兴办工业。广东商人亦开始尝试创办工业,最早经营的工业是缫丝业。

1872年,陈启沅在广州南海简村乡创设继昌隆缫丝厂。此厂“容女工六七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2]其后,顺德、南海两县乡各渐次设立,三四年间,“相继起着多至百数十家”,“独是洋庄丝获利,则操土丝者益少”。[2]但是,采用机器缫丝,也引起很多人反对。主要理由是,“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汽笛声太吵闹,机器声响太大”,“高烟囱有伤风水”[2]等,但因清政府需“创造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各厂,以抵制外货”[1],对缫丝厂进行保护支持,机器缫丝业的发展还是比较顺畅。到1881年,广东“有效仿欧洲方式之若干缫丝厂,现今共有十个厂”[2]。从1881年到1894年,短短十来年间,仅仅广东顺德县开办的缫丝厂就有三十五间。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广东民族资本经营的工业日渐增多,工业类型也逐渐丰富。在整个洋务运动时期,广东民族资本创办的工业共计有39个,如下表所示:

洋务运动时期广东民族资本经营的工业简表[6]

从上表1可知,广东民族资本经营工业的发展历史有如下特点:

第一,在最初的工业创办之中,华侨商人投资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旅居南洋归国的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是近代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工厂,也是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上表可知创办人的12个工业中,有7个是华侨商人创办。其中,有我国第一家商办火柴厂——巧明火柴厂,是旅日华侨创办。旧金山华侨创办的广州电灯公司是我国民族资本创办的第一家电灯公,得到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赞成,“华商黄秉常请在广东实设电灯,便民用、塞漏厄,甚好”[2]。在晚清内忧外患之时,华侨心系祖国,通过各种方式回国投资,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为晚清广东的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支持,奠定了广东工业的基础。

第二,工业门类较多,且工业分布集中。广东的民族资本经营的工业主要包括船厂九家,机器厂五家,纺织厂四家,火柴厂、印刷局各三家,造纸厂二家,罐头厂、豆饼厂、电灯厂、自来水厂、制冰厂、油坊、纱厂等各一家,还有制钱局、炼铁厂各一家,另外,还有一家银矿、一家药房和一家报社。这些工业涉及众多门类,包括船舶工业、机器工业、火柴工业和纺织工业等十二个门类。

这些工业大都分布在广州,只有六个分布在其他县乡,而且是广州附近,较远的只到汕头一地。究其缘由,或是因广州在有清一代都作为通商口岸,而汕头则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为通商口岸,所以两座城市均有外洋资本的投入,创办工业,风气既开,民众皆效仿。“此地在外人经营下建立的印刷所已引起华人的爱慕,我听说他们也创办了一个印刷所与之竞争。”[2]“有人曾试图用外国方法从事火柴与玻璃器物的制造”,“其用泰西机器制成白糖”。[2]“豆饼制造厂系全由中国人经营,它和一些外国洋行坐落在一起”[2]。从中皆可看出,洋商投资创办工业对当地人民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三,七十年代船舶修理业较为兴盛,但是同行竞争明显。因英美在广东黄埔设立过船坞,所以广州的船舶修理业本就有着一定的基础。“修理船舶的船坞设备在过去四五年内已增加,修理船舶的工匠的技艺也大有进步”。[3]遂在黄埔船坞迁移到香港后,“机器修船厂的兴起如雨后春笋”,“并造了不少的各种大小、各种样式的轮船,这些船都造的很成功”,而且“修船的工作络绎不绝,大概比造船还更能盈利”。[2]但是,七十年代,仅在珠江南北两岸,就兴办了11家修船厂,大大分散了修理船舶的业务,使其不能联合起来发扬光大。现可知只有陈联泰机器厂后续有一定发展,其他修船厂后续发展未见有记载。

第四,广东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工业,规模都不大,资本有限,技术力量也不强,但其发展过程却有着两极分化。部分工业或因创办者缺乏生产管理经验,或因资金缺乏,经营困难,也谈不上发展,创办不久就停闭,或者经营数年停业了。这主要集中体现在船舶修理业上。部分工业却经历过短暂的发展兴盛,特别是华侨经营的工业。从陈启沅的“遂获厚利”,到汕头豆饼厂的“盈利甚丰”,以至于“初到汕头的人,看见两厂的高烟囱喷着浓烟,曾以为汕头是一个很兴隆繁盛的地方”[2]。另外华商创办的义和火柴公司,资本10,000元,制安全火柴,年产可达六万箱。

洋务运动时期,广东民族资本经营的工业,对广州的影响最为巨大。不仅为各门类工业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更是扩大了当时人们的见识,以及方便了时人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作为广东工业发展的首批尝试者,为广东工商业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沈云龙,主编,王树枬,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六辑:张文襄公(之洞)全集 奏议[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2]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1840-1895年(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3]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1840-1895年(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4]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船舶工业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5]周逸影.广州工业发展与城市形态演变(1840-2000年).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6.

[6]作者根据《广东文史资料第61辑》、《广东省志.船舶工业志》、《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整理.

钟小童(1991-),女,广东龙川人,西南大学,中国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晚清史。

K

A

1006-0049-(2017)18-0095-02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华侨广州
我的华侨老师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